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苦瓜胜肽的功效有那些?代謝醫學新進展,臨床證實,可輔助控糖及預防糖尿病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2024年09月25日06:16 • 發布於 2024年09月25日09:00 • 黃慧玫

現代人飲食精緻、活動缺乏,造就代謝疾病威脅健康,尤其是糖尿病。台灣糖友超過 250 萬人,且每年更以 2.5 萬人速度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 年糖尿病醫療費用支出花費約 402 億點,排名第三名,造成社會重大負擔。

為了控制血糖,患者最常使用藥物治療,但許多病友對於藥物常帶有戒心,覺得吃了就是一輩子。為了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藥物治療是必須的,民眾應了解,不進入藥物治療唯一方法,是在糖尿病前期的亞健康狀態時就開始預防。

如何預防糖尿病呢?除了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還能透過經人體試驗證實,打開葡萄糖通道進而調節血糖、改善糖化血色素,同時具有調控血脂的苦瓜胜肽,或許是不錯的選擇。現在一起了解苦瓜胜肽吧!

什麼是苦瓜胜肽

陳思羽營養師表示,研究發現,苦瓜中有許多生物活性成分對健康維持有益處,其中,苦瓜胜肽是從苦瓜中萃取出來的小分子蛋白質,由數個胺基酸組成,相較於蛋白質,胜肽的分子更小,也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苦瓜胜肽的功效

苦瓜胜肽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抗氧化、抗發炎、改善血脂、調整體質等,因而成為營養保健相當火熱的成分。她提醒,市售苦瓜胜肽眾多,但每一家的品質與作用機制,會因為萃取品種及萃取方式而不盡相同。

目前,國內外有多篇研究文獻探究苦瓜胜肽與血糖調控之間的相關性。陳思羽營養師提到,人體血糖調控需要經由胰島素作用,才能打開細胞上的血糖通道,讓血糖進入細胞利用,避免體內血糖高漲。

目前市售苦瓜胜肽應用於血糖調控的作用機制,較為常見的是間接促進葡萄糖代謝利用,或者抑制葡萄糖苷酶消化酵素,以減少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達到延緩血糖上升的效果,但這些都僅限於動物實驗。

科學實證的高活性苦瓜胜肽

如今則有相關實驗證實,苦瓜中具改善血糖的片段,是特定蛋白質胺基酸序列所組成的胜肽。該活性胜肽需要透過特定製程萃取,其可直接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幫助改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達到控制血糖之效。

陳思羽營養師指出,目前由醫學博士們耗時多年,發表了數篇的國際文獻,證實高活性苦瓜胜肽可直接作用在胰島素受器,打開葡萄糖通道後,達到調節血糖,改善糖化血色素,進而調節血脂,比起一般苦瓜胜肽更直接有效。

大型臨床驗證,高活性苦瓜胜肽能促進新陳代謝,對調節血糖帶來健康效益,亦無口服糖尿病藥物常見的副作用,與藥物同時服用也相當安全;甚至可幫助服用藥物都無法有效控制的糖友,搭配使用活性苦瓜胜肽,可輔助穩定血糖,且幫助改善生活品質,達到預防疾病的惡化的效果;目前針對糖尿病前期之亞健康的族群 (糖化血色素 5.7%-6.4% 或者空腹血糖濃度 100-125 mg/dL)也有臨床實驗正在進行發表中,對於預防疾病的發展將有更進一步突破!

哪些人適合食用高活性苦瓜胜肽

多吃苦瓜就有同樣效果嗎?陳思羽營養師直言,生鮮苦瓜並未經過科技萃取,有效胜肽含量不足,因此無法調控血糖。高活性苦瓜胜肽必須透過特殊製程萃取才能提取而出,每天攝取 300〜600mg,才能達到控血糖、降血脂之效。

陳思羽營養師提醒,許多糖友希望透過保健品輔助調整體質,但高活性苦瓜胜肽僅是保健食品而非藥物,不具醫療效用,無法取代正規治療。糖友應在遵循醫囑用藥的前提下,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評估如何搭配攝取。

而哪些人適合補充苦瓜胜肽?營養師說,特別適合壓力大、愛吃甜食、愛喝手搖杯、經常應酬、暴飲暴食、三餐不正常、不愛運動、熱愛澱粉,以及進入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家族史、有亞健康問題等的人食用。

營養師提點挑選苦瓜胜肽 3 原則

陳思羽營養師呼籲,想透過苦瓜胜肽來調控血糖和血脂,要慎選具實證研究肯定的高活性成分,才不會白白花了冤枉錢,卻得不到相對應的效益。她特別分享挑選相關產品時,一定要注意 3 大原則。

  • 低溫萃取技術:因為苦瓜胜肽分子小,相對較不穩定,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活性,選擇使用低溫萃取的方式,才能保留活性,發揮真正效用,也較為安全。
  • 人體臨床驗證:市面上多數苦瓜胜肽的調控效果,僅經過動物實驗,挑選經過人體臨床實驗證實的苦瓜胜肽,能更直接證明對人體的效益。
  • 複方搭配輔助:像是肉桂萃取物、綠咖啡、鋅、鉻等,都有助於維持糖類正常代謝,幫助穩定健康。

陳思羽營養師提醒,控糖應從日常做起,掌握均衡飲食、多吃原型食物、三餐定時定量,並且保持規律運動、多喝水等好習慣。切記遵從醫囑不隨意停藥,千萬不能完全以保健食品作為替代藥物,避免憾事發生。

參考資料
Hsu PK, et al. Nutrients (2020) 12:1252.
Yang YS, et al. Food & Nutrition Research 2022, 66: 3685
Lo HY, et al. Food Chemistry 204 (2016) 298-305
Lo HY, J. Agric. Food Chem. 2014, 62, 8952-8961
Lo HY, et al. J Agric Food Chem. (2013) 61:2461-2468.
Pan F, et al. 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 2020:13 2219–2226

文/黃慧玫 圖/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