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F 強積金 周年報表要認真細閱!強積金計劃受託人不時會寄來的報表或說明書,包括「強積金計劃說明書」、「周年權益報表」及「基金便覽」,不過,很多人都會置之不理,甚至直接掉棄。其實它們均包含不少重要資訊,想好好管理強積金,便要細心閱讀。
MPF 強積金資訊來源:傳媒與受託人信件
大家接收強積金資訊的渠道,一是來自報章雜誌,當中的報道大多是過往一個月全港強積金的賺蝕情況;另一方面是由強積金計劃受託人寄來的信件。其實報章雜誌的強積金資訊都是比較大眾化,很多時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受託人寄來的信件,載滿關乎自己利益的訊息。
MPF 強積金計劃說明書 = 計劃出世紙
首先,強積金計劃最重要的文件是「強積金計劃說明書」(下稱說明書)。說明書詳細列明各受託人、行政管理人、保管人、投資經理、核數師等的名稱及工作內容、各成份基金的投資目標及風險、基金費用及行政程序等。只有出現重大事情時,例如合併計劃或加減成份基金,此銷售文件才會作出修訂,所以說明書可以說是各個強積金計劃的「出世紙」。
MPF 強積金周年權益報表 = 年度結算表
第二份重要文件是針對計劃成員個人利益的「周年權益報表」。此報表通常是全年強積金信件中最厚的一份,裏面詳列該年供款取款情況,以及各成份基金買賣及賺蝕的明細,所以「周年權益報表」可說是各計劃成員自己當年投資的成績表。
MPF 強積金基金便覽 = 表現分析表
第三是針對成份基金表現的「基金便覽」。積金局的《強積金投資基金披露守則》(下稱《守則》) 要求受託人每年最少製作兩份「基金便覽」,但很多計劃已經比《守則》的要求做得更多,有不少更是一個月一份,與市場上其他共同基金 (mutual fund) 及交易所買賣基金 (ETF) 看齊。「基金便覽」內列出基金資產總值、基金收費比率、投資目標、十大資產、投資經理的評論,以及最重要的回報率及風險數據。
基金便覽內的「平均成本法」回報率沒有可比性
「基金便覽」內的回報率有多種陳述方式,可分為累積、年率化及歷年,對應的時段至少有一年期、 五年期、十年期及自基金推出後。例如想知道2017年當年的回報率,便可參考歷年回報率的列表,又或者想知道自基金推出後的年率化回報,亦可以於「基金便覽」中找到。 有些計劃的「基金便覽」更會列出「平均成本法」的回報率,但由於「平均成本法」沒有統一的計算方法,令「基金便覽」內的「平均成本法」回報率沒有可比性,甚至會出現錯誤的解讀。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所參與計劃「基金便覽」內列出的「平均成本法」回報率,其數值都是低於基金回報率。
MPF 強積金「每月供款」及「平均成本法」操作方式不同
為何積金局及各受託人在過往十九年不斷強調強積金是用「平均成本法」,但運用「平均成本法」下的回報率竟然低於基金回報率?筆者認為,運用「平均成本法」下的回報率低於基金回報率,是因為大家錯誤將「平均成本法」硬塞進強積金情景作注解。強積金是由零開始,定期新增資產,「每月供款」增加累計資產;但「平均成本法」的原理並非由零開始,而是已經先擁有一定現金資產,之後再定期 (例如每月) 調撥現金去購買基金或投資物,調撥其間不會新增資產。 因此,強積金根本就不是運用「平均成本法」。「每月供款」及「平均成本法」兩者表面上好像差不多,因為每月都有購買基金,但其實背後的操作方式及資金設定完全是兩回事。因為「平均成本法」與強積金的「每月供款」原理不同,引致出現上述「基金便覽」內「平均成本法」較低的回報率計算結果。 可惜製作「基金便覽」的受託人不一定有作詳細解釋,令人容易將「每月供款」及「平均成本法」混為一談,反映出不少人其實沒有仔細地處理強積金。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職場頻道」。(標題及內容經由MoneySmart編輯修改) 想知道更多理財心得及最新優惠 ,請瀏覽 blog.moneysmart.hk,及追蹤我們的Facebook Page 主頁:www.moneysmart.hk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