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記錄過去 反思未來 流動影像 感知時間藝術

明報

更新於 02月20日16:45 • 發布於 02月20日20:30 • 開眼 數碼跨界
牧野貴將舊菲林中的影像重複疊影、曝光,創作出獨特的紀錄片《百年》(One Hundred Years)(上圖);黃榮法則將行為藝術《鐵柱成針》拍成影片播放(下圖)。兩者內容相異、形式不同,但都可被視為流動影像藝術。(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將舊菲林中的影像重複疊影、曝光,創作出獨特的紀錄片《百年》(One Hundred Years)(上圖);黃榮法則將行為藝術《鐵柱成針》拍成影片播放(下圖)。兩者內容相異、形式不同,但都可被視為流動影像藝術。(藝術家提供)
蘇筱琪認為,在人人都可拿起手機拍片、剪片的年代,流動影像十分常見,但藝術的門檻並未下降,並非所有影像都可被視作「藝術」。(馮凱鍵攝)
蘇筱琪認為,在人人都可拿起手機拍片、剪片的年代,流動影像十分常見,但藝術的門檻並未下降,並非所有影像都可被視作「藝術」。(馮凱鍵攝)
來自日本、游走於世界各地的牧野貴,將不同地方的影像重疊,直至分不清地點。在他看來,無論身在何處、使用何種語言,藝術都是「人類最後的希望」。(馮凱鍵攝)
來自日本、游走於世界各地的牧野貴,將不同地方的影像重疊,直至分不清地點。在他看來,無論身在何處、使用何種語言,藝術都是「人類最後的希望」。(馮凱鍵攝)
創作之外,黃榮法亦擔任講師,教授藝術課程。他觀察到,現在修讀藝術的學生創作涉獵不同形式,題材亦十分多樣,「有人探索自身,亦有人探索媒介本身」。(Hazel Chow攝,藝術家提供)
創作之外,黃榮法亦擔任講師,教授藝術課程。他觀察到,現在修讀藝術的學生創作涉獵不同形式,題材亦十分多樣,「有人探索自身,亦有人探索媒介本身」。(Hazel Chow攝,藝術家提供)
除影像放映外,節目活動亦有印度新媒體藝術團體Raqs Media Collective帶來講述表演和黑板書寫行為展演,觀眾可在黑板上寫下自己對時間的理解。(Jeff Cheng攝,M+提供)
除影像放映外,節目活動亦有印度新媒體藝術團體Raqs Media Collective帶來講述表演和黑板書寫行為展演,觀眾可在黑板上寫下自己對時間的理解。(Jeff Cheng攝,M+提供)

【明報專訊】星期六,用一整日坐在戲院,感知時間。望向熒光幕,有人用數年時間,記錄下已經成為廢墟的菲林實驗室,沒有人物、沒有故事,時間彷彿沉澱在坍塌的建築間;有人用數碼相機拍下自己手冲菲林的過程,一幀一格,時間或許飄浮在泛黃的舊菲林中;有人拍下自己的行為藝術——要將粗過手臂的鐵棒磨成針,沒有前因後果,沒有旁白音樂,時間正伴隨着「磨杵成針」的決心。

這是M+節目活動「前衛正!感知時間」,從上午11時半到夜晚7時,7個半小時的放映。面對沒有故事、沒有起承轉合,只有「時間」一項主題的流動影像(moving image),有人睡着,有人中途離場,亦有人感歎其中的前衛與實驗。

當我們談論流動影像時,到底在談論什麼?在M+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Silke Schmickl)看來,「流動影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媒介」,「它可能是幾秒鐘的影片,可能是8小時長的電影,我們看到的新聞、製作的短片……我們用流動影像來捕捉世界」。她續說,與繪畫、表演等其他傳統藝術形式相比,流動影像是「十分年輕」的藝術,其歷史或可追溯至19世紀末期電影的發明。

當像與影相遇,靜止的圖像變成流動的影像,一門新的藝術便誕生了。蘇筱琪說,流動影像藝術是一門建基於時間的藝術,「當你拍影片時,你需要考慮許多關於時間的事,例如這段影片應該有多長?你要如何剪輯?時間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因此,是次以流動影像放映為主,融合講述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與行為藝術的「前衛正!感知時間」活動,以時間為主題,邀請觀眾走入戲院,探索前衛藝術,亦感知流動在藝術背後的時間。

廢墟中發現百年前影像

「在拍電影時,時間是無法逃避的主題。」來自日本的流動影像藝術家牧野貴(Takashi Makino)說。上文提到的廢墟電影院紀錄片,正是他的作品《百年》(One Hundred Years)。他分享,在成為獨立藝術家前,自己曾在橫濱的一家電影公司工作超過10年。離職後,他偶然再訪公司,發現公司正準備為慶祝100周年而搬遷至新的地址。在即將被拆除的舊建築中,牧野貴發現了一個「美麗的菲林實驗室廢墟」,廢墟中還有大量來自1923年的影像。

時間倒退至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超過10萬人喪生,橫濱是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這座城市的所有東西幾乎都被燒毁了,就像被原子彈轟炸後一樣」。偶然發現的舊菲林,來自當時的一名電影公司職員。地震發生後,他帶着攝影機走出電影院,記錄下當時眼見的人與物,「他還留下一封信,說那時是攝影的時代,他感覺到自己必須為後人記錄下這些景象,所以他跑出去,將一切記錄下來」。100年後,面對即將拆除的建築與即將被遺忘的故事,牧野貴決定「為這家公司和電影文化做些什麼」。他將舊菲林中的影像整理和剪輯,地震後城市的廢墟,加上他自己拍攝的「菲林實驗室廢墟」,組成影片。

重複疊影曝光 遊移「明」與「不明」

上述內容,全部來自牧野貴在訪問與映後談時的分享。觀影時,觀眾眼前只是影像——沒有時間、地點,或是任何解說,影像背後的故事無人知曉。牧野貴笑說,「通常,紀錄片影評人和電影節對此影片都不會有興趣,因為與其他紀錄片相比,我的作品實在太抽象了。它們沒有解釋任何事,只是展示影像」。同場,牧野貴還帶來兩套更為抽象的作品——實驗電影《反宇宙》(ANTI-COSMOS),片中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影像重複疊影與曝光,配上由藝術家創作的「噪音音樂」,觀眾在「明」與「不明」中反覆遊移;另一套新作《星座》(Constellation),反射光芒的水面與各種影像疊加,無法清晰辨認,影片音軌尚未製作完成,牧野貴在現場為影片配樂。

牧野貴分享,作品在其他地方放映時,「有老人站起來大喊『這是什麼東西』後憤而離場」,但亦有許多年輕觀眾留下,「他們告訴我,他們真的很喜歡我的作品」。比起講述故事,牧野貴更希望用影像「創造想像力」,「我的作品中從來不會出現人的面孔與語言,因為這些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在宗教、語言、人種、性別和年齡的邊界之外,我們可以抵達意識的更深處,在意識深處合作」。

流動影像藝術隨時間而變

流動影像,如何能夠打破邊界?在影像氾濫、人人都可拿起手機拍片剪片的年代,流動影像中的藝術又該如何衡量?在香港都會大學創意藝術學系高級講師、是次參與活動的藝術家黃榮法(Morgan Wong)看來,當下狀况,並不是流動影像藝術氾濫,而是「人們多了渠道接觸流動影像藝術」——「過去想像moving image,可能是一種cinematic experience(電影體驗),但現在可能有artist用YouTube作為media(媒介),有artist用Instagram做media」,藝術家創作與展示的平台增多,觀眾自然更易接觸到相關藝術。黃榮法補充,除渠道變化外,流動影像藝術本身也在發生變化,「現在你做moving image,其實不一定要做moving image的」。以自身為例,在是次活動中,他帶來講述表演《關於時間膨脹的一些想法》,用宛如「上堂聽lecture」的形式,講述對時間的科學分析與個人軼事。表演中,亦放映他過去的流動影像作品《鐵柱成針》與早期作品《事件性與時延性之研究(一杯水泥的自由落體現象)》。兩個作品,有之前提到的「磨杵成針」,亦有一整天握住一個裝水泥的杯,用水泥形變反映時間變化的行為藝術。

為不同媒介提供共同空間

黃榮法說,流動影像作為一種藝術,「它的可容度愈來愈大」,「大家都可以用moving image這個umbrella去創作自己的作品」。在蘇筱琪看來,或許這就是流動影像的「前衛之處」(avant-garde),「就像流動影像藝術家也可以從事行為藝術一樣,他們亦可以用相機做實驗……真正的視覺藝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同媒介結合——流動影像為不同媒介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空間」。她續說,流動影像的「前衛」,並不全在於技術的更新迭代,還在於「影像」本身,「回顧舊影像,可以激起人們對歷史的關注;觀看影像後,有人會思考未來、思考宇宙與時間的概念……事物如何變化、如何發展?流動影像記錄是為過去、為現在,亦是為未來」。

「前衛正!感知時間」

網址:bit.ly/4i2iBqz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