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換季異位性皮膚炎鬧脾氣,發癢難耐!醫:防復發8招學起來

華人健康網(台灣)

發布於 2022年03月23日06:10 •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換季異位性皮膚炎鬧脾氣,發癢難耐!醫:防復發8招學起來
換季異位性皮膚炎鬧脾氣,發癢難耐!醫:防復發8招學起來

每到換季,異位性皮膚炎又開始發作,「癢」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之一,如果開始發癢、出現紅疹,甚至脫屑,就可能是惡化徵兆,相較於其他季節,近期求診人數增加2到3倍之多。皮膚科醫師表示,疾病初期未良好控制,病情反反覆覆,疾病拖延較久,約有3成會從兒童延續至成人階段。除遵照醫囑治療,要想穩定控制病情,預防復發8招學起來。

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複雜,是慢性發炎反覆發作的疾病,除了季節交替之際,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花粉、塵蟎都是外在誘發因子;另外,也與本身基因、免疫失衡等因素,皮膚表面微生物菌叢生態不平衡,以及皮膚受損狀態有關,是一種多因性的皮膚疾病。

林新醫院皮膚科主任廖朝瑜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濕疹的一種,也稱為過敏性皮膚炎,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系列過敏性疾病裡最早出現的,本身基因、免疫失衡,加上皮膚屏障受損,過敏原透過表皮進入真皮,發炎細胞ph2會被激活,透過血液循環到達腸道、肺及鼻腔,當皮膚有破口,後續活化免疫力,再來就可能出現食物過敏、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等其他過敏疾病,成為一種異位性體質。

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主要皮膚症狀會出現湯湯水水,甚至起水泡、有紅癢或腫,所以定義為濕疹,進入慢性期會變成「苔癬化」,皮膚變厚、變粗,脫屑,搔抓後甚至留下結痂,觸感像象皮、樹皮。85%會發生在2歲前及5-6歲之間,另外有2-3成會出現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

異位性皮膚炎臨床分期:

嬰兒期: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在嬰兒期開始發作,從2個月至4個月開始發病,持續約2至3年左右。臉頰、頸部、前額部、頭皮是好發部位,通常冬季時兩頰皮膚變得乾燥、發紅、脫皮,嬰兒開始爬行後,病灶延伸至四肢伸側、手腕,出現脫屑和分泌物,水泡抓破會形成痂皮,這些皮疹會造成嬰兒不安、躁動、不易入睡。

小兒期:此期的皮膚病變以「癢疹型」或「苔癬化」慢性濕疹變化為主,通常在冬季或忽冷忽熱的換季時節,在洗完熱水澡後,鑽進被窩睡覺,棉被過於厚重,引發癢而無意識搔抓,導致發炎、傷口感染。「癢疹型」容易犯在四肢伸側。

一般在冬天會惡化,尤其洗完熱水澡,躲進被窩睡覺,常因癢而無意識搔抓,造成發炎,增加傷口感染機率。「癢疹型」發生在四肢伸側的激癢丘疹群,因搔抓而破皮、濕潤、結痂;「苔癬化」出現於手肘窩、膝窩、頸部與手足關節等,對稱分布。

青年期與成人期:多半呈現慢性濕疹變化,好發於手肘窩、膝窩、頸頂、前胸、手腕、足關節等處。

廖朝瑜收治1名18歲的高三生,長期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本來就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本來控制得宜,前陣子參加大考學測,壓力爆棚,近來季節交替、氣候轉熱,加上生活作息不太正常,手肘、膝蓋及身上被誘發出發癢疹斑塊,晚上難以入眠,透過外用類固醇藥膏,搭配口服藥、照光治療,多管齊下,讓病情穩定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常會反覆性發作,初步先壓制下來,發作不會這麼劇烈,但免疫活性還在,任何一種刺激,都可能再被激活,但對於反覆發作病患,治療上會針對病灶程度、面積大,及影響生活程度,從外用藥膏、口服藥物使用,到免疫製劑和生物製劑新興治療等,都能達到長期穩定控制,甚至皮膚幾近恢復正常狀態也是可能的。救火時先用類固醇,後續維持期再使用非類固醇的藥膏,急性期2至4週,接下來進入維持期,嚴重或反覆發作,或再利用照光治療。

【8招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復發】

1.遠離環境過敏原:常見環境過敏原包括家塵、塵螨、蟑螂、羽毛、狗毛、貓毛、徽菌、花粉。

2.勤擦保濕乳液:每天至少擦3至4次來保護皮膚屏障,洗澡完後趁皮膚微濕時塗抹,早晚也可以再補擦。

3.避免不斷搔抓:可用撫觸、輕拍、冰敷、擦乳液等方式轉移注意力。

4.洗澡水勿過熱:洗澡溫度約30度,洗澡時間縮短,洗澡次數減少。另外,一流汗就洗澡,容易破壞皮脂穩定。

5.穿著寬鬆吸汗衣物:材質以棉質為主。別穿太厚重或過緊的衣物,造成表皮溫度高,容易搔抓,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6.避開致敏食物:牛奶、雞蛋或甲殼類海鮮,都是容易造成過敏來源。目前研究顯示食物與過敏並無絕對相關,如果有食物過敏反應,建議可以初步進行過敏原檢測,做為參考依據,經過敏原檢測項目過敏原高,飲食就應盡量避免接觸。

7.環境打掃乾淨:家中環境應採光、乾燥、通風。使用空氣清淨機、除溼機,吸塵器等,減少空氣中塵蟎,降低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床被單、窗簾定期清潔換洗等。

8.舒緩壓力情緒:維持適當運動、正常作息。

廖朝瑜醫師指出,換季出現的癢或紅疹,不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也可能是缺脂性皮膚炎或蕁麻疹,要看臨床表現,患者應求診專業醫師諮詢判斷。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