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痛困擾不少人,部分人士更以為膝痛時,避免做運動「郁少啲」,就可以減輕痛楚,但這個觀念是錯的。早前有調查顯示,約有一半受訪者持有這錯誤觀念,故不少人在疫情期間運動量明顯減少,引致膝關節痛增加。有專家指出,運動訓練對膝關節炎有治療作用,有助穩定關節,故建議患者應適量做運動,以改善關節痛情況。
為響應10月12日的「世界關節炎日」(World Arthritis Day)並提高公眾對膝關節炎的關注,香港骨科醫學會與聖雅各福群會於早前期間,進行一項針對膝關節炎的問卷調查,了解市民普遍的觀念、症狀和處理。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患者整體的膝關節痛楚程度由疫情前的3.41升至疫情後的4.36(0為不痛,10為極痛),當中有52%亦表示膝關節問題症狀有惡化。至於觀念上,有45%受訪患者以為,一旦有膝關節問題症狀便該減少運動。
受訪關節痛患者的三大日常困難
調查結果亦顯示,受訪患者面對三個最大的日常困擾或活動困難情況,分別是上落樓梯(64%)、蹲坐(51%)和從坐姿站起(35%)等基本動作。受訪患者認為出現症狀的最主要原因是「年紀」。而合共有86%的受訪患者表示,會在生活模式上作出不同程度改變,去遷就膝關節問題。
體重過重與年紀為成因
香港骨科醫學會骨科專科醫生張炎鈴指出,本港每三名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便有一人受到關節炎影響,而當中最常見的是膝關節炎。受訪患者認為年紀是導致膝關節問題的最大因素,這是正確的觀念,然而另一個同樣重要卻常被忽略的因素是體重。「有研究顯示,體重減少五公斤,可減少50%膝關節退化機會,所以減磅是非常重要。」她補充,有研究報告亦指出,有症狀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機會增加死亡風險20%;而有膝關節高危因素之人士,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機會比正常人為高。
張醫生補充,膝關節有問題時減少運動並非正確觀念,適當及有效的運動反而有助改善症狀。「坊間有個迷思,是覺得膝痛就唔好郁太多,但忽略了運動其實有莫大好處。當然每個人情況不同,需要因應個人情況去做不同運動,並且量力而為。」
對於患有膝關節炎的治療方向,張醫生表示,輕度問題的治療,包括控制體重、做運動、吃止痛藥和直接注射藥物到關節內等。情況嚴重的話,患者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她建議患者應及早諮詢專科醫生了解不同的治療方案,以及諮詢其他專業醫療人士,如藥劑師、物理治療師或營養師,因為預防和自理,往往是由改變生活態度和方式開始。
運動治療助改善症狀
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經理鍾欣穎表示,運動可有助改善當中的肥胖、骨質疏鬆、肌肉無力或功能障礙和平衡力等問題。因此患者適宜結合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方式有很多種,運動介入是其中一大類別,有助舒緩膝關節症狀的包括有氧運動、肌肉強化和水中運動等。
她引述不同的研究指,運動訓練對膝關節炎有治療作用,除可增加肌肉橫斷面積,亦能增加肌肉力量、負荷能力,並延緩肌肉萎縮。運動亦可改善肌腱、韌帶和滑膜細胞功能,有助穩定關節,改善關節活動幅度。同時可抑制炎症和提升整體日常活動能力,防止關節軟骨變形和軟骨下區流失。不過,若有個別需要,鍾欣穎建議向醫生、物理治療師和合資格的健身教練作諮詢,設計針對性的運動計劃。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