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Friday Planner:說我歸屬

明報

更新於 02月20日16:45 • 發布於 02月20日20:30 • 開眼 藝述速遞
《居流所》表演綵排照(新約舞流提供)
《居流所》表演綵排照(新約舞流提供)
「歸屬的痕跡」展出1971年的《工人周報》複製品。(CHAT六廠提供)
「歸屬的痕跡」展出1971年的《工人周報》複製品。(CHAT六廠提供)

【明報專訊】2月21日,是為國際母語日。宣傳保護語言、避免語言消失,除了關乎文化多元與否,也許更貼身地關係着族群存續與個人存在的問題。恰好昨日正式上映的《看我今天怎麼說》,講的也是語言的問題。

母語,往往連繫着地緣身分認同——南蠻鴃舌又何妨?以自己的語言講述我,以及這個地方的故事。而聲音以外,尚有無聲之言在躁動。新約舞流主辦的《居流所》展覽及表演將於本周末開始,4位編舞者與兩位建築師以肢體和空間對話,敘述人與居所的關係。建築師築起居所空間,人進駐其中——在遷離與搬入之間,我們建立起家的歸屬感。展覽先行在明日(22日)開幕,同日設兩場供網上預約的導賞,演出則分別於周日(23日)及下周末舉行。肢體的律動、建築空間的沉寂,動與靜共同編織有關家的故事。

家、社區、城市,全指向「我所歸屬之處」。為保持與母土的連結而捍衛語言時,藝術又可採取什麼身位?「落草為藝」舉辦的社區/社群藝術工作者交流活動來到第五回,邀請90後「非學院派」講述他們對社群探索、實踐與成長之路,第一場「『成日行孖咇,到底佢哋有幾sync?』——小隊之間的(經驗/思緒)分別與成長」將在明日(22日)舉行。策劃「絹流餘印」項目的Gloria與Lorin,將與關注移工、聾人議題、策劃「用身體傾傾計」項目的Fifi對談,分享3人以影像媒介作為「藝術介入」的觀察,以及有關藝術媒介的轉換,不妨報名聽聽社區與藝術的大小故事。

人,總需要勇敢生存,方能留下生命的存據。荃灣CHAT六廠專題展示「歸屬的痕跡」展期到周日止,1970年代的《工人周報》與工人書信從工會的重要性講到有關剝削的思考,同工交遊的舊照又展現上世紀紡織工人的交誼,當日的話語,仍在迴盪着。

#國際母語日 #看我今天怎麼說

#居流所 #新約舞流

#落草為藝 #藝術介入

#歸屬的痕跡 #CHAT六廠

[開眼 藝述速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