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ChatGPT」新科技的誕生及發展,有些職業技能可能會被取代,不少行業受到挑戰,更甚至引起人們對自我的懷疑,擔心自己的技術及地位會被取代。不過人工智能的發展無可逆轉,踏入數碼時代,個人的靈魂及創造性彷彿才是最寶貴且無可取替的價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人工智能的出現,並且與它共存?社會企業昭悅教室創辦人程沛玉小姐將會作出分享,幫助大家從迷失的科技世界中尋覓出口。
自我價值 V.S. 人工智能的價值
人工智能始終不是人,有很多人類的本能是沒法取代。人工智能只可能取代重複性、邏輯性、有依據可尋的工作,但絕不能取代以人為本、需要建立關係、或具獨特及原創性的工作。下一代需要發展與程式化的人工智能不同的自我價值,及學習透過人工智能的幫助以提升自己的效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靈魂、有領導能力的「指揮家」,配合人工智能等工具演奏出你心中所想的「樂曲」。
如何建立自我價值?
學習方式應由側重死記硬背的抄寫、背誦能力,改變為發展自學、探究、分析、解難、組織、領導及創造的能力,那正是近年開始備受本地教育界注意的「社交情緒能力」(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即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社交意識、社交技巧、做負責任的決定的能力),當中涵蓋了解自己的想法、優缺點、建立自信、自我效能;洞察自己及別人的情感、多角度分析及理解、建立感恩、同理之心;組織管理、訂立及實踐目標;與人合作、建立關係及化解衝突;判斷價值、是非、真偽、認清及分析問題、解難、衡量道德、安全及後果等能力,這些都不是人工智能可以取代。
有專家指生成式的人工智能的工作能力,約等同在職者的2-3年的工作能力,所以與其擔心某些職業被取代,不如好好培養個人的社交情緒能力及獨特性,配合人工智能的幫助,將個人的競爭力及生產力提升,甚至可以發揮創意,為自己創造新職業。 正向成長|新年與孩子定短中長期目標 從小規劃人生學識迎難而上
「CHATGPT」的出現讓你感到焦慮嗎?
遇到新科技或新事物的出現,有些人會感到焦慮,因為他們對新事物的未知和不確定感到害怕,也可能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新環境,無法掌握新技能和知識,擔心自己的價值會被新科技所取代,所以對科技焦慮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以下特徵:
(一) 對新科技或新事物產生擔憂和恐懼,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新環境。
(二) 感到失去控制,覺得自己無法掌握新科技或新事物。
(三) 對未來感到悲觀,擔心自己的職業前景和生活將被新科技影響。
(四) 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感到懷疑,覺得自己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兩種思維影響你對新科技出現的反應
科技雖然在急促發展,不斷有新科技/新事物的出現,但那是人類發展進程不可避免的事實。如果家長或孩子對此感到焦慮或壓力,那可能是受自己的思維心態所影響,相信他們在平日生活也會容易對改變及挑戰產生擔憂。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長年的研究,發現人有兩種思維──「定型思維」和「成長思維」。
「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著重表現自己聰明的一面,害怕失敗,只要那是自己不熟悉,便會有機會導致自己表現出愚笨的一面,因此害怕及逃避挑戰包括新事物、新科技。相反「成長思維」的人認為智能是可以透過努力及學習,因而擁抱挑戰、熱愛學習,抱持這種思維的人,會終身學習及成長,所以擁有「成長思維」的人,會喜歡嘗試及學習新科技/新事物。好消息是任何年齡的人都是可以培養出「成長思維」。
家長可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未知的恐懼?
(一)認識成長思維的價值及腦神經的可塑性
要培養成長思維,首先要認識成長思維的價值及腦神經的可塑性,腦袋像身體肌肉一般可以鍛鍊,只要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找到正確的方法,便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培養自我效能感
其次是培養自我效能感。家長可以給予子女肯定和鼓勵,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務,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但要注意讚賞過程而非結果,讚賞要仔細、有價值及個人可掌握的,而非空泛的讚賞,例如「我欣賞你很努力嘗試/有策略」,而非「你很叻/很高分」。
另外提供適當的挑戰,鼓勵接受挑戰,人當體驗到克服困難的過程和成功的喜悅,便會激發個人的成長思維。
(三)視失敗為「暫時未」
還有視失敗為「暫時未」(Not yet),那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份,而不是終極結果,從錯誤中學習。而家長可以為子女提供積極的反饋,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四)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
此外,建立「成長思維」成為一種思想習慣,留意自己在平日生活中出現的「定型思維」聲音,然後以「成長思維」的聲音取代,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
(五)身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家長的身教。如家長自己也建立成長思維習慣,不害怕面對新挑戰/新科技/新事物,在日常生活也與子女一同努力學習,視挑戰為成長的一部分,相信子女也不再害怕面對生活/成長路上的挑戰。
長期依賴科技形成四大危機
長期過度依賴科技可能會對成長帶來以下潛在的危機和影響:
(一)生活不平衡,缺乏運動和社交活動,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二)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會影響社交能力及人際關係的發展。
(三)缺乏閱讀和思考的機會可能會影響學習能力、學習成果及腦部的發展。
(四)如沉迷於電子遊戲或社交媒體,可能會影響自我認知、價值觀及情緒的發展。
五大方法避免孩子成為科技奴隸
(一)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使用科技的行為,避免過度沉迷於科技。
(二)培養孩子時間管理及優次分配的能力,讓自己能適時及合理地使用科技幫助自己發展。
(三)因應孩子的性格強項,培養孩子其他興趣,鼓勵多元化學習及參與不同活動,例如閱讀、寫作、藝術和音樂等,以助孩子發展潛能。
(四)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科技使用行為,並且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最重要是家長以身作則,不成為科技的奴隸。許多上網成癮的孩子,起因源於家長常以「電子奶樽」取代優質的親子時間。因此多安排親子互動時間,建立親子關係,可避免孩子將自己完全寄託於科技產物中。
程沛玉小姐
現為社會企業昭悅教室創辦人及慈善團體婦女基金會首席顧問,此前為該會的副行政總裁。 她擁有英國約克大學碩士學位、英國萊斯特大學深造文憑、 澳洲Institute of Positive Education「正向教學導師培訓証書」、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社交情緒教學導師培訓証書」,美國Responsive Classroom® 及 Centre for Mindful Self-compassion証書、Rick Hanson博士的正向神經可塑性(Positive Neuroplasticity)專業証書、英國MindBe Education認證的幼兒靜觀導師及Mindfulness in School Projects認證的小童及青少年靜觀導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