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蔣勳師生論經結緣 池上洞穿諸相非相

明報

更新於 11月07日17:27 • 發布於 11月07日20:30 •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蔣勳在油畫《祇樹給孤獨園》中,想像2800年前在森林裏靜坐修行的萬物眾生。畫前有一株菩提與畫中場景對應。(王梓萌攝)
蔣勳在油畫《祇樹給孤獨園》中,想像2800年前在森林裏靜坐修行的萬物眾生。畫前有一株菩提與畫中場景對應。(王梓萌攝)
董承濂(左起)、曾永玲和蔣勳共同參與展覽「金剛經.諸相非相」。(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董承濂(左起)、曾永玲和蔣勳共同參與展覽「金剛經.諸相非相」。(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曾永玲《葉影系列》透過金屬荷葉的鏤空投下的陰影,可以見到「諸相非相」四字。(王梓萌攝)
曾永玲《葉影系列》透過金屬荷葉的鏤空投下的陰影,可以見到「諸相非相」四字。(王梓萌攝)
曾永玲《蒔時一花一世界》以鉢器作為修持的象徵,隨心生成各種不同之花、結不同之果。(王梓萌攝)
曾永玲《蒔時一花一世界》以鉢器作為修持的象徵,隨心生成各種不同之花、結不同之果。(王梓萌攝)
董承濂作品《開悟的蓮花》靈感源自門把。透過門把,他想像「開悟」就如打開一扇門。(王梓萌攝)
董承濂作品《開悟的蓮花》靈感源自門把。透過門把,他想像「開悟」就如打開一扇門。(王梓萌攝)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中所言,認為眼見耳聞皆是虛妄的表象,只有洞穿表象,方可尋見真知。人們常說的「見山非山」,想來也有相似的道理。

穿過海峽、高山與森林;眼見疫情、地震與颱風,台灣作家蔣勳似乎正參悟着這個道理。台東池上穀倉藝術館正展出由他策展,伙拍藝術家曾永玲、董承濂共同參與的「金剛經.諸相非相」展覽,盼引領觀眾從池上的一草一木中,觀透苦痛表象,探尋人之本心。

「尋心」之旅,始於池上。香港旅客訪台,多是流連台北夜市與商場;或是選擇南下,用台南風景「治癒我們的虛無」,相對來說未必有很多人到訪台東,甚至去探訪被山水環繞的池上。然而在香港超市,卻不難尋見「池上米」的蹤迹——良好的水土與氣候,讓池上成為優質稻米的出產地,「池上米」翻山越嶺,走上香港人餐桌。

台東米鄉「穀倉」裏論道

池上與香港,這麼遠,又那麼近。離開高樓林立的香港,走入有着風吹麥浪的池上,彷彿進入另一番天地。走入曾是穀倉的藝術館,空氣更靜,在隱約的稻香中,遊人可靜讀牆上文字——這是蔣勳手抄的18幅《金剛經》,未經裝裱,直接黏貼在長廊上。陽光照射、雨霧侵蝕,亦有觀眾不時碰觸,展品的生命,似乎從展出開始便進入倒數計時。

蔣勳分享,百年前有人在泰山瀑布下的石頭手刻注定會被磨蝕的《金剛經》,「我在紙上寫字,比起在石頭上刻字容易太多了。如果我還計較(這些字)有一天會不會存在,那大概是完全不懂《金剛經》」。初識蔣勳,是閱讀《因為孤獨的緣故》。觀看牆上注定消失的藝術品時,不禁想起他曾寫到「在茫然的境域把最燦爛豐盛的生命獻祭給死亡」,想必有着相同之處。

從長廊轉入展廳內館,牆上油畫正刻劃着另一種「孤獨」——枝葉繁茂的菩提樹下,著紅衣的僧侶或是獨坐靜思,或是相互論道;樹下有白鳥與鹿共同漫步,遠處還有大象踱步而來,儼然一幅萬物共生的「烏托邦」。這是蔣勳畫作《祇樹給孤獨園》,相傳多年以前,名叫祇陀的太子與名叫「給孤獨」的長者,一人捐樹、一人捐地,奉獻給佛陀作講經之用,佛法從此落地生根。蔣勳想像園中場景:「有鳥、有鹿、有孔雀,有貓在打架,有狗在看着河流……池上便是一座『祇樹給孤獨園』,這麼多人一起護佑着這個地方。」

掛牆葉影現佛偈 鉢中荷池生金花

「寒露過後,大坡池一片秋天荷葉,從綠,一夕之間,彷彿雕塑,轉成金屬的古銅色。」蔣勳在悼念詩人瘂弦時,曾寫到池上大坡池的荷花。蔣勳的學生、藝術家曾永玲大概在大坡池見到了相似的風景。她在金工作品《葉影系列》中「借來了大坡池的荷葉與荷花」,金屬荷葉懸掛牆上,上面佈滿鏤空,形似蟲蛀。仔細看去,燈光透過鏤空,竟投影出「諸相非相」四字。曾永玲說:「你直接去看,其實看不出來;反而在投影狀態之下,裏面的文字會跑出來找你。」

同場還展出曾永玲的《蒔時一花一世界》系列作品,靈感同樣來自大坡池荷花。佛家用於盛飯的鉢,在她手中化身荷池,生長出不同姿態的金屬荷花與荷葉,花葉的根則扎在不同的金屬心臟之上。「每一個鉢,都代表着一個個體」。該作品創作於疫情期間,在曾永玲眼中,儘管眾生如鉢,皆有各自特點,但個人心中都會有一顆存着善念的種子,隨時間生長,開花結果,幫助大家面對疫情帶來的恐懼。

漣漪成鏡與光影 感「開悟」如開門

1983年,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創系,蔣勳為首屆導師,曾永玲則是首屆學生;1993年,董承濂成為第10屆學生。董承濂笑說,3人相遇在校園的緣分,令他聯想到佛陀與弟子圍坐討論《金剛經》的場景,「我們或許也是當時那一個由點慢慢擴散開的漣漪,我們相遇在池上,討論同樣的主題,讓這個漣漪可以繼續發散開來」。從《金剛經》中散開的漣漪,在董承濂作品中變成無數面鏡,與鏡中投射的光影。場內展出他的《八十八吉祥》系列作品,其中一幅《開悟的蓮花》靜掛牆面,中間嵌有旋轉的發光體,光線反射在四圍鏡面,宛如童年時把玩的萬花筒。董承濂解說,作品靈感來源於自己對「開悟」的好奇——不同宗教中都有「開悟」一說,「就好像一個必經關卡」。某日,他收到朋友贈送的中古玻璃門把手,突然意識到「開悟也許就像開門——你看到一扇門,門後有不同空間、不同領域,你其實只要將門把轉開,就可以走進去」。

只要將門把轉開,就可以走向「開悟」,出離痛苦。觀看藝術品時,說起開悟彷彿十分輕巧。但將門把轉開,走入藝術之外的現實世界,卻多了幾分艱辛——適逢秋收,卻連日大雨,還有其時即將登陸的颱風,池上鄉民不得不爭分奪秒搶收稻穀。但在鄉民臉上卻未見煩憂,反而聽到不少鄉民分享對於秋收的期待,並邀請遊客欣賞雨中池上之美。或許「諸相非相」的道理便在這場風雨中,就像蔣勳在《池上日記》中寫下「四時這樣輪替,萬物並育,天地真的無私,天地也不仁,不會為任何生命驚叫留連,我走在池上田壟間,直到不應該有多餘的眷戀牽掛。」

金剛經‧諸相非相

日期:即日至2025年3月2日,逢周三至日

時間:上午10:30至下午5:30

地點: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池上穀倉藝術館

網址:bit.ly/3YinNOR

文:王梓萌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