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走入香港藝術館內被維港景震懾後,趕時間乘的士離開。的士司機說:「這是什麼,都認不出。」我回答藝術館11月重開,以前是蝦肉色的。藝術館閉館數年,展開改善工程,銳意由建築起帶來新形象。現時走在尖沙嘴海旁,可見藝術館換上冷鐵色調。今次無疑是政府翻新公共設計的一大例子,問問建築團隊,新面貌如何回應集體回憶?
藝術館新衣的磚塊設計,首先令人想起跟大館藝方、立方國際級方法如出一轍。大館新建築物由著名瑞士建築所Herzog & de Meuron操刀,鋁立面希望配合古舊建築磚塊的物料形狀。建築署高級建築師馮慧雯表示,此種組裝元件設計(modular system)方便運輸及建造,為世界各地建築所用。她表示,香港藝術館則使用青磚及水泥物料組裝而成,呈現樸實味道。
如何尊重本身設計?
新衣之下,團隊建築師劉偉健透露本來的粉磚其實仍隱藏其中,沒有完全拆走。他表示,建築內外都不會見到粉磚:「我們很早階段已經決定不會保留蝦肉色,因為想突出藝術館的身分。至於如何尊重本身設計,主要是保留整個文化中心建築群的計劃,例如不會建高過文化中心,藝術館外形亦差不多。」藝術館1991年遷至現址,在建築署前署長李銘根領導下,呼應文化中心設計,希望成為相連的藝文地標。多年來,民眾對其回憶亦日漸累積。
本港不少建築物都用「時間廊」介紹建築物歷史,就以香港藝術中心為例,出自近日辭世的著名建築師何弢之手。香港藝術中心於1970年代成立時,以「何弢黃」及有如大象鼻的冷氣喉管見稱,然而翻新後不復見,未有成功於設計上重新塑造、回應昔日的標誌。回看藝術館,劉偉健表示日後會用照片等方式介紹建築歷史。平衡更新、修復、保育,現時,部分位置能否暴露一些舊粉磚,由空間角度入手,彰顯藝術館的前世今生?政府早前公布科學館、歷史博物館更新工程,被問及文化中心在不久將來會否亦然,劉偉健指要留待政府發放消息。如果真的輪到「揚帆」多載的文化中心,必要汲取今次穿新衣的經驗。
文:小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