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勤換片塗軟膏 腸胃健康 屁屁乾爽 遠離尿布疹

明報

更新於 02月16日17:17 • 發布於 02月16日20:30
陳志鵬(作者提供)
陳志鵬(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尿布疹(diaper dermatitis)屬於接觸性皮膚炎的一種,主要因尿液、糞便長時間接觸皮膚,引起的刺激和發炎,常見於寶寶穿尿片的部位,如臀部、外陰、大腿內側及下腹。寶寶皮膚非常幼嫩,當尿片長時間未更換,皮膚處於潮濕悶熱環境,加上尿液和糞便中的酵素,會逐漸改變皮膚酸鹼值,破壞天然保護屏障,導致皮膚變得脆弱。當皮膚摩擦增大,再加上刺激物質滲透,紅疹和發炎便會隨之而來。

市面上的尿布疹藥膏種類繁多,家長在選擇時難免感到迷惘。最常見的成分有氧化鋅(zinc oxide)、外用類固醇(topical corticosteroids)和抗黴菌藥膏(antifungal cream),三者在護理尿布疹上有不同功效。

.氧化鋅軟膏 可頻繁用

隔離刺激物減摩擦

氧化鋅軟膏是應對輕微至中度尿布疹的常用產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一層保護膜,隔離皮膚與尿液、糞便中刺激物質,從而減少摩擦和濕氣。此外,氧化鋅具有溫和收斂和抗炎作用,能紓緩發紅及輕微發炎的皮膚,加速皮膚修復。氧化鋅適合於每次更換尿片後塗抹,可以像「鋪蛋糕奶油」般均勻覆蓋整個尿布區域,以便形成有效屏障。由於成分相對溫和,即使頻繁使用或塗厚一點也不太會對皮膚造成負擔,因此一般是家長的首選。

.外用類固醇藥膏 不宜長期用

短期內迅速緩解發炎反應

外用類固醇藥膏的主要作用是減輕皮膚發炎反應,特別適合於短期內迅速緩解尿布疹的紅腫和瘙癢。由於寶寶皮膚比較幼嫩,因此建議使用低效類固醇藥膏,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1%是市面上常見成分之一,毋須醫生處方,家長到社區藥房諮詢註冊藥劑師後便可購買。然而,家長在使用這類藥物時要保持謹慎。因為類固醇特性不適合長期及大量使用,過量使用可能導致寶寶皮膚變薄、色素沉澱。因此,如果尿布疹重複發作,家長切勿隨意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專業意見。

.抗黴菌藥膏 連續用1至2周

防止蔓延 徹底治癒

如果尿布疹的紅疹伴隨小水疱、膿皰,或有蔓延迹象,這很可能是由黴菌感染引起,例如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在這種情况下,僅使用氧化鋅或類固醇藥膏無法完全解決問題,需要選用抗黴菌藥膏,例如克霉唑(clotrimazole)或咪康唑(miconazole)。這些藥膏可以幫助控制黴菌增長,通常需要連續使用1至2周,以確保徹底治癒感染。抗黴菌藥毋須醫生處方,可在社區藥房於註冊藥劑師監督下購買。

預防尿布疹5要點

1.保持皮膚乾爽

預防尿布疹的首要原則是保持皮膚乾爽,因此家長應該勤換尿片。寶寶大便後應立即更換,以免皮膚長時間接觸排泄物。至於小便,可根據尿量,每2至3次小便更換1次。首先,家長可以利用尿片上的尿濕顯示條來判斷濕度,當顯示條變色時,表示要換尿片了。其次,即使尿濕顯示條未變色,也建議每2至3小時更換1次,特別是香港天氣炎熱潮濕容易滋生細菌,使皮膚更易受刺激,勤換尿片能有效減少尿布疹風險。

2. 給小屁股「透氣」

除了勤換尿片,適當通風對於寶寶皮膚健康也非常重要。建議每天給寶寶「曬屁股」時間,例如在換尿片後讓寶寶在牀上或鋪了吸水墊的地板上躺幾分鐘,確認屁股完全乾爽後再穿上尿布。這樣能讓皮膚自然乾爽,減少濕氣滯留,避免尿布疹出現。

3. 尿片柔軟、透氣、吸水力強

選對尿片能有效降低尿布疹風險。應選擇柔軟、透氣、吸水力強的尿片,能快速吸收尿液,減少皮膚長時間接觸濕氣。購買時檢查內襯是否舒適,以及大腿和腰圍彈性鬆緊是否適中,以免刮傷皮膚。選擇尺寸時應考慮寶寶體型,不應只以年齡或體重區分,鬆緊度能放入1至2隻手指為佳。此外,好的尿片應穿脫方便,並具備防側漏、吸水不回滲、尿濕顯示條等功能。家長應避免使用含香料或酒精的濕紙巾,選擇無香料、溫和的護理產品,讓寶寶更舒適。若出現尿布疹,更換尿片品牌也是解決方法之一。

4. 每次換片塗「屁屁膏」

每次換尿片後,建議在寶寶臀部塗上一層含有氧化鋅的「屁屁膏」,能於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阻隔皮膚和尿液、糞便接觸,有效減少刺激和摩擦,並具有輕微抗發炎作用,有助緩解初期紅疹。相較之下,凡士林(又稱石蠟油膏petroleum jelly)沒有吸收水分功能,容易困住濕氣,過量使用容易阻塞毛孔,而且質地較難清潔;含滑石粉(talc)的嬰兒爽身粉則有吸入風險,可能刺激呼吸系統,故不建議使用。

5. 注意飲食和腸胃狀况

寶寶腸胃狀况和尿布疹的發生息息相關。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建議家長逐步引入新食材,並留意糞便變化,避免可能引起腹瀉的食物。腹瀉會使糞便的刺激增加,更容易引發尿布疹。如果寶寶最近接受過抗生素治療,也應注意黴菌感染的可能,在這段時間更需要加強護理。

文:陳志鵬(藥劑連線註冊藥劑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