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天氣熱身體也發熱 中暑急救5部曲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發布於 2023年07月10日12:46

日日30多度高溫,即使只在市區走動,都容易汗流浹背,若較長時間在室外,更會增加中暑風險。有些人以為中暑是因為身體太熱,就像平日發燒一樣,服用退燒藥可幫助散熱,但原來這反而會增加出現中暑併發症的風險!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教大家處理中暑5步驟。

中暑主要由於身體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中,難有效散熱,導致體內熱量累積,加速流失水分和鹽分。

中暑初期通常徵症包括身體發熱、心跳及呼吸加速、皮膚發紅且乾燥等症狀。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出現40℃以上高燒、意識混亂、抽搐、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狀。

亂服退燒藥反增併發症風險

面對體溫過高,大家可能會直接聯想到服用退燒藥來降溫,但由於中暑引起的高溫,是因為中樞系統體溫調節失調所致,與感染造成細胞激素釋放及產生發炎反應所導致的發燒機制不同,服用退燒藥不但不能幫助降溫,反而可能增加中暑併發症,如急性腎衰竭、肝臟衰竭、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

若出現中暑應進行以下五個急救步驟:

  • 到陰涼通風地方
  • 鬆開衣物幫助通風
  • 於皮膚灑水,或用風扇幫助降溫
  • 將冰袋放在頸部、腋窩或鼠蹊部
  • 補充含鹽份或電解質的冷開水,不要使用純淨水。若意識不清,應避免飲水

若中暑情況嚴重,應盡快求醫。臨床上通常會使用冰敷或靜脈輸液來協助降溫,並針對電解質異常進行校正,除非患者已出現癲癇、心律不整等症狀,才會用藥治療。

中暑高危險群組

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又表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戶外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運動員、慢性病患者、代謝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肥胖或服用特定藥物者,都是中暑的高危險群組。

要避免中暑,在夏天要留意補充水份,選擇在一天之中較涼爽的時間外出,及要留意自己有否服用一些會增加中暑風險的藥物:

  • 部分治療偏頭痛及過敏的藥物會促進血管收縮,影響流汗的散熱作用。
  • 一些藥物具有抗膽鹼作用,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組織胺,會抑制腺體分泌及減少流汗。
  • 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病的乙型受體阻斷劑,會影響皮膚血流,降低散熱功能。
  • 利尿劑可能會增加脫水風險。
  • 甲狀腺補充劑可能會刺激新陳代謝,增加身體熱量產生。

若你正在使用上述可能會增加中暑風險的藥物,應諮詢醫師或藥劑師意見,進行相應預防措施,如要補充足夠水分、維持室內通風及做好防曬等,切勿自行調整或停用藥物。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