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姿治通鑑:髖關節炎致跛行 運動改善

明報

更新於 02月16日17:17 • 發布於 02月16日20:30

【明報專訊】無論是活力充沛的年輕人,還是經歷歲月洗禮的長者,髖關節健康都是身體運動能力的重要基石。髖關節由股骨頭與髖臼組成,這個獨特的「轉軸」不僅支撐體重,還賦予身體靈活的活動能力。然而,隨年齡增長,髖關節軟骨逐漸退化,當關節軟骨磨損後,股骨頭與髖臼之間的摩擦會增加,導致關節發炎。

蹲下、彎身穿鞋都難

髖關節炎症狀通常會逐漸惡化,初期患者上落樓梯或走路時會感到髖部疼痛,隨病情加重,疼痛變得更加頻繁,甚至在休息或夜間出現。此外,髖關節軟骨磨損會導致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尤其是在早晨或長時間靜止後,患者會發現自己無法順利彎曲或旋轉髖部。

隨着關節退化,髖部的靈活度逐漸下降,患者可能無法輕鬆蹲下、彎身穿鞋或長時間站立,甚至走路步態也會不穩定。最後,由於疼痛或關節僵硬,患者可能會跛行,這會進一步加重髖關節的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適當運動提高關節穩定

儘管髖關節炎患者的活動可能受到限制,但適當運動不僅可以減輕症狀,還能增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提高關節穩定。以下是一些推薦的運動建議:

1.水中健體運動

水的浮力可以減少關節所承受的壓力。若水深及胸,患者只要浸在水中,體重已減輕七成半。水中運動能有效增強全身肌肉,尤其是核心和下肢肌群,並有助提升心肺功能。

2.伸展運動

伸展運動不僅能改善身體的柔軟,還能增強關節的靈活度,減少髖關節僵硬。

3.低衝擊有氧運動

騎單車、橢圓機運動和快走等低衝擊運動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保持關節靈活,同時不會加劇關節負擔。

4.髖部橋式訓練

躺平,膝蓋彎曲,腳掌平放地上,將臀部抬起,保持幾秒後放下。這個動作有助加強臀部和大腿後側的肌肉。

髖關節炎患者應避免高衝擊運動,例如跑步、跳躍等。另外,亦需聆聽身體信號,運動強度應該循序漸進,運動時髖關節不應感到過度疲勞或疼痛。如果運動過程中不適或疼痛,應立即停止,並尋求物理治療師建議。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設有髖關節炎評估服務及水中物理治療課程,詳情可查閱bit.ly/ymca-hip-arthritis或致電2743 1702查詢。

文:王凱婷(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