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未來城市:爭內地旅客「旺丁不旺財」 旅遊業轉型 服務外國客探新進路

明報

更新於 02月15日17:08 • 發布於 02月15日20:30
政府去年大推廟街夜市,包括延長街道佈置時間和添燈飾。其實幾條街之鄰的藝術電影場地百老匯電影中心也聞名中外。(資料圖片)
政府去年大推廟街夜市,包括延長街道佈置時間和添燈飾。其實幾條街之鄰的藝術電影場地百老匯電影中心也聞名中外。(資料圖片)
中上環聚集歷史建築和藝術空間,目前頗受遊客歡迎;市建局去年底推出該區「城蹤遊」導賞活動。(資料圖片)
中上環聚集歷史建築和藝術空間,目前頗受遊客歡迎;市建局去年底推出該區「城蹤遊」導賞活動。(資料圖片)
去年聖誕時油麻地一帶的煲仔飯店一度大排長龍,亦有外籍人士光顧。(資料圖片)
去年聖誕時油麻地一帶的煲仔飯店一度大排長龍,亦有外籍人士光顧。(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究竟疫後香港旅遊業有多大程度「由治及興」?教大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本月7號在本報撰文提醒,港人不應沉醉復常後的「勢頭向好」,即使去年底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後內地訪港旅客人次增加,其實去年12月零售業臨時銷貨價值按年跌近一成。一味盼中央「開閘」是「懶人」所為,這樣的旅遊業恐怕「旺丁不旺財」。除了爭取內地遊客,政府和業界可以怎麼轉型?記者梳理香港旅遊統計數據,發現近年不乏更具消費力的外國旅客;旅遊商會、工會和立法會議員均表示,若能補足外語導遊和充分推廣本港特色,旅遊業的「雞蛋」將不用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內地客人次升幅疲弱 韓俄增逾一倍

爭取內地旅客來港,是直觀的選擇。但是,疫後兩年內地旅客人次的增幅,其實疲弱。旅遊發展局資料顯示,過去5年內地旅客人次佔總數比例均為七成多。可是,依入境事務處《訪港旅客統計》,2024年內地遊客的人次增幅(27.2%),不單比不上整體增幅(30.9%),更遠遜非內地短途地區市場(39.4%)、長途地區市場(50.9%)和新市場(76.2%)。

屬於短途地區市場的韓國,去年人次增加超過一倍(108.6%),日本、菲律賓、台灣和馬來西亞,增幅也在五成上下。而新市場雖人次基數較小(約65萬),但整體增幅達76.2%,其中俄羅斯去年訪港旅客人次增118.5%,印度增72.4%。

2024年全年訪港旅客人次(約4450萬)比2023年(約3400萬)多,惟仍不足2018年(約6515萬)七成水平。即使把目標放在「旺丁」,除了內地市場,業界還有很多選擇。

外國客多過夜 消費力強

人次以外,是消費力的差距。依旅發局《與入境旅遊相關的消費(季刊)》,2024年1至9月內地訪港旅客人均消費約港幣2912元。相比之下,長途地區市場旅客人均消費約5577元,其中以澳洲、新西蘭及南太平洋旅客消費力最高,人均約5886元,是內地旅客的兩倍有多;非內地短途地區市場旅客人均消費約4491元,以南亞及東南亞人均6065元的消費力為最高,亦是內地旅客的兩倍多。

同期,內地訪港旅客總消費734.7億,是長途地區市場和非內地短途地區市場的兩倍(353.9億)。可是,若把消費力計算在內,可見目前造就700多億總消費,仰賴旅遊業界吸引約2523萬名內地遊客;同樣規模,只需要爭取約1317萬名長途旅客,或1636萬名非內地短途旅客,就可以做到——如成語曰「事半功倍」。

為何內地和非內地旅客人均消費力有巨大差距?過夜抑或不過夜是關鍵。據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2024年1至9月訪港過夜旅客人均消費約5500元,是不過夜旅客人均約1200元的近4.6倍。同時,《訪港旅客統計》顯示,只有43.5%內地旅客人次是過夜的,比整體比例(49.3%)少;相比之下,整體有67.2%非內地短途旅客人次過夜,70.5%長途旅客人次過夜。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研究刊物《數據透視》分析,據報現時內地旅客不單留港時間較短,亦把更多時間用於觀光,而非購物。

「打卡遊」收效微 須推廣宗教、中西匯聚特色

《數據透視》續指香港昔日「曾是購物天堂」,但過夜旅客的購物開支比例,從2018年的51%顯著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41%。又稱,現時旅客更熱中「打卡熱點」 和「文化體驗」。

政府跨部門的「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去年底首次會議重申,要落實「無處不旅遊」。南區區議會上月特備《南區「打卡」地標進度報告》,表示新增了壁畫和避雨亭美化工程;葵青區議員伍景華去年初就提議請內地網紅就打卡點提意見。

以「打卡」發展旅遊是否一條好進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指出,香港既為國際都市,又保留傳統事物,結合起來才能靠文化氣息吸引遊客。如果浪費原有特色,追求「人有我有」,她認為花出去的錢往往「使大錢,收小效」。「目前旅遊規劃很零散,要有整全、宏觀的統籌,推廣旅遊才不會是『口號式』。」

3個多月後是端午節,梁芳遠舉例指出,政府可藉傳統節日,串起一連多天的文化節目。「端午節可以一天爬龍舟,而用更長時間籌辦漁民生活相關的活動。」如此一來,可邀請本地藝術家創作,帶動就業;遊客到訪,也會有更深刻印象。「如果不是『錢多到冇碇使』,是否應該用得更有價值?」

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就說,本地宗教特色對佛教國家旅客很吸引,如泰國。「好多人喜歡來黃大仙、車公廟還神,疫情尾聲以『團進團出』方式來港的第一團就是泰國團。」對前述旅客人次增幅強勁的新市場,頗受香港中西匯合的特點吸引。以俄羅斯為例,「雖然俄跟內地接壤,但香港的中西匯聚是內地少有」。

呂大樂早前在本報撰文籲旅遊業細察內地旅客來港的高峰時期,認為要認清真正「重頭戲」是「五一黃金周」和國慶假期,再深入了解他們對哪些活動感興趣,怎樣安排最適切。翻查旅發局資料,則可見對於非內地遊客而言,2024年12月,是南亞及東南亞、澳紐及南太平洋、北亞,三個統計區域之旅客來港高峰月份;10月則是歐洲,非洲及中東之旅客來港高峰月份。

前線員工短缺 籲外語「專才」入行做導遊

不過,即使針對各地旅客的旅遊推廣策略周全,本港旅遊發展還有前線員工短缺的問題。良好的顧客體驗可促使旅客延長留港時間,勞工不足則可會影響服務質素;然而,即使政府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統計處去年9月資料顯示,零售業空缺仍有4456個、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空缺6655個。

對於具高消費力、但不熟悉本港兩文三語的非內地旅客來說,缺乏外語導遊是一大問題。《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指出,2028年旅遊業方面人力短缺可達14000人。楊淑芬提到,本港缺乏泰語導遊,限制業界接待當地旅客的空間。她說,目前泰國團的接待方式,包括在本地導遊講解外,設泰語翻譯,成本頗高。「泰國去年4月潑水節假期很多人來港,是出外旺季。那時候香港很多旅行社實在找不到足夠的泰語翻譯,所以不敢接泰國團。」

今年潑水節同在4月,業界能否承接新一批潛在泰國遊客?上月旅遊業監管局為紓緩外語導遊不足,推出「指定外語導遊臨時持牌特設計劃」,旅行社可透過計劃,提名合資格人士,申請「特設導遊牌照(指定外語)」,在特定時間及規定下以指定外語擔任導遊。旅監局網站至截稿日前顯示,只有一間旅行社獲批德語特設導遊牌照。

梁芳遠和楊淑芬對計劃成效觀望。至於,有意見認為業界應該輸入外勞擔任外語導遊,兩人都認為不可行。梁反問:「導遊不是簡單勞動,斟茶、遞水,要熟悉在地文化,如果本身都是個遊客,怎做呢?」

要考取香港導遊資格,除了必備急救證書,非大學學位畢業生須修讀數月的認可課程,才能應考資格試。旅監局將推出「專項專牌」計劃,就個別範疇發出專項導遊牌照,楊建議當局為正就讀大學或中學畢業、具備外語資格的年青人,開設相關牌照,亦可吸納已在香港留學或工作數年的廣東省外語系大學畢業生,加入導遊行列。

偶爾接待外國朋友來港的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江玉歡,沒有排除輸入導遊外勞的選項,認為這些才是振興旅遊業需要的「專才」;至於長遠發展,她建議港人平日多學外語,讓外國旅客倍感親切。推崇郵輪旅遊的她,說逢郵輪離開尖沙嘴海運碼頭,數百名乘客對岸上港人揮手、不捨告別的情景,是未來香港旅遊業該追求的目標。上文通篇談了很多「錢」,江玉歡則說如此般揮手,是無價的交流體驗;由治及興,可能不只是關於錢。

【旅遊業彈起篇】

文˙ 梁景鴻

{ 圖 } 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