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香港】私營藝文空間如何參與藝術發展?

明報

更新於 11小時前 • 發布於 7小時前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泰特現代藝術館(網上圖片)
泰特現代藝術館(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由最初的食花生,到商業和藝術的關係,再到香港藝術資源,鄭志剛辭任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在社交網絡上掀起的一波熱議,一下子令不同階層和界別進行了一場關於香港藝術經營和生存的討論。那邊廂私營的一新美術館遷至西源里的新址,由樓上舖變成地舖(兩層),並由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前總監劉鳳霞博士接任館長。私營藝文空間在香港到底是否只是有錢人的玩具?

看一個地方的文化風景,當然要算一算當地有多少藝文空間。按康文署網站,「康文署博物館」有17間,「其他博物館」有14間,總共有31間,當中以藝術為主的約6間,即約五分之一。而香港私人經營的博物館粗略算算也有約50間,當中大部分以藝術為主。雖然私營博物館的空間面積遠不及公營的大,但從數字上看,也許私人或商業機構營運藝術空間並不是這名被熱烈討論的富三代獨有專利。

喬治娜.亞當在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Private Art Museum一書中提到,私營美術館「旨在存放和展示創辦人的藝術收藏,通常缺乏公共資助機構的『全面服務』」,所謂「全面服務」是指教育、資助和社區活動等非藝術展示的服務。大家比較熟悉的如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泰特現代藝術館等都是私營美術館,當中大部分成立的目的也是單純展示創辦人的藏品。這些私營的空間,大部分比當地公營的還知名,而且成為了該地的地標。即便不是藝術愛好者,只要到當地旅遊,這些文化地標都成為遊客必到的景點。如此看來,私營藝文空間並不是只是富三代的嗜好和玩具,甚至有力量成為世界的焦點,作為商業營運來看甚至大有所為,為何即使在這麼小的地方已經有約50個私營博物館的香港,大眾對本地私營藝文空間卻如此陌生?

如上段提到的海外私營美術館,由單純展示藏品到成為世界文化地標,他們還是培養藝術家和觀眾的重要培養皿。紐約的New Museum這座私營的美術館除了是文化地標,他們的培養計劃不止吸引了藝術家和觀眾,甚至改變了世界。他們在2013年的培養計劃NEW INC成為全球藝術的焦點、1996成立的新媒體藝術平台Rhizome在2003年成為他們的聯盟,而他們在2010年成立的7x7計劃撮合藝術家和科技專家,2014年就在這裏撮合了Kevin McCoy和Anil Dash,成就了NFT的誕生。近一點在東京由日本電信電話(NTT)在1997年成立的NTT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作為科技公司,多年來支持科技藝術;同樣是科技產業的韓國企業現代汽車集團成立了Hyundai Artlab,旨在把觀眾和新想法連結。他們把本來不是觀眾的大眾通過各種方式培養成觀眾甚至藝術家,這也是舉辦如放煙火般的盛事外的最大功德,讓當地的觀眾能撐起當地的藝文活動外,也讓當地的藝術家走到國際。

本地的公私營藝文空間不少,觀眾群卻一直被詬病少得可憐,即使知名大師作品到港,相關活動也可能連一個1000座位的場地都坐不滿。沒有官方框架的私人企業或個人,在純展示藏品以外,如何以自己的資源參與香港藝術的發展,同時又能發展出一套新的產業?同時,香港究竟是缺觀眾還是缺作品?藝文活動並不是大眾公餘活動的重要選項,觀眾哪裏來?盛事沒有足夠觀眾如何成為盛事?

文:林欣傑

(媒體藝術家,Dimension Plus藝術總監IG@keithlyk)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