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除多了一天「端午假期」,大家還會吃一種應節食物-「糉」。中國諺語提到「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在這裡先給大家一個有關二十四節氣小知識,隨著夏季的到來,「立夏」還不時感受到春季的涼風,使天氣乍暖還寒。而端午節已屬「夏至」,天氣將愈見炎熱,這時大家便可以將禦寒衣物收好,或捐贈給有需要人士。
(撰文:註冊中醫師林志恒醫師)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晉代,「仲夏端五,烹鶩角黍」。農曆五月陽氣盛極轉衰,陰氣漸生,侵襲陽氣,使人體易感疫毒疾病。近代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驅毒避疫的意思。例如會將艾葉、菖蒲掛在門外。在春秋時期,會用菰葉將黍米包起來成為牛角狀,稱之「角黍」。而「角黍」就是「糉」的初形。
「糉」要健康
不同地方的「糉」,材料略有不同,主要有糉葉、糯米、肥豬肉、咸蛋黃、豆、冬菇、粟子等。今次同大家分析「糉」要你健康。
糉葉大致可見用箬葉和蘆葦葉
箬葉:《本草綱目》性味甘,寒。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功效。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小便不利,喉痹,癰腫。
蘆葦葉:《本草綱目》性味甘,寒。有清熱辟穢,止血,解毒功效。主治吐血,衄血,肺癰。
不得不說,兩種常用的糉葉,都具清熱解毒之功。對應端午節原意,能使人體避免感染疫毒。
糯米益氣惟難消化
糯米:《本草綱目》性味甘,溫。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縮尿功效。主治脾胃虛寒泄瀉,氣虛自汗,夜尿。
糯米有豐富營養價值,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等。不過糯米較黏滯,難以消化吸收,胃腸消化功能較差人士不宜進食,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則儘量少吃或不吃。而有關節損傷人士亦要多注意,因其性黏膩,會影響氣血運氣,阻礙局部散瘀消腫。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不宜攝取超過300毫克膽固醇和2000毫克納,而一個咸蛋黃已經有約250毫克膽固醇和約1300毫克納,差不多已達一日攝取量。如果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及水腫問題的人士應避免進食過多。
脾胃有問題者少吃粟子與豆
而粟子和豆都建議有脾胃問題人士儘量少吃。粟子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但多食則會氣滯難消。而白眉豆有健脾補腎,黃豆有健脾利濕功效,但豆類含豐富多醣體和嘌呤,在消化時容易有飽足感的同時也容易產生脹氣,進食過多豆類亦會加重腎臟負擔,或導致痛風形成。
消食茶助消化解膩
「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要適可而止,每日最多以一隻為限。腎病者、糖尿病者、腸胃病者、心血管病者更要節制。最後,推介大家在食糉後可沖飲「消食茶」,幫助消化、解膩。
- 成份:麥芽,谷芽各10克,山楂,陳皮各5克
- 加約500ML水煎煮,沸後小火煮20分鐘即可
- 麥芽、谷芽:可助消澱粉質引致的食積
- 山楂:可減少油脂吸收和消肉積
- 陳皮:可理氣健脾
月經婦女,或授乳期婦女可將麥芽和山楂減去。胃酸過多者可將山楂減去。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