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未來城市:濕地大縮水 凌嘉勤:環團太敏感

明報

更新於 2023年11月04日18:11 • 發布於 2023年11月04日20:30
香港觀鳥會在新田和三寶樹濕地錄得33種國家一級或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例如圖中的白肩鵰。(香港觀鳥會鍾潤德提供)
香港觀鳥會在新田和三寶樹濕地錄得33種國家一級或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例如圖中的白肩鵰。(香港觀鳥會鍾潤德提供)
香港觀鳥會曾在新田及三寶樹一帶錄得尖尾濱鷸(圖)等19種,屬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全球瀕危及近危物種雀鳥。(香港觀鳥會Ivan提供)
香港觀鳥會曾在新田及三寶樹一帶錄得尖尾濱鷸(圖)等19種,屬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全球瀕危及近危物種雀鳥。(香港觀鳥會Ivan提供)
黑臉琵鷺屬全球「瀕危」物種。香港觀鳥會今年的全球同步普查發現,后海灣(包括香港及深圳)錄得的黑臉琵鷢數量較去年跌19%。(香港觀鳥會提供)
黑臉琵鷺屬全球「瀕危」物種。香港觀鳥會今年的全球同步普查發現,后海灣(包括香港及深圳)錄得的黑臉琵鷢數量較去年跌19%。(香港觀鳥會提供)
凌嘉勤(梁景鴻攝)
凌嘉勤(梁景鴻攝)

【明報專訊】發展跟保育的潛在衝突,是香港社會多年來熱議的問題。在經濟不振的情况下,上月底政府發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下稱綱領),嘗試以發展刺激經濟,紓緩社會、人口問題。不過,當中就發展米埔內后海灣濕地所提出的保育計劃,令環保團體驚訝。比起2021年發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下稱報告書),綱領中列明的濕地保育範圍大幅減少,環團質疑政府「走數」。以北部都會區主要推手、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看來,環團着眼點失焦,而且過分敏感。在公共討論氣氛低迷的當下,記者嘗試梳理各方立場。

保育公園三變一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米埔內后海灣濕地獲《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對遷飛候鳥非常重要,是牠們遷飛期間的度冬棲息地和補給站,每年在此停留的遷飛候鳥多達5萬隻。事實上,后海灣一帶的發展,20多年來均以保育為先,2014年起城規會更以〈規劃指引編號12C〉(下稱12C)為這個區域的發展項目定下兩大守則,包括以「防患未然」的方法保育魚塘的生態價值,和規定項目要符合「不會有濕地淨減少」的原則。

港府就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計劃,在2021年曾發布報告書,列明將建設3個濕地保育公園(南生圍、三寶樹、蠔殼圍)、擴大香港濕地公園、建設尖鼻咀/流浮山/白泥海岸保護公園和海濱長廊、建設沙嶺/南坑自然生態公園,以及加強與深圳和廣東省的保育合作;總共有約2000公頃的面積,作生態保育之用。相比下,近日發布的綱領僅提及三寶樹一地,且沒有列明面積,惟5月政府曾向傳媒透露,報告書中520公頃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在最新計劃下變成300公頃,發展範圍和填塘面積亦有增幅。

多個環保團體擔心,政府在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可能違背12C,質疑政府大幅減少濕地保育公園的面積,難免將減少原有魚塘的生態功能。有關注環境保育的市民更在網上表示,如此破壞環境的發展,是在剝奪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機會,「拒絕喺香港擁有下一代,就係我對下一代最大嘅祝福」。

濕地愈大 支持物種愈多

在2021年的報告書,政府以6個圖標標示北部都會區的保育項目,覆蓋範圍與12C中的濕地保育區大部分重疊,呈長條鏡像L字形。但在規劃署於6月公布的〈新田科技城的土地用途建議〉,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一部分,被劃上「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區」,且不見其他濕地保育的範圍。

發展局長甯漢豪日前就面積縮小的疑慮回應表示,發展不應該追求「一換一」,又說其實北部都會區的生態補償不求「補番個量」,而是希望「補番個質」。香港觀鳥會保育主任黃雪媚認為,局長的說法奇怪:「面積細沒問題,但生態有其複雜性,現時全球的濕地政策都要阻止濕地面積下降,甚至要提升,中國內地的政策都是以面積為目標。我們看不到科學上怎樣支持政府的說法。」

她續稱,「濕地愈大塊,能夠支持的物種愈多。如果夠大,又有保育措施就最好。如果面積下降,但又說功能可以維持,那就要交代清楚,不應該就這樣不負責任地拋出說法」。而且,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模有上百公頃,不是低密度發展。黃雪媚估計,用保育公園來補償生態損失,本來就已經事倍功半。她對局長的「補質」講法沒有信心。

須科研證明可維持生態

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吳希文就說,環保團體向來的訴求是保存整個生態系統。「由西面白泥,到流浮山,向東到東頭圍、南生圍,北上就係米埔、蠔殼圍、新田這邊,再落去塱原那邊,是一個完整的濕地生態走廊,雀鳥冬天時覓食的中途休息站;雀鳥補充足夠食物和體力後,就繼續遷飛。當其中任何一處被破壞,這個生態功能就會斷裂。」

他強調,城規會規定在米埔內后海灣濕地的任何發展,要保持濕地面積是有科學根據的。「(上世紀)90年代有后海灣研究,結論是要有一定濕地面積才可以維持候鳥數量,這些標準維持了20多年。濕地的潛在的價值,是可能隨時間變化的,但要做個科學研究,證明不需要有那個面積也可以維持生態。」

記者就「補質」的可能向科大環境學院首席發展策略師陸恭蕙教授查詢,她表示這條問題需要專業知識和細節才能回答,「功能比數量重要(quality over quantity)原則上是對的,但能否應用在北部都會區就是另一個命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總監陳輩樂博士書面回覆指,一般來說,濕地面積減少,原有的生態功能必然減少,政府應該說明「補番」的是什麼「質」、如何補,以及使用什麼監測方法來證明。

完整保留 有利大灣區

日前,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在《灼見名家》周年論壇上指出,檢視生態和保育情况時,應從整個大灣區角度出發,在視野擴大下,發展選項便可多些。記者曾就「補質」詳情向發展局提問。局方回覆指,在發展需求下難進行一換一面積補償;而需要填平的魚塘中,一半已沒有養殖活動或已荒廢。局方續指,政府在做新田科技城的環評時,會嚴格根據環評研究概要及《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下《技術備忘錄》,評估生態影響並提出緩解措施,確保發展不會導致濕地生態功能淨損失;該報告現計劃第四季向環境保護署提交。

黃雪媚同意用大灣區角度出發看生態很重要,但卻得出跟張炳良不同的結論:「若這樣破壞濕地,而不做對應補償,就會成為一個壞示範,讓其他區域有例可循,在破壞生態下任意發展。」另一邊廂,她認為就算在香港失去的濕地生態,在其他大灣區地區可以補回,「但其他濕地本身已經要支持那邊的族群,如果要額外負擔本來香港負責的部分,可能會超過當地承載力」。

吳希文就形容,環保團體訴求的不是單單有濕地,而是保留原生發展的濕地空間。「大灣區的濕地其實已經集中在深圳和香港,福田的濕地因為向海發展、填地已經萎縮,近年發覺濕地就快絕迹才開始重視。香港是大灣區僅餘的、其中一個質素好的濕地,更應該完整保留,不止是幫助香港的生態,還能夠幫助整個大灣區。」

倡政府收地 提升魚塘功能

北部都會區的主要推手凌嘉勤向記者解釋指,因為要發展北部都會區,所以無論如何都會用到濕地。「因為新田科技城其中創科用地不夠地,而且跟文化康樂樞紐用地駁唔埋,如果不用魚塘連結,新田科技城就會變得很零碎。」而12C不止關注不要減少濕地面積,而是若減少,要證明如何繼續維持候鳥棲息和覓食地的功能,「這是那個guideline(指引)的精神」。

他說,12C的「不會有濕地淨減少」原則,是指面積和功能,「從來都不只是講面積」。「那面積減少但功能維持,是怎麼做到?我們要知道那邊的魚塘濕地,是一種人工的feature(情况),以前是種田、種米的,近幾十年才改成魚塘,現在有的魚塘荒廢,裏面會生蘆葦,一年左右就會蓋住成個魚塘,或者乾掉了,失去本來濕地生態功能。而且有部分已經被填塘,用作棕地作業。再者,如果是商業化魚塘,鳥是食不到魚的,漁夫也會用CD等來驅趕雀鳥,水也太深。」

在凌嘉勤的計劃下,保育和補償濕地功能的方法,是政府收、租回土地,「乾的修復,之後或者租給漁民,用一個更好的管理方式,在冬天讓候鳥覓食,再清理棕地,提升生態。這就是提升魚塘的功能」。他說,明年將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之策略可行性研究》會有詳情,而之後應該還會公布蠔殼圍、南生圍、尖鼻咀/流浮山/白泥等保育區的研究,「收地、恢復後,整個北部都會區生態功能都會提升。全局來看,發展和保育是並存。反過來說,也不可以因為保育而沒發展」。

三寶樹先行 未必走數?

雖然凌嘉勤說「不明白環保團體的concern(憂慮)是什麼」,但他亦理解「環團不信任政府,逢發展都反對」,呼籲不需要過分敏感。會不會是因為在兩份文件,報告書和綱領中,列明的保育區域明細相差太遠,讓環保團體憂慮?他回應道,「綱領是2023年的,以後應該都仲有,是做緊的,蠔殼圍做緊,估計還有南生圍和濕地公園擴展。不應該看到政府現在未講,就話走數,講了三寶樹先是因為做得比較早」。

「環團更好的態度是提醒政府公布交代。政府就北部都會區的研究,每2、3年可能就有新的範圍研究出來,是要講的,因為北都還有其他區域要發展,會用roll on(滾動式)的方法公布。」至於甯漢豪指報告書中的數字不是承諾,凌嘉勤說「也是對的」,「因為研究後,數字可能更精準,人口數字會加減。當然數字差太遠會有疑慮,但現在不是嘛」。他希望環保團體要有耐心:「現在未講(其他濕地保育計劃),只是因為未到一個階段可以講。」

政府沒有明確回應,到底除了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北部都會區內還會不會有其他保育計劃;環保團體的不滿和疑慮,一部分是信心問題。不過,黃雪媚也補充,即使是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範圍也比原有計劃小,「走晒樣」;而且,發展新田科技城所需填平的魚塘濕地面積達90公頃。她認為這將大減損濕地功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生態破壞,在另地補償也不能解決。

凌嘉勤重申發展是必須,對未有物業的人來說,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很重要。吳希文則希望政府慎思:「我想政府始終不會想走回中環、香港市區那種高密度發展,那就要想應該怎麼保住生態區。但現在turn out(最終)似乎又倒退,好像發展行先,濕地要讓步。」

【濕地篇】

文˙ 梁景鴻

{ 圖 } 新田科技城網站、受訪者提供、梁景鴻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