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動人時光,不用常回看。」這句經典歌詞出自數年前,一首曾風靡一時的廣東合唱歌《羅生門》。到底甚麼是羅生門?它是日本傳說中一道連接人間和地獄的城門,而這個字其實是日文漢字「羅城門」的誤寫,源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說《羅生門》。
作為太宰治最崇拜的作家,「日本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擅長在古典文學作品上加入現代思想和個人觀點,以冷峻的文筆改編成對人世充滿懷疑與諷刺的故事。《羅生門》便是以古典名著《今昔物語集》裡的其中一篇為框架,講述在局勢艱辛混亂的時代裡,一名正在拔取死人頭髮去造假髮賣錢的老婦人,於「羅生門」內被一名失業武士強取衣物與假髮的故事,刻畫在生死關頭,人為了活著皆不擇手段的陰暗一面。
日本導演黑澤明曾執導過一套同名電影,因而令「羅生門」一詞常被用作形容各人在同一件事上各執一詞,令真相撲朔迷離的情況。
電影雖命名作《羅生門》,但其實只是選用了小說《羅生門》的故事背景,電影的情節大部份都是取自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經典小說《竹林中》。因此大家常說的「羅生門」,詞義所對應的故事其實是《竹林中》。
《竹林中》同樣改編自《今昔物語集》裡的其中一篇,故事情節很簡單:有一個日本武士被刺殺於竹林中,其妻被強盜凌辱後不知所終,強盜拿著武士財物逃跑時被捕。故事雖然簡單,但呈現手法卻非常耐人尋味。七段與案件相關的供詞,來自最先發現屍體的樵夫、路過的法師、辦案的捕快、妻子的母親、被捕的強盜、懺悔的妻子和借靈媒之口出現的武士亡魂,各具說服力,卻又同時互相矛盾。
強盜聲稱自己本無殺武士之意,是妻子在被凌辱後的要求使他萌生殺意,武士是在一場堂堂正正的決鬥中死於自己劍下;妻子聲稱自己在強盜離去後不甘忍辱求存,於是決定先把被捆綁著的丈夫殺掉後欲自盡,卻自殺不遂;武士則聲稱妻子在被凌辱後慫恿強盜刺殺自己,強盜不妥協,後來二人各自逃去,武士因而厭世絕望地自盡。
「任誰剝掉一層皮後,看起來都一樣。」芥川龍之介對人心總是充滿懷疑,深信人本性自私,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形象,會不惜說謊造謠,以掩飾在現實中的失敗軟弱。就像強盜在塑造自己成為武藝高超的英雄,妻子在塑造自己柔弱卻仍堅守貞潔的一面,武士在塑造為了尊嚴與名聲而自我犧牲的武士形象。而事件的真相,永遠只能藏於竹林中。
世界複雜如竹林,竹林幽暗如人心,樹影婆娑,真相永遠難求,只因人心永遠難測。然而詩人泰戈爾曾說:「事實有很多,但真相只得一個。」願我們都能在這片大竹林中擁有智慧,明辨每人口中的是與非,走出撲朔迷離的「羅生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