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痛風症是一種代謝失調的病症,若身體製造過多尿酸或未能及時將尿酸經小便排走,尿酸結晶可能會沉積於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引致關節發炎。常見於手指、腳趾、腳跟或其他關節出現紅腫及疼痛,皆為痛風症狀。
低溫易致尿酸結晶 保暖助緩和
痛風症大多發生於40歲以上人士,又稱代謝性關節炎。長期暴飲暴食,攝取過量嘌呤,便會誘發痛風症。人體會自行產生嘌呤,任何食物凡涉及動物或植物等生物細胞,亦會攝取到嘌呤,進食後會分解變成尿酸。
尿酸是人體內嘌呤的最終代謝物,經由肝臟代謝,從腎臟經尿液排出。尿酸有80%是身體自行製造,20%從食物取得。成年人在抽血檢查時,若空腹血液尿酸指數大於7.0mg/dL,臨牀上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症。然而,只有約一成尿酸過高人士出現痛風症狀。低溫容易導致尿酸形成結晶,所以冬天時適當保暖有助緩和痛風症狀。
多由動物性嘌呤誘發
若患上痛風症,低嘌呤飲食可幫助患者控制尿酸。不同食物的嘌呤含量可分為高、中、低3種類型(詳見附表)。一般痛風患者應減少食用高嘌呤食物,然而相較一些高嘌呤的植物類食物,肉類或海產與痛風或高尿酸風險存在更顯著關係,誘發痛風大多是內臟、海鮮、大魚大肉飲食等動物性嘌呤,因此不必過度限制食用蔬菜。
此外,飲酒亦是導致痛風發作的主因之一,因為酒精會抑制尿酸排泄,尤其是啤酒,其中原料啤酒花含有大量嘌呤,增加尿酸積聚形成結晶的可能。此外,飲用含糖飲料時,由於身體在代謝糖分時消耗大量細胞能量,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尿酸。高脂肪食物亦會抑制尿酸排泄,因此應減少食用煎炸及高油脂食物。
在飲食原則上,應遵循健康均衡飲食,注意菜肉飯均衡,多吃五穀、蔬菜及水果類,避免大魚大肉,建議成年人每天進食5至6份肉類或代替品,1份為1隻雞蛋或1杯牛奶,掌心大小熟肉或全手掌大小熟魚則算為2份,可多選擇較低嘌呤的蛋類及奶,適量用黃豆類別代替部分肉類,以維持蛋白質攝取量。
多喝水助尿酸排出
尿酸過高或痛風患者需注意多喝開水,可幫助尿酸排出及減少尿酸結石的機率。有高尿酸問題的人士,每天液體攝取量(毫升)建議達到體重(公斤)的35至40倍,以60公斤人士計算,每天需攝取2100至2400毫升,即8至10杯飲品。臨牀發現部分痛風症個案發作時,並非進食某些食物而引起,而是飲水量不足導致尿酸結晶累積。
痛風症雖然不能根治,但如果能夠節制飲食,飲用足夠水分,可以有效預防發作,減少關節發炎和紅腫疼痛。如有痛風病徵應及早諮詢醫護人士。
文:余韋樂(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