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作息不固定又常外食,導致脹氣便秘成了許多人的常見症狀,許多人習慣到藥局買舒緩胃痛的藥,甚至有些人因為長期飲食不均、少運動導致長期便秘。員榮醫院中醫部部主任林親怡醫師就說,許多病患因長期吃軟便藥排便,結果愈來愈沒效,甚至出現依賴性,只好求助中醫。
便祕脹氣非單一病因 中醫看「整體失衡」
林親怡表示,中醫在應對脹氣與便秘問題的優勢,是從辨證論治的角度,通常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津液失衡引起,常見證型:
- 氣虛、血虛
- 陰虛、陽虛
- 氣滯、濕熱、燥熱
這些都可能導致腸胃蠕動變慢,進而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
腸胃調控關鍵 黏膜、平滑肌、神經系統
林親怡強調,腸胃調理有三個層面:
- 腸道黏膜健康:影響消化吸收與保護功能
- 腸胃平滑肌蠕動力:控制排便速度與順暢度,與體力氣虛相關
- 腸道神經與分泌:壓力大會影響自律神經,導致一緊張就拉肚子,壓力大就便祕
情緒也會傷胃? 中醫解釋「腸腦軸」影響
現代醫學提出「腸腦軸」概念,腸道自己內部有一個很綿密的神經體系,所以影響腸胃道不適的不只有消化道黏膜而已,包含神經系統調控,包含憂鬱、焦慮、腸敏感、腹痛等,這些也很有可能跟自律神經系統有關,林親怡說滿多病人到門診藉由針灸、傷科非藥物性療法,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中藥可調菌群 穴位刺激也有效
根據2024年生物科學期刊的研究回顧, 中藥常用藥材方劑內服調理,可調整腸道菌群、改善腸胃健康。
- 大黃、黃耆、肉蓯蓉
- 濟川煎、麻子仁丸、增液湯
中醫常用7穴位也可刺激腸道蠕動、調節菌群、有助腸道環境穩定。
- 曲池穴
- 天樞穴
- 合谷穴
- 上下巨虛
- 足三里
- 太衝穴
針灸、推拿非藥物療法也有幫助
有些外治療法,因安全無侵入性也都有相關研究證實可以改善腸胃機能,調整菌群組成。 林親怡舉例,在診間遇到的慢性病群,如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慢性腎病等,這些病患也常會受到便祕脹氣等腸胃道問題的困擾,病患已經使用很多慢性病藥,在中藥使用上就須有所考量,因此會搭配針灸等外治療法做整體性治療。
外治療法如:
- 按摩
- 艾灸
- 穴位敷貼
- 耳豆療法
軟便藥不該長期依賴 中醫協助排便自然
林親怡說許多患者使用軟便劑後才求助中醫,藥物依賴會讓腸道失去自我蠕動力,甚至醫院還曾出現軟便藥開立需求增加,缺貨的情況。藉由中醫透過體質調整,也有助於患者恢復自然排便機能。
諮詢專家:員榮醫院中醫部部主任林親怡
參考資料:
1.Consider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djunct 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2.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herapy for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 meta-analysis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