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武替道》開始很不錯的,竟然把觀眾一下子領回八十年代。一段動作打戲,男主角在商場內追捕大反派,迎戰一班僂儸。該段戲,由配樂、配音對白到動作編排,都大有八十年代港產動作片的味道。取景地點是尖東的半島中心,舊式商場裝潢,利用扶手梯作戰場、嘍囉被狠狠地撻得攤攤腰等場面,又特別要叫人想起成龍1985年《警察故事》的結局大混戰。
再看下去,旋即發現果然是拍戲。時為八十年代,港產片一個劇組,正在拍駕輕就熟的武打戲。現場的導演叫楚導(楚原?),忘了他有沒有現身。武術指導的存在倒更顯眼:林耀聲演的李森。李森的拍戲作風非常逼迫,對下屬粗言粗語、不容辯駁猶疑。拍完商場一段戲,劇組繼續於尖東天橋取景。這次要拍的是一場跳橋戲,不幸李森旗下一名龍虎武師發生了嚴重意外。
序幕轉眼完結,回到當下。地點由夜繽紛的尖東,來到旺角山東街一家跌打醫館。李森搖身一變,由年輕小子變成個滿頭華髮的中年人。幕前久違的董瑋,負責飾演老了的李森。李森早已離開電影圈,今天當醫館的老闆。他與個別圈中人保持聯繫,比如昔日的師兄弟會來找他看跌打。另外,楚導(杜燕歌)對他也不離不棄,邀請他出席國術會的飯局。甚至,楚導不久後說要拍告別作,想找李森復出,當影片的武術指導。
我其實有點搞不清《武替道》兩段敘事時空的間距。「八十年代」沒疑問,因為它要強調港產片的「黃金年代」嘛。「尖東」固然是那年頭香港繁華的最佳地標。不過,影片的「當下」真的是說2020年代?董瑋演的李森,好像說自序幕一場跳橋意外後退出影壇。屈指一算,照計已有三四十年?李森卻說自己「廿幾年冇出嚟撈」了。李森有個女兒叫Cherry,當年是幾歲小孩,長大後由蔡思韻飾演。Cherry已去到談婚論嫁的年紀,看上去廿多歲,仍是大好年華。
無論兩個時空相隔廿幾年、三四十年也好,《武替道》更莫名其妙的,是楚導力邀李森出山這件事。楚導的理據為,現在他們要拍的戲叫《復出江湖》,投資老闆要拍出「八十年代」風味,李森作為當年紅極一時的武指,是這方面最適合不過的人選。楚導會不會有些聰明一世或自討沒趣?畢竟動作片幾十年間,不論香港或荷李活,技術與意念已不知翻了幾翻。
果然,《武替道》發展下去,李森的確是故事的最大矛盾。首先,李森一個當年的徒弟梁志威(伍允龍),躍升為國際武打影星了,人紅自然有氣焰。當年尖東跳橋一役,阿威在場,不滿李森的處事方法。偏偏,今天楚導竟然拉攏兩人再度合作。其次,電影圈跟紅頂白,阿威出場前呼後擁,李森總被冷待。李森竟反過來要當阿威的武指,拍戲現場的權力關係注定膠着。再者,李森所代表的「八十年代」拍電影作風,坦白說是霸凌了。硬生生套在當下,太難服眾。
主角李森叫人又愛又恨
李森是《武替道》中叫人既愛又恨的人物。愛是由於董瑋擔演,他本來就是圈內人所皆知的武指大師傅,片中他在片場發施號令、調動人與機器。看着看着,偶爾會有看making of的錯覺。李森這個角色有討好一面。他對過去念念不忘,醫館的牆上,貼滿當年有份參與的香港動作片海報及剪報。楚導邀請他出席國術會飯局,順道悼念一個剛離世的師兄弟。明明要哀悼的,席上眾人毫無敬意、面目可憎。李森看不過眼、悄然離去,證明他與眾不同。
《武替道》最好看是李森與女兒Cherry的對手戲。李森知道自己沒盡父責,對女兒有愧。後來我們才知道,八十年代拍片的跳橋事故一名手足重創,不止教李森黯然離開影壇,他苦命得像電視連續劇的禍不單行主角,同一晚在醫院裏,他被妻女拋棄。嬌妻阿盈(梁雍婷)改嫁,幼女Cherry從此叫官仔骨骨的繼父(富爸爸?)做Daddy(李森充其量僅為「老竇」)。Cherry長大後,對生父一副冷冷淡淡的姿態。李森出於愛與彌補,對她千依百順。平時撇脫到不留情面的李森,每次見到女兒都格外溫柔、耐心。
文戲對白太功能 調度平淡
《武替道》待人接物的描繪,還可以再細膩一些。有時為了製造矛盾,文戲的對白太功能、調度又嫌平淡(投資者莫老闆一場尤甚)。Cherry長大後開陶瓷店(多麼不吃人間煙火),戲裏老父李森首次造訪,碰巧她的繼父在內。繼父說有隻杯是他親手造出來的,到她婚禮時用得着。李森隨即酸溜溜的回應道,這些東西沒大不了,他認識的電影美術指導肯定做得更好。諷刺地,後面的劇情,真的寫他半途出家做陶塑,要為女兒揑隻茶杯,作為她出閣的賀禮。
李森此角色讓人恨的是,他的某些言行太過火。很有趣,李森好像有兩個mode,閒時做人有自知之明、性情謙遜、不愛攀比應酬,影圈事已不過問。但他一回到片場,立時回復「八十年代」尖東的火爆mode:破口大罵、青筋暴現、同僚動輒得咎。李森的「輝煌八十年代」到底包含了什麼呢?完美主義?或許吧。可拍片期間,好與壞的尺度我們無從得知,全由他掌控。我們未見李森所代表的年代輝煌,反而不斷見證他的自我中心、蠻不講理。《武替道》為了提升劇力,拍攝現場共發生3次事故,責任全在李方。
嚴重起來,片場的李森活像有狂躁病,歇斯底里得很。八十年代港產片的拍攝,真是如此扭曲?人人準備隨時給人問候祖宗十八代。好吧,即便如是,肯定行裏的共業、文化,不是源自一個半個「乜哥」在操弄的結果。李森60多歲,飽歷風霜、開醫館見盡百態人生。離開幾十年,他重新回到武指崗位,不至如此不知變通、未懂分寸吧?再說,李森一再闖禍,楚導仍不斷維護他、本來怨恨他的大牌明星阿威又多翻的寬恕他,似乎也說不過去。
噢,忘了《武替道》還有個重要角色,劉俊謙演的新一代電影武師李世龍。因為有劉俊謙與伍允龍,本片繼承了幾個月前《九龍城寨》的餘威。《武》片初,李森再當武術指導,就找阿龍當助手。李世龍與師傅李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當其他人不務正業、練精學懶、開口埋口「開工、搵食」,只有阿龍一個最敬業樂業、懷赤子之心。阿龍有個做運輸(美其名物流)的哥哥阿傑(張達倫),阿傑怪弟弟常發電影夢,阿龍卻埋怨哥哥隨波逐流。兄弟每次的爭執總覺怪怪的,大概是為了最後要給龍仔一次演說、向大佬曉以大義的機會吧。
「儲錢結婚買樓生仔,這是香港精神?」真好呢!《武替道》的龍虎武師,升格成了拒絕「異化勞動」的代言人。香港人習慣「返工望放工,放工望早鬆」、「工作」純為手段,「吃、喝、玩、樂、購物、旅遊」才是目的。李世龍不是。
但阿龍儘管再善良,長期處於李森與阿威之間的磨心,也難免會爆發情緒。《武替道》一方面要講李森漫長的覺醒旅程,阿龍作為他徒弟,委屈的遭遇看得人難過。此外,《武替道》提醒我們,華人圈子慣有叔伯兄弟的稱謂,定義我們彼此的輩分。李森、阿威被尊稱為「森哥」、「威哥」;李世龍只是「龍仔」。「哥」有權欺壓「仔」、勒索情緒:「我唔知,你自己諗掂佢。」「成長」有時候是從被施壓到施壓者的進程;「龍仔」肯定有天也會變成「龍哥」、「龍導」或「李先生」的。到時候,他一定會感受到被敬重、有權力的飄飄然。
《武替道》的戲中戲拍攝,也不是一味闖禍。李森與助手阿龍,跟阿威的「威家班」本來水火不容,後來有段時間漸漸合拍、有默契。兩邊的橋樑是怎樣搭通的?一叫以力服人,阿龍親自上陣危險動作,令對家心服。另一是夠關顧,阿龍不怕師傅咒罵(你搞乜呀!),為同事準備額外的安全措施。但我看更重要還是「萬歲」(請所有人吃喝)。要俘虜一班龍虎武師的心,果然先滿足他們的腸胃。《武替道》對白有此soundbite:「那『團火』無論如何不能熄滅」。可是那太抽象了,怎比得上,整個團隊飲飽食醉立時得到身心的滿足呢?
歌頌八十年代哪些價值?
很多人愛懷八十年代的舊,然而《武替道》要歌頌「八十年代」港產動作的哪些價值?「團火」指的是什麼(該不是戲裏那個打火機吧)?是「博盡」、「拼命」也要拍,truth or dare的dare——以身犯險、勇字當頭,鬧市偷拍槍戰?今次跳十樓、下次跳廿樓?讓「電影」等同「雜耍」?這些膽博膽的行為,真值得我們引以為傲?若香港電影工業有天回春了,電影人要重新仿效?成龍從前電影著名的片尾的NG鏡頭,旨在說明就算影壇大哥大,同樣的膽正命平(幾年前網絡有流傳影片辨識當中真偽)。NG鏡頭從來不是甜點而是主菜。動作實感被放大,叫觀眾替他抹一把汗。
可除此以外呢?港產動作片還有哪些同樣值得欣賞、一度傲視全球的東西?即使成龍本人,也接受過不少紀錄片訪問談到,多少年來,他如何發明、改良動作攝製及剪接的竅門,增強力度與效果。八十年代港產動作,最舉世震驚的其中一點是對身體的摧殘。演員無數次從高處墮下、攔腰撞上石壆或扶手電梯等硬物、額頭撞爆玻璃……。關於人類軀殼如何在銀幕上被折騰(絕大部分以慢鏡頭呈現),香港電影已可出一本百科全書。我好奇,龍虎武師如何苦練跌墮的(如假包換的fall guy)?另外,每到對打場面的,武師怎樣給反應、遷就鏡頭,令主角看來特別武功蓋世?
外行看熱鬧。是我多心了,若《武替道》能重現更多觀眾不曉得的拍攝學問,當更好玩。Action choreography,拍打戲如編舞,演員的肢體如何在銀幕方框內編排,節奏、線條與動態起什麼變化,剪接怎樣增強張力。《武替道》不是完全沒有的,差不多最後,李森總算可以「以德服人」。他來到試片室,毛片經他點撥再剪後,出來的成果似乎大有進步,阿威暗暗點頭讚好。就是說,李森的才華,除了在拍片現場當「完美主義」的魔鬼教頭外,後製經驗一樣豐富。只可惜,這方面《武》只以對白交代,觀眾沒法領會實情。
戲演到此我不期然想起,著名video essay網台Every Frame a Painting,9年前發布過一條短片叫Jackie Chan-How to Do Action Comedy,十分言簡意賅的說明了港片動作與西片的分別。
正是!Action comedy。別忘了成龍他們八十年代的偷師楷模,也包括默片時代的諧星巴士達基頓及夏勞哀。若論「八十年代」動作片,最大行其道或賣座的,似乎更多是莊諧並重的混合類型「諧趣功夫」。它多少是時代的產物——滿足了香港人生活沉重壓力的需求,入戲院只為求一爽,電影於是要把不同娛樂元素盡冶一爐。官能刺激密集,一切皆是計算;「5分鐘一小笑/打,10分鐘一大笑/打」。只是,當《武替道》的森哥永遠一副惡死能登、青筋暴現的姿態時,「諧趣」就很難融入本片了。
最後一問,《武替道》此日式和風味的名字,是指「武術指導及替身的道法」麼?本片由曾憲寧及葉偉平編劇、兄弟導演梁冠堯、梁冠舜首次執導。成績可以,董瑋復出幕前難能可貴。我爛gag一句總結,本片絕對值得一看的,「有睇到」好過「冇睇到」。
文˙家明
編輯˙秦瑞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