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18區】香港最後一間鎅木廠

Metro Pop

發布於 2022年07月13日00:00

位於上水古洞馬草壟的志記鎅木廠(志記),已有逾70年歷史,是全港僅存的木材加工廠。然而,曾歷4次搬遷的志記鎅木廠,因《施政報告》提出構建「北部都會區」計劃,而被列入收地範圍之內。近日,它被地政總署正式通知搬遷限期為上月30日,最終亦逃不過遷拆的命運。惟現時廠內尚有逾千噸木材仍未處理,即使近日木廠開放予市民買走木板,但恐怕大量木材仍需棄置於堆填區。對此,志記的第二代東主王鴻權(權叔)表示:「希望可以有多兩至三年的時間處理木材,好好解決事件。」

古洞曾是鎅木廠的天堂

「最高峰的時候,這裡曾有十多間鎅木廠呢!」現時木廠的第二代東主權叔說。原來昔日的古洞,鎅木廠林立。它們主要從外國入口原木,再將木材切割加工,為本港的地產商供應建築木材。他表示,整個行業在九七回歸前最為蓬勃,「以前因英國政府的關係,可以從同屬殖民地的北婆羅洲、馬來西亞等地入口原木。」

可惜,好景不常,九七之後,香港失去了殖民地的優勢,加上政府收緊環保法,不容許購買來自熱帶雨林的樹木,而美加等地亦不再出口原木,改為直接出口木板到港。在原木來源大減的情況下,鎅木廠「無木可鎅」,連生存也成問題。權叔慨嘆:「我們(鎅木廠)的作用基本上已消失無蹤。」這些年間,他見證了行業的興衰,古洞的鎅木廠相繼倒閉,或是轉型成貨倉,老木匠們也紛紛退休。只剩下志記,仍在默默經營。

第二代東主權叔。

拯救險被埋葬的樹木

作為全港最後一間鎅木廠,志記的路走得艱辛。它們於1947年開業,總共經歷過4次大搬遷,從北角渣華道、柴灣,到1982年遷到現時馬草壟約一萬呎的現址,至今已40年。面對著九七後的「原木危機」,志記當年也惟有轉型,改為回收本地木材加工,尋求出路。他們接收過中電的舊燈柱、地鐵路軌的枕木、被颱風「山竹」吹倒的樹木等木材,再將材料鋸成木板,或是造成木家具,賦予回收木新的生命。

例如,於2014年停用的灣仔碼頭,在拆卸時撈起了近百條長期浸於海水中的防撞木。這些木頭表面滿布蠔殼,又含鐵釘,損毀嚴重。當年全港只有志記願意接收,為這批木頭加工。其後,環境保護署更找來了不同的建築設計師團隊,把木頭造成了大桌面、茶几及木頭長椅,並放置於屯門污泥處理廠新園區 T-Park 內的咖啡廳使用,免卻它們淪為堆填區的廢物。

(圖片來源:LAAB)

由灣仔碼頭防撞木再造的茶几(上)、椅子(下)。(圖片來源:LAAB)

對樹木應懷抱著感恩的心

除了將木材加工,近年志記不只默默「鎅木」,也會開放予不同的團體參觀,以及舉辦工作坊,讓學員利用回收木親手造出小型木家具,如櫈仔、木架等等。權叔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傳統的木工業,也想藉由工作坊,教授學員樹木的知識,以及傳遞「對樹木懷抱著感恩的心」的訊息。

千噸木材恐全送堆填

在馬草壟經營了40年,志記的工人們都已逐一退休,現時只剩下權叔和另一位員工在默默工作。如今,鎅木廠遷拆在即,權叔、員工,以及在木廠內居住的3隻狗狗,前景也不明朗。不過,要論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廠內至今仍積存了逾千噸木材,以及十幾件大型鋸木機器,若然無人接收,就要統統送往堆填。即使近日有環境及生態局人員聲稱可將廠內木材運往園林廢物回收中心Y.PARK林區,但仍未交待是否可處理全數木材。權叔坦言:「希望政府可以多寬限兩至三年的時間,讓我們將仍然有用的木材轉廢為材,不要讓它們成為堆填區的負擔。」另外,他提議可以更好的做法處理鎅木廠內具有歷史價值的大型鋸木機器,「若然政府可以設立一個木廠博物館,安置大型機器,以及介紹志記的歷史和操作,它們便不用淪為廢鐵,被當成垃圾棄置。」

現時,鎅木廠內有3隻可愛的狗狗居住。

將鎅木廠「開放至最後一刻」

然而,權叔亦明白到,收地事在必行,志記的生命亦正在倒數。故他近日亦正式將鎅木廠開放予公眾參觀至「被清折的最後一刻」,更將廠內的木材以「破底價、慈善價、環保價」出售。而他亦歡迎大家只前來認識志記的歷史,或是來拍照留念。

志記清貨一事,在經過傳媒廣泛的報道後,近日前來鎅木廠參觀的人數十分踴躍,而權叔亦樂見這個狀況。他謂,「希望有更多人認識我們鎅木廠,也期望事情最後會有一個圓滿的解決。」

在香港這個旦丸之地,城市發展看似無可厚非。然而,在發展和拆遷以外,也希望各界能尋求更理想的處理方法,去保育一些富有歷史價值和意義的事物。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