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扭動「蛇」腰 化身最佳模特兒

明報

更新於 2018年11月19日18:32 • 發布於 2018年11月19日20:30
得獎靚相﹕Sam憑一組4幅以蛇為主題的相片,於法國攝影比賽The Prix de la Photographie中奪得銀獎,其中一幅是在香港拍攝的青竹蛇。(Sam Yue提供)
得獎靚相﹕Sam憑一組4幅以蛇為主題的相片,於法國攝影比賽The Prix de la Photographie中奪得銀獎,其中一幅是在香港拍攝的青竹蛇。(Sam Yue提供)
宋亦希 -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助理教授,專研究兩棲爬行動物,曾帶領團隊確認及命名本地獨有新種壁虎 「香港半葉趾虎」。(蘇智鑫攝)
宋亦希 -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助理教授,專研究兩棲爬行動物,曾帶領團隊確認及命名本地獨有新種壁虎 「香港半葉趾虎」。(蘇智鑫攝)
Sam Yue -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博士生,鍾情生態攝影,特意在臉書專頁上載多幅蛇相片,望大眾欣賞蛇的美麗。(歐慧兒攝)
Sam Yue -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博士生,鍾情生態攝影,特意在臉書專頁上載多幅蛇相片,望大眾欣賞蛇的美麗。(歐慧兒攝)
為求自保,蛇也會模仿同儕,例如不帶任何毒性的福清白環蛇(上),驟眼看與有毒的銀環蛇(下)非常相似 。(Sam Yue提供)
為求自保,蛇也會模仿同儕,例如不帶任何毒性的福清白環蛇(上),驟眼看與有毒的銀環蛇(下)非常相似 。(Sam Yue提供)
在內地被列為極度瀕危的眼鏡王蛇,幼兒呈鮮明的黃黑相間斑紋,長大後則呈啡色。(Sam Yue提供)
在內地被列為極度瀕危的眼鏡王蛇,幼兒呈鮮明的黃黑相間斑紋,長大後則呈啡色。(Sam Yue提供)
在香港十分罕見,蛇身呈淡橙,頭形渾圓,Sam認為牠長得很可愛 。(Sam Yue提供)
在香港十分罕見,蛇身呈淡橙,頭形渾圓,Sam認為牠長得很可愛 。(Sam Yue提供)
俗稱珊瑚蛇,蛇背呈紅黃黑色,蛇腹則擁有如琴鍵般的黑白斑紋。(Sam Yue提供)
俗稱珊瑚蛇,蛇背呈紅黃黑色,蛇腹則擁有如琴鍵般的黑白斑紋。(Sam Yue提供)
又名金腳帶,由於過度捕獵及生境破壞,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宋亦希提供)
又名金腳帶,由於過度捕獵及生境破壞,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宋亦希提供)
翠青蛇因外形顏色與青竹蛇相似,故常被行山人士誤認為有毒而被殺害。(Sam Yue提供)
翠青蛇因外形顏色與青竹蛇相似,故常被行山人士誤認為有毒而被殺害。(Sam Yue提供)
獨特的花紋讓牠可藏身於大自然中,不易被察覺,有助其守株待兔的捕食風格。(陳海健提供)
獨特的花紋讓牠可藏身於大自然中,不易被察覺,有助其守株待兔的捕食風格。(陳海健提供)
擁有蛇類中較少有的鮮紅色,大多出現在本港次生林。(李詠豪提供)
擁有蛇類中較少有的鮮紅色,大多出現在本港次生林。(李詠豪提供)

【明報專訊】秋去冬來,是遠足旺季,亦是遇蛇高峰期。

記得兒時看古裝電視劇,主角被蛇咬後會立即四肢乏力、嘴角淌血,繼而毒發身亡,所以現實中一旦遇上蛇,我們當然會害怕,唯恐會即場喪命。事實上並非逢蛇必毒,香港境內52種蛇中,逾七成不含毒性,而且根據香港中毒諮詢中心的紀錄,中心成立十多年來亦從未有人因蛇咬而致命。為何我們如此怕蛇?兩個來自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的生態愛好者,決定為蛇平反。

港大博士生Sam Yue和港大生物科學院助理教授宋亦希,均來自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二人同樣對本地生態情有獨鍾。Sam自小在加拿大成長,香港的多元物種令他非常雀躍,特別是兩地蛇種的分別,「我住的溫哥華只得3種蛇,整個加拿大亦只得20多種,香港的蛇卻有超過50種」。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香港有52種蛇,當中不少屬罕見品種,包括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還有在內地被列為極度瀕危,世界上最長毒蛇眼鏡王蛇等。由於不同蛇種需要的生活環境各異,而香港多元的生境如田野、沼澤、海岸、叢林等,正為各種蛇提供適合的棲息環境,故此本地蛇種不但比加拿大多,同時佔全中國的四分之一。

變色眼鏡王 愈大愈低調

蛇可能令人聞風喪膽,在Sam眼中卻與其他動物無異,甚至擁有獨特魅力。他來港後逐漸愛上拍攝生態,蛇往往成為鏡頭下的主角。Sam認為蛇的斑紋、顏色、蜷曲狀態各具特色及美感,例如罕見的眼鏡王蛇原來會「變色」,幼時黃黑相間的鮮明斑紋,長大後則呈啡色;俗稱珊瑚蛇的麗紋蛇,蛇背呈紅黃黑色,蛇腹則擁有如琴鍵般的黑白斑紋。

2016年,Sam憑一組4幅、以蛇為主題的相片,於法國攝影比賽The Prix de la Photographie奪得銀獎,其中一幅的主角青竹蛇,正正是在港拍攝。相中的青竹蛇冷傲地纏繞在樹椏間,就像影樓中的模特兒,他分享:「青竹蛇屬於樹上生活的蛇,牠們自然的蜷曲狀態很美麗,我刻意拍牠側面,就像牠在看着我。」當時Sam與牠相距少於一米,其間牠只是安靜地在樹上歇息,未有惡意舉動。可是,青竹蛇與港人的「摩擦」其實最多,據醫院管理局回覆,由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0月31日,82宗市民被蛇咬傷入院個案中,青竹蛇佔了61宗。難道青竹蛇特別愛擾人?

港有52種蛇 逾七成無毒

宋亦希解釋,郊遊時只要依主要路徑登山,遇上蛇時不主動打擾,蛇一般會自然離開,被蛇攻擊機會十分微。而人常常與青竹蛇起「衝突」,則與牠們的習性及顏色有關,「青竹蛇習慣靜靜待在植物間休息,以守株待兔方式等候獵物出現,加上保護色強,所以人們行經草叢時較難發現蛇蹤;相反其他毒蛇的顏色一般較明顯,不容易踩中」。

至於「被蛇咬即毒發身亡」的電視劇情節,他表示事實並非如此。記者向醫管局轄下的香港中毒諮詢中心查詢,亦回覆指自2005年成立至今,沒有市民被蛇咬傷而致命的個案紀錄;漁謢署資料亦顯示全港14種陸棲毒蛇中,只有8種屬於被咬後需要及時送院救治。宋亦希說:「毒蛇中以銀腳帶、金腳帶、眼鏡王蛇的毒性較強,但都不會令人立即死亡。過去近廿年亦沒聽聞過蛇咬死人的個案,主要因為香港交通發達,能趕得及到醫院注射血清。」

伸脷辨方向 「內置」熱能探測器

很多人都以為蛇愛四處游走,但事實恰好相反。大部分的蛇都屬於夜行動物,是低調不理世事的「懶鬼」,愛待在昏暗又狹窄的地方,如石隙、樹根,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心態。宋亦希解釋:「狹窄環境讓蛇感到安全,如代入牠的想法,就是盡量找一個少干擾,即使有外物入侵亦容易偵測得到,來得及走避的地方。」他又指出有些人看見蛇伸縮舌頭,以為牠們正準備咬人,其實不然,「蛇伸脷是為了蒐集信息,透過空氣中的化學物質,知道哪裏有食物,哪裏有人,末端的開叉部分則可辨認方向」。其實蛇不單五臟六腑俱全,有些器官更比人類先進, 例如牠們的眼睛擁有半透明眼膜,在下水或受干擾時能保護雙眼;部分蛇例如蟒蛇,鼻上更擁有熱能探測器,能辨別周遭環境的溫度變化,以助捕獵及逃生。

相比其他小動物如烏龜、雀鳥等,大眾普遍認為蛇較「兇猛」,宋亦希認為應平等地把蛇當成一般動物看待,「蛇全都吃肉,全是捕獵者,所以大家覺得牠兇猛。但你說牠是不是特別兇惡?我肯定牠不是。如果你把牠逼向牆角,牠受驚下會不會攻擊呢?這絕對是人之常情,每種動物也一樣,視乎你用什麼角度(看蛇)」。

英國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曾刊登一項有趣的研究,比較成人與小孩在接觸同一種動物時的反應。研究邀請了38個年齡介乎18至36個月大的幼兒,讓他們同時與蜘蛛、蛇、魚、倉鼠這4種動物互動,然後又分別讓他們的父母與這4種動物互動。結果,幼兒與每種動物的互動次數相若,而且都比成人多至少一倍。可能,我們天生就不特別怕蛇。

生物學者﹕宋亦希

蛇攝影師﹕Sam Yue

變色派:眼鏡王蛇

(圖)

可愛派:鈍頭蛇(圖)

多色派:麗紋蛇(圖)

瀕危派:金環蛇(圖)

無辜派:翠青蛇(圖)

隱形派:山烙鐵頭(圖)

鮮紅派:紫灰錦蛇(圖)

(追蹤生態)

文:歐慧兒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