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城巴76線 銅鑼灣至香港仔 漫遊墳場 追憶名人壯志

明報

更新於 2021年08月27日09:04 • 發布於 2021年08月26日20:30 • 搭通香港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背山面海,從墳場的不同位置遠眺,可俯瞰山水,景色開揚。(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背山面海,從墳場的不同位置遠眺,可俯瞰山水,景色開揚。(蘇智鑫攝)
雞尾酒「孟婆湯」($138)(黃志東攝)
雞尾酒「孟婆湯」($138)(黃志東攝)
咖啡園墳場部分墓碑破落殘舊。(蘇智鑫攝)
咖啡園墳場部分墓碑破落殘舊。(蘇智鑫攝)
胡禮垣墓呈抱月形,墓前有碑文闡述其生平。(蘇智鑫攝)
胡禮垣墓呈抱月形,墓前有碑文闡述其生平。(蘇智鑫攝)
馬場大火有超過600名華洋遇難者,紀念碑的設計因而糅合了中西元素。(蘇智鑫攝)
馬場大火有超過600名華洋遇難者,紀念碑的設計因而糅合了中西元素。(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採用園林式設計,墓園綠樹成蔭,青草遍地,予人安寧祥和之感。(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採用園林式設計,墓園綠樹成蔭,青草遍地,予人安寧祥和之感。(蘇智鑫攝)
何東之墓以大理石製造,風格簡潔。鄒頌華稱曾在聖誕節看見墓前種有聖誕花,中秋則種有菊花,可見墓地獲悉心打理。(蘇智鑫攝)
何東之墓以大理石製造,風格簡潔。鄒頌華稱曾在聖誕節看見墓前種有聖誕花,中秋則種有菊花,可見墓地獲悉心打理。(蘇智鑫攝)
鄧肇堅與親人同葬,呈半圓體的墓形,是墳場內獨一無二的設計。(蘇智鑫攝)
鄧肇堅與親人同葬,呈半圓體的墓形,是墳場內獨一無二的設計。(蘇智鑫攝)
蔡元培墓碑前年被破壞後,現蓋以透明膠箱。個性謙厚的蔡元培自喻為孑孓,即蚊子幼蟲,碑上可見其別號「孑民」。(蘇智鑫攝)
蔡元培墓碑前年被破壞後,現蓋以透明膠箱。個性謙厚的蔡元培自喻為孑孓,即蚊子幼蟲,碑上可見其別號「孑民」。(蘇智鑫攝)
有省港澳「典當業大王」之稱的高可寧,墓前闢出寬闊空地,鐵閘處設有樑柱,甚具氣派。(蘇智鑫攝)
有省港澳「典當業大王」之稱的高可寧,墓前闢出寬闊空地,鐵閘處設有樑柱,甚具氣派。(蘇智鑫攝)
76線(黃志東攝)
76線(黃志東攝)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風格神秘怪趣的餐廳「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風格神秘怪趣的餐廳「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牛油果明太子蟹肉、日本產魚子、半熟溫泉蛋、薑味燒汁豬肉片配水晶麵包。($132,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牛油果明太子蟹肉、日本產魚子、半熟溫泉蛋、薑味燒汁豬肉片配水晶麵包。($132,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鬼混Vie Won Won(黃志東攝)
通往隱埋山間的咖啡園墳場。(蘇智鑫攝)
通往隱埋山間的咖啡園墳場。(蘇智鑫攝)
通往咖啡園墳場。(蘇智鑫攝)
通往咖啡園墳場。(蘇智鑫攝)
咖啡園墳場(蘇智鑫攝)
咖啡園墳場(蘇智鑫攝)
咖啡園墳場(蘇智鑫攝)
咖啡園墳場(蘇智鑫攝)
胡禮垣墓的銘文。(蘇智鑫攝)
胡禮垣墓的銘文。(蘇智鑫攝)
沿途草木扶疏,遮掩兩旁或模糊不清或破落斷裂的墓碑。(蘇智鑫攝)
沿途草木扶疏,遮掩兩旁或模糊不清或破落斷裂的墓碑。(蘇智鑫攝)
小心某些路段長有青苔,地面易滑倒。(蘇智鑫攝)
小心某些路段長有青苔,地面易滑倒。(蘇智鑫攝)
沿途有樹蔭相伴。(蘇智鑫攝)
沿途有樹蔭相伴。(蘇智鑫攝)
前往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路。(蘇智鑫攝)
前往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路。(蘇智鑫攝)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在香港大球場旁。(蘇智鑫攝)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在香港大球場旁。(蘇智鑫攝)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刻有福祿壽大字。(蘇智鑫攝)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刻有福祿壽大字。(蘇智鑫攝)
來到香港墳場,入口迎面可見精緻的小天使雕塑噴水池。(蘇智鑫攝)
來到香港墳場,入口迎面可見精緻的小天使雕塑噴水池。(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滿園青葱樹木,寬闊的步徑相當好走。(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滿園青葱樹木,寬闊的步徑相當好走。(蘇智鑫攝)
何啟身為華人,當年娶了英國女子Alice Walkden為妻,相當少見。何妻的名字正是「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中所指的「雅麗氏」,二人在香港墳場相伴長眠。(蘇智鑫攝)
何啟身為華人,當年娶了英國女子Alice Walkden為妻,相當少見。何妻的名字正是「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中所指的「雅麗氏」,二人在香港墳場相伴長眠。(蘇智鑫攝)
鄒頌華指,呈斷柱狀的墓碑,象徵死者性命突然消逝,壯志未酬。圖為參與清剿海盜的哥倫賓號陣亡軍官紀念碑。(蘇智鑫攝)
鄒頌華指,呈斷柱狀的墓碑,象徵死者性命突然消逝,壯志未酬。圖為參與清剿海盜的哥倫賓號陣亡軍官紀念碑。(蘇智鑫攝)
何東與元配麥秀英同葬於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何東與元配麥秀英同葬於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墳場(蘇智鑫攝)
來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本地首個無宗教背景、專為華人而設的永久墓地。(蘇智鑫攝)
來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本地首個無宗教背景、專為華人而設的永久墓地。(蘇智鑫攝)
長眠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名人不少。(蘇智鑫攝)
長眠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名人不少。(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蘇智鑫攝)
舊時人們需為長輩守孝,富貴人家會特別在旁興建墓廬,以便服喪。(蘇智鑫攝)
舊時人們需為長輩守孝,富貴人家會特別在旁興建墓廬,以便服喪。(蘇智鑫攝)
墓廬(蘇智鑫攝)
墓廬(蘇智鑫攝)
墓廬(蘇智鑫攝)
墓廬(蘇智鑫攝)
蔡元培墓碑上可見其號「孑民」,他自喻為孑孓,即蚊子幼蟲,盡顯其謙虛風範。(蘇智鑫攝)
蔡元培墓碑上可見其號「孑民」,他自喻為孑孓,即蚊子幼蟲,盡顯其謙虛風範。(蘇智鑫攝)
高可寧墓的鐵閘門上寫有「朝氣長存」金色大字。(蘇智鑫攝)
高可寧墓的鐵閘門上寫有「朝氣長存」金色大字。(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蘇智鑫攝)
鄧肇堅墓呈獨特的半圓體。(蘇智鑫攝)
鄧肇堅墓呈獨特的半圓體。(蘇智鑫攝)
鄧肇堅墓(蘇智鑫攝)
鄧肇堅墓(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蘇智鑫攝)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遊墳場,好比翻閱一本充滿歷史厚度的無言書。除了瞻仰顯赫一時的名人,考究耐人尋味的碑文,也可以欣賞歷經風霜的墓園建築、設計,以至鬧市罕見的動植物生態。墓地旅遊外國流行已久,其實香港鬧市邊陲,也隱沒着多個讓人大開眼界的墳場。這次「搭通香港」邀來本地遊組織「活現香港」創辦人之一、不時帶團遊墳的鄒頌華,帶我們沿城巴76循環線漫遊幾個墳場,走她特意篩選的路線,訪多位名人烈士之墓,上一節課本以外的歷史課。

● (!) 特別站

先飲「孟婆湯」 飽餐上路

這次墳場遊,不乏要爬樓梯、上斜的路段,建議大家先在銅鑼灣醫肚,儲滿體力才起行。風格神秘怪趣的餐廳「鬼混Vie Won Won」,位於剛被翻新為鬼屋體驗館的「糖街製片廠」,餐廳設計得猶如復古大宅,桌椅和燈具散發復古風,骷髏和天使擺設隨處可見。翻開餐單,西式及日式食物選擇不少,如牛油果明太子蟹肉、牛面珠配德式酸菜、12小時慢煮八爪魚等,更可堪玩味的必數雞尾酒「孟婆湯」($138)、「回魂夜」。離開前不妨留步看看餐廳外的都市傳說展,重溫多個詭秘奇幻的城市傳聞,然後正式上路。

飽餐後最適合散步,今次行程我們先走約20分鐘,從「鬼混Vie Won Won」經禮頓道,走到樂活道的屋苑樂景園。擺脫銅鑼灣的喧囂,慢慢步入寧靜的住宅區,地勢漸高,走至樂活道,可見綠油油的馬場就在山腳下,風景開揚。不過沿路甚斜,想省點腳骨力的話,可走到蘭芳道乘14M小巴($6.3)直接在樂景園下車。

● (1) 加路連山道站:

穿越神秘小徑 走進咖啡園墳場

來到樂活道,附近一帶盡是高尚住宅群,哪來墳場?鄒頌華指了指樂景園,向右方走入小徑,原來可通往隱埋山野間的咖啡園墳場,她一邊彎身避開蜘蛛網一邊說:「19世紀曾有商人在此種咖啡,但失敗了。1890年代起這兒成為墓地,下葬者以華人為主。現時大部分墓地乏人拜祭,相當破落。」不過,循小徑走10分鐘便抵達的胡禮垣墓,眼前不見落葉枯枝,似乎有人打理。胡禮垣為清末著名維新思想家,一生提倡變法改革,主張君主立憲制。胡通曉中英文,常為他的中央書院(現皇仁書院)校友、另一著名思想家何啟翻譯政論文章,登報著書,「今時今日,胡何二人的思想,仍然具啟發」,鄒頌華說,當年滿清認為香港被英國統治得很慘,胡何反而認為,香港受惠於英治制度,人們獲得教育機會,社會地位具有晉升台階,手法值得借鏡。

繼續沿小徑走,沿途草木扶疏,遮掩兩旁或模糊不清或破落斷裂的墓碑。在樹蔭和潺潺流水聲相伴下,這段路程相當寫意,惟要小心某些路段長有青苔,地面易滑倒。走約15分鐘,眼前出現掃桿埔抽水站,再來是香港大球場線條粗豪的灰色底部結構。盎然綠意在幾秒間換回城市景色,提醒我們已從墳場回到銅鑼灣鬧市邊陲。

到底咖啡園墳場還葬了什麼人?鄒頌華領我們到大球場旁的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繼續逛。1918年跑馬地馬場發生大火,逾600人葬身火海,部分遺體葬於咖啡園墳場,1922年於掃桿埔建起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碑石刻有福祿壽大字,頂部具有中式廟宇常見的雕塑,下方則建有古典意大利風格的花崗石壁龕,以中西合璧風格紀念華洋遇難者。2015年,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被列為法定古蹟。

繞一圈後,我們回到加路連山道站登上76號城巴。

● (2) 錫克廟站:

園林式墓園 「小天使」守護何東

從加路連山道上巴士,坐3站至錫克廟站下車。來到跑馬地黃泥涌一帶,附近是相連的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回教墳場、祆教墳場及香港墳場等。鄒頌華帶我們到當中歷史最悠久、面積最大的香港墳場,一會胡禮垣好友何啟、著名富商何東、晚清烈士楊衢雲,以及香港首位女傳教士叔何顯理等人之墓。

香港墳場自1841年起接受先人安葬,逾2萬個墳墓,安葬着不同國籍、宗教、社會階級的先人。入口迎面便見一個精緻的小天使雕塑噴水池,滿園青葱樹木,寬闊的步徑相當好走,「18世紀末外國興起墓園運動,墓園變得園林化,英國把這種墳場設計帶到殖民地」。踏着青草,經過不少外國軍兵、達官貴人的墓,我們來到何東墓前。鄒頌華指出,雖然何東家族大部分人長眠於薄扶林昭遠墳場,但何東選擇信守與元配麥秀英的承諾,死後同葬於香港墳場,「他雖為歐亞混血兒,但愛以華人自居,愛穿唐裝」。在他身上,鄒頌華看到那代人身分的曖昧,「何東獲得英國授勳為爵士,但也有個擔任中華民國陸軍的兒子何世禮,那個時代,你不需完全效忠任何一方,換轉現在,他可能一早要歸邊」。

在墳場另一頭的何啟墓,風格截然不同,墓上刻有英語禱文及墓誌。鄒頌華稱,何啟雖是華人,但自幼接觸西學,生活西化,從事西醫及律師行業。何啟亦是政治家,力主以民權、民主等西方概念復興中華民族,他的改革思想影響深遠,孫中山就是其得意門生之一。

● (3) 漁光村白沙樓站:

香港仔首個華人墳場

蔡元培墓碑膠箱保護

回錫克廟站跳上76號城巴,行車約15分鐘後在漁光村白沙樓站下車。附近的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本地首個無宗教背景、專為華人而設的永久墓地。長眠於此的名人不少,包括利希慎、鄧肇堅、唐紹儀、周壽臣、高可寧等。他們生前顯赫一時,死後其墓地設計亦不馬虎,例如鄧肇堅墓呈獨特的半圓體,利希慎墓豎立着石製鎮墓獸,高可寧墓前更是劃出大片空地,鐵閘門上寫有「朝氣長存」金色大字。

據墳場職員稱,最多人拜祭的名人是於香港逝世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鄒頌華說:「蔡元培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分重要,1919年他已提倡人權、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多麼前衛。後來他定居香港,不時舉辦展覽,推廣民族的美學教育。最後於香港逝世時,場面轟動,上萬人為他送殯。」步至蔡元培墓,卻見整個墓碑被透明膠箱罩着,碑字被刮花。原來前年有人把對社會運動的不滿,遷怒於這名曾於學運營救學生的北大校長,破壞墓碑泄憤,墳場於是加裝膠箱保護墓碑。雖然軀體長埋地下,但前人的功績往事並沒隨風飄散,走在墳場不同角落,遇上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背後盡是香港近代故事。

根據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刊物《高山景行》,在墳場成立前,無宗教背景的華人只能自行覓地安葬,到20世紀初,一群社經地位較高的華人領袖如劉鑄伯多番爭取,至1913年政府終採納建議,在香港仔劃出空置官地作為華人永遠墳場。

黃昏前結束今日行程,可回漁暉道站乘7、41A、76、77等路線返回港島市中心。

● INFO

鬼混Vie Won Won

地址:銅鑼灣糖街8號樂聲大廈1樓

查詢:5920 2838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地址:銅鑼灣東院道

查詢:2859 7641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地址:香港仔石排灣道

查詢:2552 5231

小貼士:墳場蚊多,宜帶備蚊怕水,少穿深色衣物。咖啡園墳場部分路段易滑,不宜於雨天造訪。

●76

班次:石排灣至銅鑼灣邊寧頓街循環線,30分鐘一班,「新巴城巴」App提供巴士抵達時間

車費:全程$5.9

車程:銅鑼灣至石排灣約42分鐘

註:尾班車開出時間為晚上7:00

文:宋霖鈴

圖:蘇智鑫、黃志東

編輯:林曉慧

美術:謝偉豪、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