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太初之始/由極端開變……來踏進萬尺千世領域」走入昏暗的展覽場地,腦袋裏自動播放一套兒時卡通片的主題曲。藝術家陶啟安延續古代文明歷史的幻想,給觀眾4塊能夠操縱萬物的陶板,體驗當創世者,開闢天地。
遊戲、電影、動漫、歷史、古代文明是陶啟安深感興趣的涉獵範圍,也成為他現時陶藝創作的靈感來源。他抽取動漫、科幻片、模型裝備等元素,以陶藝製成不會在現實出現的仿古文物;後來再把虛構出來的物件,放到虛擬世界或遊戲裏,從二次元到現實,再到返回二次元,陶啟安覺得「成件事會完整一點,變成虛實交錯」。
要數陶啟安第一次結合遊戲和陶瓷的展覽,是2022年Art Basel時於Para Site藝術空間舉行的「次元文明考古計劃2.0」。陶啟安找來藝術團隊GAZE合作,以小時候玩的8-bit遊戲格式製作遊戲,背景設定在未來——陶隊長與考古隊員要找回文物重建文明,各人卻意外掉進洞穴失散了。觀眾坐在展場代入陶隊長的角色,邊打機邊考古邊找出口,遊戲裏的通關道具正是場內展出的實體作品。1年多後再次延續藝術計劃,承接上次的情節,觀眾改以考古隊員身分穿梭走廊空間,在灣仔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的「超時空神殿」玩「密室逃脫」,在遊戲中看故事解謎,發掘藏於中心的仿古文物。
觀眾可「操控」實物 板塊移動觸發動畫變化
陶啟安的展覽像Pokémon的小智帶領觀眾從一個城鎮走到另一個城鎮冒險,近來計劃去最新階段的「自然之章」,在黃竹坑Mist Gallery舉行。拉開布幕,踏進展場,恍如回到盤古初開的時候,灰白投影從中間分割開天與地。陶啟安總括上次的經驗,發現觀眾不會在展覽中花大量時間細看遊戲中的文本,很多時只會專注在現實中的物件和關卡,於是決定抽走所有文字劇本,以更簡易的方式進行遊戲互動。「我撇除所有平時去展覽通常會有的作品名和說明,因為我覺得有時寫得太多就好像『穿橋』,希望觀眾來到這裏自己去探索,進來後感受那個氣氛。」陶啟安說這也是他平日看展覽的習慣,回到以視覺出發或者是實物為主。這恰好契合創世者的身分,對新世界的自然法則或生命一無所知,藉着互動和想像了解世界,也慢慢認識自己的本質和創造力量。
遊戲背景簡單,「純粹是reboot(重新啟動)一次,好似開始遊戲前會創造人物一樣,但這次是由創造環境開始」。即使場內沒有任何說明,也不難理解。展場中間有一個操控台,操控投影在3面牆的虛擬世界;台上放了一塊模仿碎裂的陶泥板,劃分4種顏色路線,旁邊亦有4個板塊,以紅黃色、啡色、綠色和藍色作標記,與陶泥板上的顏色對照,並分別刻有火、土、風、水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陶啟安說他參考象形文字和《數碼暴龍》裏的字體來設計板塊,而且加上簽名式的眼睛圖騰符號。「觀眾幻想像以前學習顏色、學習圖形,將板塊搬過來陶泥板,對應顏色然後跟着路線去移動。」陶啟安介紹,隨板塊移動,投影上的動畫就會出現變化。遊戲方式相對簡單,但他說技術上頗複雜,因操控台的上方有部電腦實時使用視覺偵測技術拍攝,識別和追蹤板塊的位置,以產生相應的動畫效果,事前需拍攝和輸入上百張照片來訓練電腦。當集齊4個板塊在陶泥板上更會觸發特別效果,留待來者到場自行發現。陶啟安說展覽期間動畫亦會更新,就似遊戲安裝更新patch(修補程式)。
感受「文物」質感 要理解陶瓷怎製作
平常陶瓷展覽中,作品不允許觸摸,但這次可以親手捧起並移動,感受藝術家創造的出土文物質感。當被問到要如何更好地欣賞作品時,陶啟安認為要欣賞陶瓷工藝或質感,首先要理解陶瓷的製作過程,有一定知識門檻,例如選擇陶泥或瓷泥會影響作品的硬度、塗覆在陶瓷表面的顏料可分為釉下彩、釉中彩等。若以直觀的方法欣賞,陶啟安指他的處理就是用上原始質地的陶泥、4個板塊表面用上銀和金來上色燒製,金屬反光的狀態營造出未來科幻感;或者用雙手挪動板塊,可聽到陶板摩擦的聲音,感覺陶泥板的震動,更有掌控萬物的感覺。
「次元文明考古計劃:自然之章」
地點: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 6樓B16 Mist Gallery
日期:即日至3月1日 (周一至五需要先預約)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6:00
文: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