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可以是專門經驗的累積,也可以是多元創新的體驗。尹可頤和黎肇豐以興趣為起點,三年前分別入讀演藝舞蹈學院與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除了鑽研專修科芭蕾舞和聲音藝術外,更突破框框,尹可頤被學院提名為香港青年大使,黎肇豐則自薦到蘇格蘭成為交流生,認識舞蹈和聲音以外的大世界。
三歲開始接觸舞蹈的尹可頤,整個中學生涯只做兩件事—跳舞和讀書,回想這六年連自己也覺瘋狂,「每日放學後練舞,晚上回家吃飯洗澡,直至深夜才開始做功課、溫書;假期基本上都是跳舞、補習,不會約朋友外出。」沒有娛樂,沒有社交,甚麼原因驅使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全情貫注在舞蹈上﹖她說得淡然:「舞蹈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每日花大量時間跳舞,對我來說是正常不過的事,等如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我不會想為甚麼因吃飯而犧牲那麼多時間!」
她是家中獨女,父母思想開明,不論學業或跳舞均沒有壓力,對於舞蹈的熱誠完全發自內心,「讀書考到一百分就是滿分,但跳芭蕾舞沒有完美,永遠有下一個挑戰,追求無止境的進步。」
中學畢業後,她順利考入演藝舞蹈學院,並獲得舞蹈學院院長傑出新生獎學金及香港演藝學院獎學金,一方面繼續鍛鍊技巧,另一方面開始認識更多新領域。
「入讀演藝學院後,我慢慢發現跳舞不一定要做台上發光發亮的主角,還可以有不同發展方向,例如舞蹈科學就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它研究舞者的肌肉狀態、心理狀況,在一個舞團裏面,負責數據分析和支援同樣重要。」她計劃畢業後先投考舞團,待芭蕾舞者的黃金期過後,再重返演藝學院報讀碩士課程,繼續鑽研舞蹈科學。
青年大使 拓展視野
尹可頤十四歲入讀演藝學院青年精英舞蹈課程,一直得到舞蹈學院副教授(芭蕾舞)及青年精英舞蹈課程及外展組長劉燕玲的悉心栽培,「Stella老師很照顧我,修讀青年精英舞蹈課程時已讓我跟隨師姐們參加最高級別的芭蕾舞班,又會關心我日常生活,就像媽媽一樣,令我非常感激。」
最近舞蹈學院推薦她參加YDC青年大使計劃,讓她投入舞蹈以外的新世界,「五十位參加者來自不同界別,我們每星期藉着不同主題的講座和工作坊,認識社會上不同範疇的人和事,是非常難得的經驗。」計劃由政府和青年發展委員會合辦,目的是培養各界別的青年人服務社會,成為未來領袖。
作為青年大使之一,尹可頤亦確立了清晰的目標,希望透過在演藝學院學到的專業知識,結合在青年大使計劃中所學,為舞蹈藝術出一分力,「很多人以為舞者只會跳舞,其實我們對行業、對社會也有貢獻,我期望將來有機會為業界發聲,我會朝着這個方向發展,試試能走得多遠。」
聲音藝術 交流體驗
主修聲音設計的黎肇豐,向來熱愛音樂和音響,中六時獲邀為劇場擔任結他伴奏,令他初嘗聲音創作的好玩之處。中學畢業後,他聽從師長建議進入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修讀電腦科學,直至一次意外,令他重新思考未來路向。「在城大三年級的期考前,我和朋友發生車禍,意外令我錯過了期考,亦使我醒覺到,做音樂和音響才是我最想走的路。」
於是他離開城大,轉為入讀演藝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首兩年的基礎課程已令他眼界大開,「過往我在課餘時間一直有玩音響,但只流於表面,演藝學院的課堂和校內製作培訓我們成為專業人士,讓我發覺原來世界很大,科藝製作是個無底深潭,要學的永遠學不完。」專業技能以外,他更喜歡人文學科,例如上哲學堂需要不斷自我提問,令他加深對自己的了解,「一個創作人需要大量輸入,才能輸出創意信息,否則我們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熟手技工。」
最令他驚喜的是,通過校內製作,竟重遇昔日中六劇場認識的一位混音師Askey,「我當年對混音工作已相當有興趣,不斷向他發問,而他亦不厭其煩逐一解答,甚至帶我一起工作見識行業運作。」Askey是演藝學院校友,遇上學院有大型製作會兼任客席導師,而去年他負責指導的師弟正是黎肇豐,「我覺得是緣份,他教會我很多專業知識,不斷給我支持和鼓勵,是我的啟蒙老師。」
學院的大型製作還有Interstage,在《Interstage 2021彌生》,黎肇豐初次與創作監製康家俊、音樂總監孔奕佳、結他大師崔展鴻等著名業內人合作,令他有機會見識專業團隊的認真,以及自己的不足,「我看到他們為了演出做了極多準備功夫,反觀我在負責的崗位上頻頻甩漏,令我明白要在各方面提升自己才能達到專業水準。」他慶幸在學院內先上了寶貴的一課,否則將來工作時碰壁,後果肯定嚴重得多。
演藝學院與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設有交流生計劃,黎肇豐早前成功申請,即將起程到當地交流半年,「比起學科上的知識和技巧,我更期待的是體驗,例如如何跟當地製作人合作,了解當地舞台製作的生態和氛圍,現今的音響世界沒有必守的法則,各有不同門路,我希望透過觀察認識更多。」說到更遠的目標,他有點靦腆,「最理想是⋯⋯我覺得現時舞台製作行業面對頗多限制,假如將來能成為擁有決策力的人,我希望令行業更加健康蓬勃,百花齊放⋯⋯可能我太過理想化,但我期望會有這一天。」有些理想說出來有點奢侈,但抱有希望,就有實現的可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