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POP10】十大一級歷史建築——港島篇(下)

Metro Pop

發布於 2021年01月11日00:00

欣賞舊式建築物時,除了留意它的設計特色,更可了解當中的歷史演變,讓你加深認識這個香港。繼【POP10】十大一級歷史建築——港島篇(上),再為大家介紹餘下5個位於港島區的一級歷史建築,希望大家繼續欣賞本地過百年歷史的舊建築,細閱當中的故事。

1.聖公會聖馬利亞堂
這座建築物乍看之下與中國廟宇有點相似,其實是香港聖公會在港島東區傳敎事工第一所的教會。1911年,由英國聖公會倫義華主教購入,建成小禮拜堂,並供晏氏棲留院貧苦婦女聚會之用;在日佔時期,更曾提供附近居民作避難之用。教堂以鋼筋混凝土及紅磚建成,當時社會提倡教會本地化,故於擴建時在設計上採用了不少中國古典建築特色,在教堂內牆壁和裝飾均印有富中國特色的圖案,如雲紋、桃及竹等,以及頂部以飛簷設計及大門前建有數十級石級。而教堂內部則採用西方傳統教堂的設計,是一座糅合了中國特色和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教堂,展現中西合璧的美學。

教堂內設有不少歌德式玫瑰窗,與其中式外觀形成強烈對比。

教堂內部。

地址:銅鑼灣銅鑼灣道2號A

2. 香港聖公會教省辦事處(會督府)
香港聖公會教省辦事處,又名會督府,於1851年與聖保羅書院共同建成,是香港最早的中學之一。這裡先後是歷任維多利亞教區主教的住所、教區所在地、以及現時的香港聖公會教省辦事處。建築物樓高3層,西北處則是4層高的八角形塔樓,整座以花崗石建造,展現了香港罕見的仿都鐸式建築風格,如平頭尖底窗戶、窗戶上的裝飾板條、扶壁及塔頂的仿十字形洞。繼香港茶具文物館(前三軍司令官邸)後,是現存本港歷史最悠久的西方建築物。

「都鐸式」為英格蘭中世紀都鐸王朝時所流行的建築風格,都鐸式拱(會督府主入口)和凸窗便是最典型的建築特色。

建築物頂部亦鋪上本地特色的中國紅色瓦片。

地址:中環下亞厘畢道1號

3. 中國銀行大廈

位於匯豐總行大廈旁邊的中國銀行大廈,想不到也是別具歷史價值的一級歷史建築物。原址為前香港大會堂的一部分,於1947年中國銀行投得有「香港龍脈之地」之稱的中環德輔道中黃金地段,中國銀行大廈便於1951年落成,為當時的中國銀行總部,在五十年代,此大廈更是香港最高、電梯最快的建築物。大廈樓高17層,外牆為花崗石,以鋼支架作結構。其垂直線條式的外立面正是典型的裝飾藝術建築風格設計。早年,曾為新中銀大廈設計的建築大師貝聿銘之子貝禮中更為大廈翻新,經修繕後為中銀香港私人銀行使用。

在東面入口兩旁建有中國石獅子拱衞。

地址:中環德輔道中2號A

4. 灣仔洪聖古廟

除了天后和北帝,洪聖尊稱南海洪聖大王,為早期漁民及海路商人深信的神祇,是香港家傳戶曉的南海之神。洪聖廟大多是臨海而建,可謂舊時海岸線的重要地標,但隨著城市發展、不斷填海,原座落海邊的廟宇,現在變成位處內陸。這座古廟的建成時間至今仍未能確實,據說,1847年一位名叫李寬威的買辦買下了古廟所在的地段,5年後由名叫李亞妹的人以「廟宇看守人」的身分,作廟旁的一座樓房的買賣見證人,故推斷古廟應在1847至1852年間建成。加上有研究曾指出廟後有一座1847至1848年間建成的神壇,從而更確定古廟的建成時間。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把「授權管理廟宇」交予東華三院管理,並於2010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1860年(咸豐十年),古廟擴建時所重修的石額。

古廟側建有望海觀音廟。

地址:灣仔皇后大道東129及131號

5. 聖神修院舊座(南樓)

位於黃竹坑的聖神修院共有3座建築物,當中以南樓的歷史最悠久,於1931年落成,用作華南總修院,以培育有志服務本地教會的青年成為司鐸。其後至1964年,梵蒂岡教廷停辦華南總修院,並於1957年由聖神修院搬進使用至今。南樓的設計融入中國宮廷色彩及意大利的建築特色。頂部以綠、紅色為主,恍如中國宮殿。而最矚目的地方是外牆的壁畫,畫上了天主教手抱耶蘇的聖母及中國道家思想元素,展現了中西相融的獨特設計。

庭園內設有以石頭砌成的明陣,作修行之用。

大聖堂內環境猶如中式的大宅,其主壇牆身建有仿北京設計的垂花門,象徵已開的天堂之門。

地址:黃竹坑惠福道6號

Text:KY

Photo:香港聖公會檔案館、網絡圖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