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尾年頭見完香港的朋友,充一充電後,回歸生活。
然而,最近作息都是一片大混亂。幼稚園放完新年長假後,兒子又大病。除了照顧他外,我和伙伴井生亦在忙搬家的事宜,同時又分別為各自展覽做準備。深夜,才是我能工作的時間,習慣與睡魔拉鋸的我多羨慕可以早睡早起、散步放空找靈感的藝術家。從前和伙伴一起趕展覽的經驗告訴我,準備進入地獄模式。除親子時間外,家務和三餐煮食都只可僅僅完成,每天在玩具堆中睡着。
緣於準備搬家,偶然會在網上看些家居生活影片作參考,純粹是補充一下自己對家電、木工和生活知識的盲點。例如日本人對「生活動線」的極致追求,就是看影片而得知的。「生活動線」是指家庭成員每天在家中所走的路線,理想的「生活動線」能確保順利、省時地處理家務、育兒和日常事務等。「生活動線」還包括「家事動線」、「衛生動線」、「通勤動線」和「來客動線」,透過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去設計家居空間。
偶然YouTube會發給我那些在日本很流行的「生活流程」影片。觀眾都旁觀着片中人平淡的日常生活,起牀刷牙洗面、煮早餐冲咖啡、做家務做運動,但生活細節就顯得非常精緻。由手冲咖啡的器具到打掃用的刷子、晚餐的食材到碟子的配搭都一絲不苟,還有完美「生活動線」的家居。影片中從容不迫清新整潔的氣氛,成為一種生活品味、家具風格的參考。可是我早已對那些太過有條不紊、井井有條的生活美學感到疲倦。不愛潔白的鞋子,恨不得在地上滾來滾去,讓枯葉跑進帽子裏。避免最後被形式壓倒真實的自己,還是憧憬着隨意、意外、自由的生活。
有次我們被邀請到朋友西村有的家中作客,他和他的妻子今井麗同是日本炙手可熱的畫家,育有三子女和一犬。剛搬新家和新工作室,聽到我們對育兒生活和家居佈局的好奇,就爽快約了一聚。上一次到訪他們的舊居,已經是5年前的聖誕,兒子十十還不到一歲。那時不相熟,但對他們的家印象深刻。是一間樓底很高的美式木平房,非常開揚且古樸。廚房有一個小窗,是能剛好遞上聖誕火雞那種。這次來到他們的新家,換了一種潔白開揚的空間感。今井麗說話快速但不強悍,逐樣介紹他們的生活動線、家具材質、日常好物。她以前都是在客廳的桌子畫畫,方便同時照顧孩子,也曾經手忙腳亂,不理三餐。現在她已拿揑到生活的平衡,新工作室亦落在房子旁邊。
這時候她遞上自製的沙津和咖喱,味道獨特一吃難忘且非常好吃,彷彿告訴我「慢慢就會找到節奏,那個節奏就會是品味」。我還發現巨大的客廳牆上竟掛着自己的小小畫作,榮幸。
文:陳楚翹(從事藝術創作,現居東京)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