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因腹瀉就診人次,較前一週增加了近1.5萬,患者數創近5年同期最高。感染諾羅病毒人數為何持續攀升?明明都同桌吃飯,為何有些人比較不容易感染?
腹瀉疫情再升溫,根據疾管署統計,2月16日~2月22日因腹瀉就診的人數反彈,增加近1.5萬、增幅5.1%,來到30.4萬人次,創近5年同期最高。
平時與親友聚餐更要當心,近4週接獲410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也是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為常見。腹瀉群聚病原體檢測結果中,以諾羅病毒195件,佔96.1%為最多。
諾羅病毒株已轉變,以前感染過能免疫嗎?
疾管署表示,2024年開始,流行的諾羅病毒株已有轉變,從過去最常見的GII.4變成GII.17。雖然GII.17也一度在2015~2016年流行過,但諾羅病毒容易變異,再加上距離上次流行已隔一段時間,多數民眾可能沒有免疫力,不小心就可能感染。
此外,台北榮民總醫院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GII.4與GII.17諾羅病毒株皆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瀉、腹痛或發燒的症狀。
若GII.4及GII.17的交叉免疫反應不佳,代表即便曾感染GII.4病毒株,也仍有可能會再感染GII.17病毒株。就數據來看,GII.17病毒株較容易感染年輕人,GII.4則較容易感染高齡者及兒童,但為何會有這樣的年齡分布,仍有待研究。
明明同桌吃飯,為何有些人不被感染?
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和一群親友聚餐,隔幾天同桌數人陸續出現感染諾羅病毒的症狀,自己卻完全沒事。對此張家銘指出,是否會感染諾羅病毒,其實跟FUT2基因有關。
FUT2基因可以被理解為人體腸道中的一道鎖,如果一個人的FUT2基因鎖屬於「分泌型(Secretor)」,諾羅病毒的「鑰匙」可以輕鬆開鎖,就容易被感染。其中,又以GII.4病毒最容易入侵。
不過,如果FUT2基因鎖屬於「非分泌型(Non-Secretor)」,GII.4等型別的諾羅病毒就不容易開啟,病毒進不去體內,自然就無法被感染。此外,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生物學系文章也提到,擁有B型血的人及缺乏H1抗原的人,也較不容易感染諾羅病毒。
張家銘強調,以上結論主要針對GII.4諾羅病毒株。對於具有上述特定基因、血型或抗原的人,是否能抵抗新崛起的GII.17諾羅病毒株,他認為有待觀察及研究。
諾羅病毒上吐下瀉的症狀會嚴重影響生活,一般人也不容易知道自己的基因到底是哪一種。因此,最好還是養成勤洗手,且每次都洗至少20秒的習慣,也盡量避免生食與共食,降低諾羅病毒病從口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