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聲殺手之稱的肝癌,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四位,台灣每年新增超過 1 萬名病人,但多數病人發現已是中晚期,死亡率居高不下。不過,現在有新的免疫合併標靶或雙免疫治療組合,提高中晚期病人的存活率,即使是晚期的病人也要勇於接受治療,不要輕言放棄。
早期肝癌不易發現 有症狀多半已中晚期
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台北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暨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醫師說,早期肝癌因為腫瘤小,還未將肝臟包膜撐起來時,幾乎沒有感覺也不會痛,很難及早發現。等到腫瘤大到損害肝臟功能,出現腹部疼痛、腹脹、黃疸、倦怠、食慾下降、體重下降,通常已是中晚期。
治療同時考慮腫瘤及肝功能 巴塞隆納分期法
黃怡翔指出,肝癌和一般的癌症不同,治療時要考慮癌症本身及肝硬化兩個疾病,否則只處理腫瘤,肝硬化仍嚴重,也無法延長存活時間。因此肝癌的分期跟一般的癌症不同,國際上是採用巴塞隆納分期法,同時考慮腫瘤及肝臟功能的狀況,可分為 0 期到 D 期。
- 0 期及 A 期:屬於早期肝癌。0 期是指單顆腫瘤,腫瘤小於 2 公分,肝功能指標 (白蛋白、總膽紅數、肝昏迷等程度評分) 為輕度。
- A 期:單 1 顆腫瘤大於 2 公分,或是腫瘤未超過 3 顆、最大顆小於 3 公分,肝功能指標為輕至中度。
- B 期:中期肝癌,腫瘤超過 A 期範圍但尚未侵犯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之間。
- C 期:晚期肝癌,腫瘤侵犯肝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間。
- D 期:末期肝癌,已經肝失代償,肝功能指標為重度。
黃怡翔表示,早期肝癌的治療有熱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腫瘤都在同一側者可以進行手術切除,如果可以做根除性治療,5 年存活率一般可高達九成。
中期肝癌是腫瘤還在肝臟內,尚未出現肝外轉移,可以採用局部治療如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將化學藥物注入肝動脈,同時阻斷血流供給癌細胞營養,或是體內放射栓塞治療等。病人存活期的中位數在 30 個月左右,也就是有一半的病人可以存活超過 30 個月。
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 肝癌治療首選
晚期肝癌是腫瘤已跑到肝臟以外或血管侵犯,過去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不過,根據 2019 年的臨床實驗發現,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優於僅用標靶藥物治療,2 年後,更進展至最新的雙免疫藥物療法。
黃怡翔說,這兩種療法都贏過最早的單一標靶藥物治療,美國 FDA 跟台灣 TFDA 皆核准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晚期肝癌的治療首選。病人若第一線治療失敗,可以再進行第二線治療。
美國肝臟學會建議,此時可用機轉來決定治療的方向,若是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可換成標靶藥物,或是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二線可以使用免疫療法的二線藥物。
晚期肝癌活不過 3 個月 免疫療法破除魔咒
黃怡翔指出,免疫療法為晚期病人帶來希望,他有一個晚期肝癌的病人,右葉肝臟機乎長滿腫瘤,腫瘤已轉移到腎上腺、肺,根據過去的判定,可能活不過 3 個月。然而,這個病人接受免疫療法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胎兒蛋白指數從 2000 ng/ml 降到 968ng/ml,腫瘤縮小很多,打破魔咒,存活至今已快 2 年了。
還有一名有 C 型肝炎及肝硬化的病人發現肝癌時,肺部有很多顆腫瘤,已是晚期肝癌。後來經過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肺臟完全乾淨了」,黃怡翔說,這類病人有四分之一機會,從晚期回到中期或早期肝癌進而接受根除性治療,最終達到沒有腫瘤,不需要再藥物治療的可能。
黃怡翔表示,免疫治療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皮膚疹,多半為輕度,由於免疫療法會產生全身自體免疫反應,有肝炎、腸炎、胰臟炎、肺炎、甲狀腺機能異常、心肌炎等副作用。
至於標靶副作用,常見的有手足症候群、腹瀉、高血壓等,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還有蛋白尿、腸胃道出血等。發生副作用時應及早跟醫療團隊反應,可以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或預防。
文 / 癌症希望基金會、編輯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