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通識導賞:遊船河歎外賣? 古代飲食文化 這麼遠那麼近!

明報

更新於 03月29日17:14 • 發布於 03月29日20:30
現代有外賣盒,古代則有提盒。圖為清代錦紋葫蘆式提盒(左),以及包含其中的碗盤、烏木筷子等食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現代有外賣盒,古代則有提盒。圖為清代錦紋葫蘆式提盒(左),以及包含其中的碗盤、烏木筷子等食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現代「船P」是一種娛樂,古時遊船則可能是失意時散心的方法之一。從清乾隆刺繡作品《赤壁夜遊圖》可見,蘇軾被貶黃州後,與友人乘舟遊覽赤壁。(朱令筠攝)
現代「船P」是一種娛樂,古時遊船則可能是失意時散心的方法之一。從清乾隆刺繡作品《赤壁夜遊圖》可見,蘇軾被貶黃州後,與友人乘舟遊覽赤壁。(朱令筠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西漢中晚期,穀倉、水井、豬舍(圖)、屋倉、磨等鉛釉陶明器逐漸盛行,代表墓主人對死後能夠富足生活的祈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西漢中晚期,穀倉、水井、豬舍(圖)、屋倉、磨等鉛釉陶明器逐漸盛行,代表墓主人對死後能夠富足生活的祈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蔣得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蔣得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古人以斟酌形式喝酒,盛酒器口徑較大,以圖中長柄青銅蟬紋斗舀酒,這形式直至唐代才被傾注方式逐漸取替。(鄧宗弘攝)
古人以斟酌形式喝酒,盛酒器口徑較大,以圖中長柄青銅蟬紋斗舀酒,這形式直至唐代才被傾注方式逐漸取替。(鄧宗弘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圖中八寶雲蝠紋香舫漆器模型,讓人想起香港的珍寶海鮮舫。清代蘇州的畫舫,常有酒船跟隨其後提供飲食服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圖中八寶雲蝠紋香舫漆器模型,讓人想起香港的珍寶海鮮舫。清代蘇州的畫舫,常有酒船跟隨其後提供飲食服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外來胡瓶的影響下,唐代陶瓷出現一系列新的器型,如圖中的鳳首壺。(鄧宗弘攝)
在外來胡瓶的影響下,唐代陶瓷出現一系列新的器型,如圖中的鳳首壺。(鄧宗弘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古人吃什麼呢?漢代的綠釉陶烤蟬爐反映他們有吃蟬習慣,爐具外形與今天的燒烤爐十分相似。(鄧宗弘攝)
古人吃什麼呢?漢代的綠釉陶烤蟬爐反映他們有吃蟬習慣,爐具外形與今天的燒烤爐十分相似。(鄧宗弘攝)
圖為神獸葡萄紋三足盤,唐代出現扁而大的胡餅,需要這種新型大盤盛載。(朱令筠攝)
圖為神獸葡萄紋三足盤,唐代出現扁而大的胡餅,需要這種新型大盤盛載。(朱令筠攝)
唐開元二十一年某夜,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盛開的園林中聚會宴飲,看似歡快,其實他正值政治生涯低潮。注意清代畫作《夜宴桃李園圖》,李白等人仍使用方桌用膳。(朱令筠攝)
唐開元二十一年某夜,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盛開的園林中聚會宴飲,看似歡快,其實他正值政治生涯低潮。注意清代畫作《夜宴桃李園圖》,李白等人仍使用方桌用膳。(朱令筠攝)
宋金時期,墓葬中夫婦宴飲磚雕與壁畫發展尤盛,這件大型墓磚顯示夫婦對坐,侍者拿着執壺、托盤、杯、碗等,生前溫馨景象在死後延續。(鄧宗弘攝)
宋金時期,墓葬中夫婦宴飲磚雕與壁畫發展尤盛,這件大型墓磚顯示夫婦對坐,侍者拿着執壺、托盤、杯、碗等,生前溫馨景象在死後延續。(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喜事大排筵席,悲憤也要化為食量。飲食文化範疇廣泛,由食材準備、主食烹飪,到食物包裝,以至從中延伸的哲學理念與禮儀禁忌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新展覽「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選擇以「流動」角度切入,深入探索食物器具、飲食習慣和傳統風俗的演變。展覽策展人、該館研究員蔣得莊希望觀眾透過飲食更深入了解中華文化,「這展覽其實不止是吃吃喝喝,它是一個文化的核心」。展出的珍貴文物反映祭祀禮儀、中外文化交流,以至旅遊發展——原來古人也會叫外賣?

飲食、禮儀分不開

盛宴一般是圍坐享用美食,何來流動?展覽所謂的流動,是指飲食器具在精神、文化與空間中的移動,它們伴隨人們翻越山水,甚至跨越生死。4個單元始於生死,然後是文化、山水與時間,蔣得莊指主題大致按時間順序,以新石器時代的食器、禮器為起點。

《禮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與食息息相關,青銅時代大量與飲食相關的禮器本用於祭祀,例如展出的西周青銅魯侯爵,銘文提及魯侯以此爵放置祭祀父親的鬯酒。這種文化今天仍存在,蔣得莊在很多香港寺廟也看過祭祀用的爵。此外,先人生前的物品會被挑選陪葬,又謂「生器」;新石器時代墓葬出土大量食器,正正反映人們對飲食的重視,希望亡魂飲食無憂,事死如事生。

由漢代起始,「明器」大量流行,它們是專門為隨葬製作、不具備實用性的陪葬品。蔣得莊指,這反映出人們生死觀的轉變,「一開始覺得需要把實用的器物帶到死後世界,可繼續使用;可是後來覺得縮小的模型有象徵性意義,其實在後世還是可以使用的」。香港人應該很易理解,按本地喪葬習俗,親人會為死者準備紙紮用品陪葬及祭祀,食品類紙紮祭品如蝦餃燒賣、海鮮等更是常見。回顧歷史,早期明器以陶製為主,西漢中晚期盛行款式為穀倉、水井、豬舍等,宋代以後才轉變成以紙製為主。

「胡瓶」啟發 斟酌變傾注

在中國歷史上,人們打從新石器時代已經喝酒,故酒器佔展品比例不少。上述西周中期祭禮時喝的鬯酒,以穀物加香草為原料,是一種酒精濃度較高、較透明的酒。現代人喝酒,基本設備是酒和酒杯;古人喝酒,酒器有點不同,譬如商朝晚期常見的盛酒器「壺」與「卣」口徑較大,通常與舀酒的長柄青銅勺或斗一起使用。從「斟」、「酌」二字可見,其本意是以勺子舀取或挹注飲料,可想而知盛載的器皿口徑較大,才能避免倒瀉。

「斟酌」也是唐代及以前的飲茶方式,按《茶經》(約於八世紀寫成)所述,瓢為備茶所需的25五種茶具之一,根據「煎茶法」,人們會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煮成後再以「瓢」分茶。後來另一種飲茶方式「點茶法」出現,《十六湯品》(約於十世紀寫成)記載步驟,先把茶末置於茶盞,再以茶瓶注熱水入盞,加以攪拌。由此可見,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在兩世紀之內出現變化,由斟酌變成傾注。飲酒文化的轉變也類似,自唐代陸續流行以帶流口的壺或瓶傾注而飲,不再舀酒。

這轉變是如何出現?漢唐時期,駱駝商隊於絲綢之路往來,為中國帶來不少西域食材,例如胡椒、胡桃、胡麻。「胡」泛指中原以外的風俗與事物,「胡人」泛指外國人,特別是活躍於絲路上的粟特人。隨胡食而來的還有「胡瓶」,有把手及流口的執壺起源自西方,自羅馬到伊斯蘭時代均有發現,廣泛分佈於中、西亞地區,傳至中國和日本後被稱為「胡瓶」。研究人員認為,胡瓶是此時期唯一早於茶瓶及酒注的器物,或許因此啟發了中國飲茶飲酒形式的轉向。

胡食傳入 改變盤子用法

中國早期以米、粟等為主食,蒸煮來吃。蔣得莊指,雖然小麥很早傳入中國,但因人們還是把它蒸煮,「所以很難吃,一直都是社會階層低的人在吃,不是很受歡迎」。直到胡人帶來了扁而大的胡餅,小麥研磨技術得以發展,隨之改變了另一種食器。「餅當然不可能用碗來盛載」,蔣得莊提到在青銅器時代的中國,盤子屬於洗手用的水器,一般較小。由於胡餅的流行,新型大盤如多足盤(又稱牙盤)才在中國盛行。多足盤也會用作擺放水果和唐代流行的雪糕「酥山」等。

胡人傳進的大盤多為金銀器,中國工匠後來以精湛的瓷器技藝重製,元明時期外銷至中亞與西亞國家。在鄂圖曼帝國描繪宴飲場合的畫像中,賓客圍坐於圓形矮桌,使用的正是中國青花大盤。蔣得莊指,瓷製大盤之中以青花瓷和龍泉青瓷最受歡迎,展覽可一睹明永樂時期的纏枝菊蓮紋盤的風采。

唐代的駱駝商隊還為中國帶來了高足家具,改變了中國的用餐習慣。蔣得莊指,中國傳統上其實是分餐制,每人各有一套餐具,席地而坐進食;直到胡人帶來又高又大的家具,沒辦法一人一套,分餐制漸漸變成圍在一起的會食。她着記者留意,宋朝墓磚上描繪的夫婦對飲場面,使用的是方桌;而在清朝的《夜宴桃李園圖》,記載唐代李白與堂弟們對飲,也是用方桌。原以為是中餐象徵性的圓桌,其實「很晚很晚才進到中國」。

出遊找「牙家」 解決食住行煩惱

來到明清時期,蔣得莊說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為郊遊野餐。其實中國很早已出現有關外出吃飯的記載,詩經《小雅‧鹿鳴》描述賓客坐在草地吃飯,旁邊一群鹿呦呦叫。可是蔣得莊提到,早期遠行交通不便,開銷亦大,而且受儒家思想影響,「孔子覺得,出門要有一個好的理由,如果郊遊純粹只是為了享樂,它是不被允許的」。對蘇軾而言,獲罪被貶是促成遊宴的原因之一。看清乾隆年代的《赤壁夜遊圖》,蘇軾像其文〈後赤壁賦〉所述,與友人「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其實那時正值他被貶黃州、政壇失意之時,快樂遊船實情是散心之旅。

明清時期,江南一帶交通便利、安全,人們經濟水平高,堪稱「無人不旅遊」。有記載提及,就連妓院裏的僕人也都會帶着野餐盒出遊。旅遊形式通常是一日或兩日遊,且非常頻繁。旅遊盛行下造就像現代旅社般的「牙家」,為客人準備套裝行程,規劃飲食住宿交通,可謂飲食業結合旅遊業的先驅。

江南多水,尤其盛行遊船宴飲風氣,有些巨艦「坐百客而有裕」,船上可「貯百壺」。展覽當中的八寶雲蝠紋香舫模型,會否讓你聯想起香港的珍寶海鮮舫?清代蘇州的畫舫,常有酒船跟隨其後提供飲食服務,大型的樓船則自備廚房。蔣得莊說,有文獻顯示遊船前可預先叫外送,餐廳會把食物送到碼頭,「跟現在的外賣非常類似,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另一件由象牙雕刻而成的船,生動刻劃了水上遊憩飲食、從水中撈河鮮的場景。

精巧提盒稀有登場

有別於上述的大型遊船,晚明的文人雅士認為,載「賓主六人,僮僕四人」的小舟才算雅致。他們對出門使用的遊具同樣講究,甚至親自設計。展覽展出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提盒,用作盛裝食物與餐具,間隔均為特定器物設計,移動時不會散亂。後來清宮更利用這些匣盒整理小型文物,譬如乾隆八年,內務府造辦處匣作為了重裝「百什件」古玩九份,奏請皇帝允許製作杉木食盒屜二十屜。食器再一次超越原本功能,在文物收納發揮作用。

蔣得莊提到,故宮博物院甚少展出提盒,相關研究亦向來稀少。展出提盒大多為木製漆器,為保護文物不能展出太久。由於沒有替代品,因此展覽展期僅僅3個月。想欣賞提盒的精妙手工,感受古人的飲食文化,便要把握機會。展場入口的松鶴紋圓提盒由紅木製成,蔣得莊介紹上方纖細的花卉枝條並不是畫上去,而是運用裝飾工藝「螺鈿」,把貝殼鑲嵌在器皿表面,「是很困難的工藝,那個我一看就覺得特別漂亮」。

來到展覽最後一部分「虛擬餐桌」,觀眾可點餐觀賞不同菜式的烹調過程。蔣得莊說,這部分主要由博物館的教育部門製作,以茶樓食物為切入點,回顧食器今昔用法。漢代烤蟬爐的外形就像現代燒烤爐;石磨腸粉以傳統石磨製作米漿而成,展場也有一個來自漢代的石磨。「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展覽裏面雖然很多是千百年前的文物,可是它們的使用方式跟現在其實沒有差很多,跟我們的生活不會離得這麽遠。」

「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

日期:即日至6月18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

網址:bit.ly/4hLNxuK

文˙ 朱令筠

{ 圖 } 鄧宗弘、朱令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