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
許多人忽略糖尿病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事實上不論「阿茲海默症」或「血管型失智症」,糖尿病患者的失智症罹病率都會上升。
罹患糖尿病5年的75歲張先生,認為自己身體尚稱健壯,對於疾病並未積極控制,飲食也不忌口。後來家屬發現他的認知功能減退、記憶力變差,時常才剛提醒的事卻無法記得,反應速度也遲緩,走路有跌倒風險,才趕緊帶他去就醫。
成大醫院神經部、失智症中心洪煒斌醫師表示,身體檢查發現張老先生變得沉默寡言,肢體有色素沉澱,四肢肌腱反射下降,步態不穩;腦力測驗在短期記憶、專注力、抽象思考、語言流暢程度等,都比同齡人不佳。
抽血發現糖化血色素竟高達10%,頭部造影則顯示除了大腦腦迴與海馬迴萎縮外,還有明顯的深層白質病變。由於張先生有漸進性的認知功能減退、反應速度變慢,導致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等狀況,最終診斷為失智症。
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16萬人,絕大多數是第2型糖尿病。2022年衛生福利部公布全國十大死因,糖尿病居第6位,死亡人數為12,289人,死亡率為7.3%。
洪煒斌表示,許多人忽略糖尿病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事實上不論「阿茲海默症」或「血管型失智症」,糖尿病患者的失智症罹病率都會上升。從動物實驗更可證實,罹有糖尿病的老鼠大腦會因腦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性,接著導致高胰島素血症,加速類澱粉蛋白的累積,而類澱粉蛋白累積在腦神經細胞,就會加速細胞的死亡,產生失智症狀。
延伸閱讀:
明明什麼都沒吃,為什麼血糖總降不下來?營養師揭「少量多餐」NG觀念:4飲食重點控制好血糖
不僅如此,糖尿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機率,破壞腦部血管障壁,導致神經細胞受損;胰島素阻抗性太高也會讓體內有太多胰島素,使體內的化學物質容易失衡;血糖太高更會引發發炎反應;有糖尿病的個案腦部海馬迴較小,而海馬迴與短期記憶有關。
這些因素都會減緩大腦對血糖的代謝,造成類澱粉蛋白沉積於大腦的神經細胞,進而使得神經細胞死亡,導致認知功能退化,產生後續失智症狀。良好的血糖控制,則可幫助減緩腦部退化,甚至改善認知功能。
洪煒斌醫師提醒,預防失智症除了多運動、多動腦、多社交互動之外,若有糖尿病也必須及早控制,讓血糖維持穩定減少波動,不僅能減少日後大小血管的併發症,也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會。
美國心臟學會也建議,平時生活型態調整需要做到:控制血壓、控制膽固醇、控制血糖、每天身體活動、飲食健康低脂、維持適當體重、戒菸等。早期控制的效果最好,若已經造成神經損害,則恢復效果有限。維持穩定血糖,才能保持腦健康。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