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歷史上的今天》10月11日──愛因斯坦的一封信 讓羅斯福總統決心研製原子彈

風傳媒

更新於 2018年10月11日08:57 • 發布於 2018年10月10日23:00 • 王穎芝
愛因斯坦致信小羅斯福,告誡他趕在納粹之前投入核武研發。(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愛因斯坦致信小羅斯福,告誡他趕在納粹之前投入核武研發。(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6年美國《時代雜誌》(TIME)7月的第一期號出刊,封面人物是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背後是一柱滾滾濃煙,頂端寫有愛因斯坦最著名的相對論公式E = mc2。任何人都不會誤認,那是原子彈爆炸的正字標記「蕈狀雲」。這期雜誌出刊前11個月,美國才在日本投下2顆原子彈,結束二次世界大戰。

《時代》編輯錢伯斯(Whittaker Chambers)這麼寫道:「關注此事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並沒有參與原子彈製作計畫,但以下2個原因,仍讓他足以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第一,多虧有他倡議,美國才開始著手研發原子彈。第二,是他發表的公式E = mc2證明了原子彈在理論上的可行性。」

另一家老牌雜誌《新聞周刊》(Newsweek)的專題報導也寫道,多虧愛因斯坦寫了一封信給時任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FDR),大力建議美國趕在德國之前研發原子彈,美國才能取得二戰勝利。

但是,這些盛名令倡議和平的愛因斯坦十分困擾。1947年,愛因斯坦告訴《新聞周刊》:「如果我能預知德國沒辦法成功研發出原子彈,我絕不會動筆。」他甚至說出,「我不過是西拉德的信箱而已。」

短短幾句話看出,愛因斯坦多麼後悔促成了這項毀滅性武器,他否認自己造就了原子彈的誕生,也將自己視作橡皮圖章,不過是在一封遊說信上簽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愛因斯坦致信羅斯福,告誡他趕在納粹之前投入核武研發。(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愛因斯坦致信羅斯福,告誡他趕在納粹之前投入核武研發。(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這封著名信件,其實是由匈牙利裔的物理學家西拉德(Leó Szilard)寫就,早在1930年代,已有科學家在鈾的核分裂(nuclear fission)實驗取得成功,西拉德當時也開始研究,如何以鈾中子引發核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也就是用來製作核子武器的方法。

但同一時間,西拉德發現納粹德國正準備向比利時殖民地剛果購買大量的鈾,擔心被德國搶先一步研發出核武,西拉德立刻想到同窗老友愛因斯坦,他認識比利時女王伊莉莎白(Queen Elizabeth),希望名氣響亮又有私人關係的愛因斯坦,能協助他警告比利時。(另有一說是,西拉德為了獲取研究經費,以此變相威脅飽受納粹德國威脅的歐美領袖。)

西拉德和另外2名匈牙利學者維格納(Eugene Wigner)、泰勒(Edward Teller)一同向愛因斯坦解釋了一切,愛因斯坦了解原理後欣然答應加入,還獨自寫下一封德文的遊說信。但這4個人都是來到美國不久的猶太難民,寄信往歐洲很可能會背負間諜罪名。輾轉之下,西拉德決定將這封信交給與羅斯福有交情的經濟學家薩克斯(Alexander Sachs),直接把發現告訴美國總統。

鼓動愛因斯坦致信羅斯福的物理學家西拉德。(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鼓動愛因斯坦致信羅斯福的物理學家西拉德。(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西拉德日後回憶,他們當時都明白,當收信人變成羅斯福,就等同於「世上最厲害的科學家告訴了美國總統一項驚世武器的秘密」,這意義非同小可。西拉德依據愛因斯坦寫下的德文信,改寫成給總統的版本,詳細解釋了剛果鈾礦貿易、核連鎖反應,以及由此製造出核武器的可能性。1939年8月2日,西拉德將一長一短兩個版本的遊說信拿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2封信上都簽了自己的名字。

1939年10月11日,薩克斯歷經幾個月的等待和四處奔走,終於見到為戰爭焦頭爛額的羅斯福,正式把信交到總統手上。據薩克斯回憶,總統聽完他朗讀信件後說:「薩克斯,你找到的方法,讓我們不會被納粹搞垮。」

「我們需要行動。」羅斯福說。

羅斯福給愛因斯坦的回信。(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羅斯福給愛因斯坦的回信。(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後來,羅斯福下令展開著名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他命格羅夫斯將軍(Leslie Richard Groves)領軍投入原子能研究,直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捲入二戰後更全力開發原子彈。然而從頭到尾,愛因斯坦都沒有正式參與曼哈頓計畫,有人說愛因斯坦不願投入,也有紀載指出,由於愛因斯坦是知名的反戰分子,因此美國政府刻意排除了他。

無論如何,原子彈誕生過程中,愛因斯坦的角色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許多科學家與史學家也曾指出,以當時人類投入核能研究的狂熱,加上戰爭催化,即使沒有愛因斯坦與西拉德的信,美國也遲早會意識到核武的重要性並展開研究。但也不能否認,愛因斯坦在這段歷史添上重要的一筆,他的名氣,他與猶太裔同仁想要阻止納粹的熱切渴望,都確實發揮了作用,幫助美國率先發展出原子彈、成為核武大國。

原子彈「小男孩」爆炸時的蕈狀雲。(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原子彈「小男孩」爆炸時的蕈狀雲。(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但是,如果評價停在這裡,對愛因斯坦和西拉德都不甚公平。一心只想阻止納粹攻陷全世界的倆人,很快便發現核武的危險性。1945年年初,德國宣布投降,這兩人也再次上書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質疑繼續發展核武的必要性。西拉德也於1945年和眾多學者一起發表《法蘭克報告》(Frank Report),警告美國政府不得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否則可能引發核武軍備競賽,甚至毀滅性的核武大戰。

當然,阻攔沒有成功。西拉德終其一生都活在懊悔之中,他四處演講、出版許多反核武、反戰的著作,著名的短篇小說《我是個戰犯》(My Trial as a War Criminal)裡,他虛構了一個同盟國慘敗的世界,蘇聯政府邀請被俘的西拉德加入核能研究團隊,但他毅然拒絕,選擇以戰爭罪犯的身分站上法庭,在世人面前一一細數自己的「罪過」,最後也獲得了應有的懲罰。

《 更多優質新聞,請前往風傳媒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