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類文明與城市發展,世上彷彿沒有那麼一種永遠不改變。介乎觀塘與油塘之間的茶果嶺村擁有400年的悠久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的三大寮屋區之一*,已被敲定2025年將會清拆,隨之原址興建數千伙高密度公營房屋。
茶果嶺村的盛衰與香港的歷史發展有着密切關係。過去茶果嶺盛產花崗岩、高嶺土,開埠以前是客家人的聚落地;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着地理位置偏僻,成「黃賭毒」的溫床;五、六十年代為打石業重地,屬「九龍四山」之一(另包括牛頭角、茜草灣和鯉魚門三座礦山);七十年代大量內地人南下到港並聚居於此,過萬的人口增加驅使人們在有限空間以鐵皮及實木搭建無數緊密的寮屋居住,更不乏小型工廠、士多、冰室、酒莊、五金行、綢緞行等,構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後來香港工業逐漸式微,加上茶果嶺歷經大火、山泥傾瀉及水浸,而村內並未有妥善的排污系統,令部分居住環境變得惡劣殘舊,使致村內不少人搬遷出市區,人去樓空。如今這片見證香港時代變遷的土地亦終將因城市發展而逝去,隨人們在餘下倒數清拆的日子到訪,以文字及影像留下紀錄並流傳後世。
留下來的地方
據說茶果嶺的名字由來,源於人們從對岸海港遠觀茶果嶺的山丘感覺酷似茶果形狀,因而得名;另一說法是昔日的茶果嶺山頭種滿學名稱為「血桐」的茶果樹,這種植物的葉子常用於村民所製作的客家茶果。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在2021至2022年時,曾展開茶果嶺村歷史保育計劃「村梭茶果嶺」,透過展覽、導賞、講座和書冊等活動,記載村民的生活點滴及茶果嶺村的歷史文化,村內現時亦留下不少導賞的介紹牌及痕跡。
剛過去的5月,茶果嶺村亦舉辦了「村內最後一屆」的天后誕及花炮會,讓村民聚首一堂,規模比慶祝新年更為盛大,其中使用全大麻石重建而成的三級歷史建築茶果嶺天后廟,因並未列入清拆範圍而得以保存,冀將來成為維繫村民的聯誼地;另一同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羅氏大屋亦將會原址保留及活化,其建於1900年,記載着茶果嶺四大姓氏群^中羅氏的家族歷史。早年其中一任村代表便是由羅氏家族的羅寬擔任「四山頭人」之一,因此羅氏大屋對茶果嶺而言有一定歷史上的重要性。
懷舊冰室鐵閘
雖然茶果嶺村只有少數的地方能夠被保留下來,但仍然尚有其他別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值得大家記錄、細看。最有名的莫過於擁有超過60年歷史、現時依舊營業的「榮華冰室」,由石砌教堂講堂改建而成,牆上的舊海報、手寫餐牌、入榫實木雕花卡座及天花吊扇,令人恍如時光倒流數十年回到昔日的老香港,當中必試西多士、雞翼尖及餐蛋麵。老闆鏡叔非常親民,閒談間說冰室會一直營業至茶果嶺村的最後一天,但日後未必會在其他地方再開冰室了,因此大家要品嚐到老闆手勢及感受傳統冰室風味的話,就要把握時間了。
靠近茶果嶺村口及外圍也有其他舊士多及冰室,例如茂發士多、德記棧士多、坤記士多、開記冰室等,部分營業時間不定。另外也有不少舊式鐵閘散布在茶果嶺村內,同樣充滿年代感。
作為九龍四山之一的茶果嶺,村民在1952年為村內子弟創立四山公立學校。靠山近海的學校由村民出錢出力以麻石建成,校歌亦以「四山學校,茶嶺矗立,西連茜草,東連鯉門」記載九龍四山的歷史,直至1979年停辦,現今改為劇團及體藝中心使用。天后誕時,學校會化身成戲棚及小食會堂,售賣茶果、魚蛋等。
建於1956年的茶果嶺鄉民聯誼會亦是村民的聚腳地。據本土研究社的記錄,每年的魯班先師誕會在這裡義派俗稱「師傅飯」的客家鹹菜燜豬肉飯。會外「龍船棚」內的「合義龍」龍舟亦記載着茶果嶺昔日近海的歷史,村民每年都會參與爬龍舟、遊夜龍及祭水幽的習俗。
隨之遊走在茶果嶺村內的石房、木屋、小巷、廠房及礦場遺址,錯落的建築與街道令人不難想像到茶果嶺的聚落興衰,一磚一瓦都盛載着香港打石業的歷史,還有舊時鄰里關係緊密的社區發展。
*其餘兩大寮屋區分別為黃大仙竹園聯合村及東九龍牛池灣村。
^茶果嶺原有四大姓氏族群聚居,包括邱、黃、羅及鄧氏。
交通:(1)藍田港鐵站D1出口,乘23B或23C小巴到茶果嶺村;(2) 油塘港鐵站B出口起行,沿茶果嶺道步行15分鐘至茶果嶺。
撰文:文西
攝影:SiuMing Yip
世上無聊事,只靠有心人;無聊的日子,都總有意思。最喜歡無聊事認真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