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時行經尖沙嘴海旁,已可見從前蝦肉粉磚覆蓋的香港藝術館,大部分已變身為灰調的鋼片及落地玻璃。閉館四年,香港藝術館將於今年十一月重開。總館長譚美兒預期屆時十二個新舊展廳可以同步全面開幕,館方希望一洗「老餅」印象,新設的香港藝術專廳將有逾七千平方呎之大,另外,對本土藝術家的喜訊是,當中兩個新設空間將會積極展示委約藝術家創作。
一個博物館能夠反映城市的高度,近十年香港藝術館受到不少猛烈批評,包括策展方式過時,內裏設施過舊,吸引力欠奉。密封式建築浪費大好維港景色,惡名更包括入選某旅遊網站八大醜建築。二○一五年八月起藝術館關閉重建,至今已可見新貌輪廓,蝦肉粉磚不再,但跟四年前構想圖的白色主調有差別,疑似貨不對辦,譚美兒表示待工程完成度更高將再作介紹,今次先說館內設施。
溫故知新,香港藝術館其實歷史悠久,源自一八六九年。本來位於現時滙豐總行附近位置的舊大會堂,當時只佔幾個房間,建築物於戰前拆除。至一九六二年,香港藝術館於大會堂高座展覽廳開館,首展亦有展出本地藝術家作品。藝術館一九九一年遷至現址,在建築署前署長李銘根領導下,與旁邊文化中心一併設計,旨在成為一脈相承之藝文地標,的確有其「揚帆」象徵意義。近年面對國際及內地博物館競爭,市民資訊及休閒模式改變,香港藝術館讓本地藝壇感到恨鐵不成鋼,愛恨交纏。開館工程「轉入直路」,譚美兒不諱談及批評,表示十一月份藝術館「裝身」完畢,軟件方面亦有大改革。
館方推出重開館前首個跨媒介創作計劃「#未開館 先開鑼!」公開招募十六至二十五歲音樂人提交作品,參賽資格可謂相當年輕。參加者須提交手頭現成作品,由資深音樂人趙增熹及館長團隊評審,獲選者躋身第二輪的主題音樂創作及面試,最終選出至少四名人選。獲選者將由趙增熹個別指導下,以藝術館四大館藏為靈感,原創四首樂章。譚美兒指出由此帶出新舊交流,同為藝術館日後方針:「以前入到我們藝術館,好多市民可能覺得『老餅』,或全是殿堂級藝術家。殿堂級是要有的,但這個活動就是想有不同切入面,用一些年輕氣息重新呈現館藏,帶來新鮮觀感。開幕時望可配合館藏展出,甚至現場表演這些音樂作品。」
外銷畫館藏 亞洲第一
說及四大館藏,即是中國書畫、中國文物、外銷藝術、香港藝術。重新審視館藏定位,譚美兒指出「以前較少去講」外銷藝術,其實香港藝術館收藏外銷畫方面是亞洲第一、世界頭三位,未來會推出更多相關活動。外銷畫主要出現於十八至十九世紀,外國商人到廣東及香港等地經商,購入及收藏外銷畫。譚美兒表示外銷畫完美體現香港中西碰撞,例如當時廣州畫師為迎合市場口味,以毛筆手勢畫油畫,或是嘗試採用單點透視法,卻有不少「失敗的模仿」:「現在我們眼中見到一些畫畫的謬誤,乃中西摸索時產生了另一個『品種』的畫,為香港及南中國獨有一段歷史。」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莫家詠表示,香港藝術館現有過千張外銷畫收藏,本港亦比廣州等地更早收藏外銷畫,世上可「匹敵」之館藏該為美國東岸的Peabody Museum。她表示巨商遮打爵士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離世後,將百多張珍藏外銷畫捐給香港政府,成為香港藝術館早期最重要一批藏品。
7000呎專廳展本地藝術
藝術館收藏曾被批不夠「香港」,閉館前竟並沒有完善的「香港藝術」館藏常設展廳。藝術館曾於一九九○年代尾調整,將常設的「香港藝術展覽廳」改為舉辦多元題材展廳。閉館前,二樓曾設兩個專題展覽,其中一個展出當代香港藝術,卻不是永久專廳。翻新計劃早前已公布,開館後終於會重置香港藝術常設專廳,用以分階段展示館方收藏。譚美兒透露,此「香港專廳」將約有七千五百至八千六百多平方呎,算是不錯面積。對比之下,西九運作中的M+展亭展出空間為三千三百多平方呎 ;大館當代藝術館主要兩層展廳合共一萬六千多平方呎。她解釋專廳大方向是以藝術歷史角度切入,因為本港近年多了很多展示空間,包括引起熱話的大館及一些小型獨立展場,但「沒有很多人去梳理香港現代藝術歷史」。其實本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謂藝術爆發期,許多藝術形式,如劇場、表演藝術、裝置藝術都在該段時光出現,但因許多獨立藝術家欠缺完善紀錄,媒體資訊亦未如今天流通,香港藝術史實在有很大的空塊。館方肩負相關教育、研究及推廣工作,譚美兒同時希望繼往開來。
新翼展實驗性創作
「重新開館後會增加四成展覽面積,即是可以換展覽,或做本地委約作品機會高很多。館方不一定要收藏年輕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但會做更多委約作品。這對年輕藝術家來說更好!」譚美兒表示,展場才是年輕人舞台。她介紹擴建工程,展廳將由七個重整及新加至十二個。當中七個常設展廳包括新增「至樂樓」捐贈中國明遺民書畫、畫家吳冠中作品,另外五個展廳則可有其他主題展覽,將更積極委約本地藝術家。當中五樓其中一個展廳將會主要展示本地當代作品。另外,市民現今經過藝術館向太空館方向,其中一個入口旁邊的白色矮座是由平台改建成之新翼,為玻璃外牆設計。譚美兒指出該個「親民位」地下一層亦將主力展出本港較實驗性的藝術品或新委約創作。委約創作即是館方邀請某些藝術單位,給予資源及場地,就指定主題原創一項藝術作品或表演。館方亦會邀請更多康文署以外的獨立策展人策展,開拓創意及自由度。
館藏結構方面,四大館藏之中有兩項「中國書畫」、「中國文物」,「香港藝術」只佔四分之一。本報去年訪問M+得知博物館暫時僅有百分之十六購藏為本地藝術家,其定位重視國際方向。香港藝術館是否應審視館藏,補給培養本地收藏之崗位?譚美兒指出未來不會銳意提升某一館藏項目的百分比,亦認為應該維持現在四大分類。她表示藝術館必要做到多元萬象,方能突出本港重要特色:「要把香港放在一個標誌角色。如果你只用一個城市的藝術拿出來看,外國人不會覺得有幾特別。但香港就因為跟中國周邊地方及國際方面,至整個文化框架有很重要角色,以小見大,能做到一些很大影響力的東西。」她表示日後設法令不同展廳展覽有更多對話,令觀眾感受香港中西、新舊對比之趣。她說:「我們不是龐比度,亦不是故宮。如果切割了,反而看不到影響。」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