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馬料水~吉澳~鴨洲 遊小島 聽古仔 投入山海美 樹下結良緣

明報

更新於 2021年12月02日18:48 • 發布於 2021年12月02日20:30 • 貼地旅行
登上高棚頂觀景台後,可飽覽湛藍海景,秋風送爽甚為愜意。(楊柏賢攝)
登上高棚頂觀景台後,可飽覽湛藍海景,秋風送爽甚為愜意。(楊柏賢攝)
前往天后宮的路上,近吉澳廣場有可愛壁畫,不妨打卡。(楊柏賢攝)
前往天后宮的路上,近吉澳廣場有可愛壁畫,不妨打卡。(楊柏賢攝)
船程中可欣賞黃竹角嘴的怪石「鬼手岩」。(楊柏賢攝)
船程中可欣賞黃竹角嘴的怪石「鬼手岩」。(楊柏賢攝)
相傳伸手抓緊從姻緣樹上掉下的樹葉,就可覓得好姻緣。(楊柏賢攝)
相傳伸手抓緊從姻緣樹上掉下的樹葉,就可覓得好姻緣。(楊柏賢攝)
益民酒家「名物」——彈牙墨魚丸,混入墨魚觸鬚、葱粒、果皮粒等增添口感。($110/8粒)(楊柏賢攝)
益民酒家「名物」——彈牙墨魚丸,混入墨魚觸鬚、葱粒、果皮粒等增添口感。($110/8粒)(楊柏賢攝)
碼頭士多有售村民自製茶粿,圖為蘿蔔蝦米(左上)、艾草黑芝麻(右上)及南瓜口味(下)。($20/3個)(楊柏賢攝)
碼頭士多有售村民自製茶粿,圖為蘿蔔蝦米(左上)、艾草黑芝麻(右上)及南瓜口味(下)。($20/3個)(楊柏賢攝)
天后宮正門屋脊上的石灣陶偶個個「有眼無珠」,據稱是怕造型太逼真,它們會擅離天后宮。(楊柏賢攝)
天后宮正門屋脊上的石灣陶偶個個「有眼無珠」,據稱是怕造型太逼真,它們會擅離天后宮。(楊柏賢攝)
吉澳故事館內的門神,頭戴尖長三角高帽,腰帶繪有類似「比卡超」的公仔。(楊柏賢攝)
吉澳故事館內的門神,頭戴尖長三角高帽,腰帶繪有類似「比卡超」的公仔。(楊柏賢攝)
(圖9)(楊柏賢攝)
(圖9)(楊柏賢攝)
馬料水往來吉澳/鴨洲渡輪(楊柏賢攝)
馬料水往來吉澳/鴨洲渡輪(楊柏賢攝)
鴨洲島頭凹陷處的海蝕拱如同鴨眼。(漁護署提供/資料圖片)
鴨洲島頭凹陷處的海蝕拱如同鴨眼。(漁護署提供/資料圖片)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印塘六寶」之一的印洲形似玉璽。(楊柏賢攝)
「印塘六寶」之一的印洲形似玉璽。(楊柏賢攝)
對岸深圳鹽田區高樓林立,與保留古樸風情的吉澳,相映成趣。(楊柏賢攝)
對岸深圳鹽田區高樓林立,與保留古樸風情的吉澳,相映成趣。(楊柏賢攝)
掃描「吉澳文化徑」解說牌上二維碼,可聆聽村民介紹島上的歷史文化遺蹟及生活往事。(楊柏賢攝)
掃描「吉澳文化徑」解說牌上二維碼,可聆聽村民介紹島上的歷史文化遺蹟及生活往事。(楊柏賢攝)
吉澳天后宮(楊柏賢攝)
吉澳天后宮(楊柏賢攝)
吉澳故事館(楊柏賢攝)
吉澳故事館(楊柏賢攝)
從高棚頂觀景台緩緩下山,眺望東澳灣,海水清澈讓人心曠神怡。(楊柏賢攝)
從高棚頂觀景台緩緩下山,眺望東澳灣,海水清澈讓人心曠神怡。(楊柏賢攝)
澳背塘(楊柏賢攝)
澳背塘(楊柏賢攝)
從高棚頂觀景台眺望澳背塘,重重山影帶幾分千島湖之美。(楊柏賢攝)
從高棚頂觀景台眺望澳背塘,重重山影帶幾分千島湖之美。(楊柏賢攝)
穿過劉觀南紀念運動場,前行約1分鐘,就是吉澳公立學校的入口。(楊柏賢攝)
穿過劉觀南紀念運動場,前行約1分鐘,就是吉澳公立學校的入口。(楊柏賢攝)
吉澳公立學校(楊柏賢攝)
吉澳公立學校(楊柏賢攝)
蒸魷筒銀魚仔鮮美有嚼勁。(益民,$110)(張淑媚攝)
蒸魷筒銀魚仔鮮美有嚼勁。(益民,$110)(張淑媚攝)
客家燜豬肉燜得軟腍入味,下飯一流。(益民,$110)(楊柏賢攝)
客家燜豬肉燜得軟腍入味,下飯一流。(益民,$110)(楊柏賢攝)
高地頂觀景台可遠眺「印塘六寶」及深圳鹽田港。(楊柏賢攝)
高地頂觀景台可遠眺「印塘六寶」及深圳鹽田港。(楊柏賢攝)
吉澳漁民村昔日漁民聚居,如今已十室九空。(楊柏賢攝)
吉澳漁民村昔日漁民聚居,如今已十室九空。(楊柏賢攝)
碼頭士多有售茶粿。(楊柏賢攝)
碼頭士多有售茶粿。(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吉澳(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難以外遊的日子,熱門離島如大嶼山、長洲人山人海,甚至比市區更擁擠。想避開人潮,就得走遠一點,發掘偏遠小島的魅力。今次以飛一程台灣的時間,深入位處沙頭角之東、深圳鹽田港對岸的吉澳。先尋訪「有眼無珠」的石灣陶偶、愛「比卡超」的門神,然後登高飽覽海灣美景,再走入現時十室九空的漁村回味小島盛衰,行程豐富。

●1.渡輪好風光

「鬼手」打招呼 印塘尋六寶

以往去吉澳要包船或經沙頭角乘街渡,但自從往來馬料水、吉澳的渡輪啟航後,就變得較方便。不過渡輪只在特定日子一日設一班,建議預早到馬料水候船兼霸靚位,以便在約1.5小時船程中,飽覽沿途自然地貌。記者的實試心得是,坐在船左側較易影靚相、賞靚景。

航行約1小時後,船家繞至黃竹角嘴轉角位置附近慢駛,讓大家遠觀怪石「鬼手岩」。向左面凹入的小石灘望去,在赤石直崖下隆起的「手掌」,是長年風化及侵蝕形成的鬼手岩。去程時渡輪還會駛入印洲塘海岸公園賞「印塘六寶」,七分相似加上三分想像,看看你能否發現文房五寶以及皇帝的羅傘!

●2.吉澳文化徑

「掃」說漁村故事 門神愛上比卡超

渡輪繼續前行,深圳鹽田港的貨櫃慢慢映入眼簾,隨着渡輪駛向魚排,目的地吉澳不遠了。渡輪停靠吉澳碼頭後會駛往鴨洲,這次我們選擇直接在吉澳下船。

甫登岸向右走,步上吉澳大街,先遊景點較多的西澳。吉澳是漁民與客家人聚居之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峰期有近6000人居住,但隨着居民遷出,現時常住人口不足50人。今年9月,漁農自然護理署與吉澳村攜手,推出以吉澳大街為中心、連貫島上人文歷史景點的吉澳文化徑,沿途設27塊解說牌,只要掃描牌上二維碼,就可聆聽村民說往事,想像吉澳曾經的繁榮。

一直走約15分鐘,可看到守護吉澳超過250年的重要地標、三級歷史建築——吉澳天后宮。正門屋脊上刻有身穿彩衣的石灣陶偶,一旁刻有製作年份「光緒陸年」(1880年),距今逾百年仍完好無缺。陶偶正上演劇目《楊家將》,但它們卻「有眼無珠」,皮膚灰白沒釉,據廟祝所言,原來是擔心陶偶過於像真,會離開廟宇不再守護天后娘娘。

天后宮側室改建成吉澳故事館,館內一對「鬼佬門神」讓人哭笑不得,頭戴尖長三角高帽、腰帶繪上有點似「比卡超」的裝飾,造型又中又西。館內導賞員笑稱,有說是兩名啹喀兵翻新廟宇時,不小心把原本的門神覆蓋,他們於是照着對方模樣繪畫再加想像力,創出「鬼佬門神」。天后宮對出海邊有一棵橫向生長的榕樹「姻緣樹」,相傳只要伸手抓緊從樹上掉下的樹葉,就可覓得好姻緣,但切勿強行搖晃榕樹或摘取樹葉,傷及百年老樹之餘,勉強也沒幸福啊!

●3.吉澳登高

千呎浮橋吸睛 墨丸Q彈必食

聽完故事,是時候上山看風景。從故事館旁邊樓梯向上行,沿澳背塘徑一直走,由密林走到開揚山路,大約25分鐘抵達高棚頂觀景台。右面澳背塘景色絕美,海灣上重重山影,帶幾分千島湖影子。澳背塘海灘上有條延至海中心的水路,是昔日養魚場建造的「千呎浮橋」,惟遭風化及侵蝕,只剩殘缺鐵樁(圖9)。左面的吉澳大街一覽無遺,颯颯涼風吹來愜意得很。山徑平緩易行,景觀開揚,下行約5分鐘,東澳灣海灘盡收眼底,海水如湖面平靜。

繼續下山回到吉澳大街的分岔路。若想繼續探秘,可在此處轉右,穿過「劉觀南紀念運動場」,到吉澳公立學校的正門。學校已在2005年停辦,曾是島上唯一學校,荒廢校舍內仍保留了破爛椅子、校務日誌黑板,甚至是2002年張貼至今的學生作品。室內地方陰暗,不宜內進。

回到大街已近午飯時間,我們到鄰近碼頭的益民酒家,一嘗漁村客家小菜。招牌墨魚丸爽口彈牙,客家燜豬肉軟腍入味,蒸魷筒銀魚仔鮮美有嚼勁,佐飯一流!附近的榮記海鮮館,除了海鮮餐亦有碟頭飯,在榕樹下品嘗客家豬肉鉢飯、鹹雞飯,別有風味。

飯後回到碼頭向左行,把握時間探索東澳。三聖宮旁有條小路上山,拾級而上約15分鐘,到達高地頂觀景台,可眺望印洲塘、深圳鹽田港。原路下山右轉往吉澳漁民村,兩層高的村屋沿海岸而建,可是現已十室九空。

回程時間差不多,上船前不妨在碼頭士多購買村民自家製茶粿,推薦鹹香的蘿蔔蝦米茶粿,圓滿結束漁村之旅!

●加碼行程:鴨洲

香港最細有居民小島 罕見褐紅石

如果你偏好豐富充實的行程,不妨濃縮吉澳行程,來個跳島遊。去程先遊鴨洲,約1.5小時後剛好有船回吉澳,再遊玩約2.5小時(參考船程)。

位於吉澳以西的鴨洲是香港有人居住而面積最小的島嶼,面積僅0.04平方公里,常駐居民寥寥數人。鴨洲擁有本港罕見的褐紅色角礫岩,島頭凹陷處的海蝕拱如同鴨眼,距離鴨眼不遠處的斷裂帶恍如鴨頸,形似伏在海面的鴨子,因而得名。島上設鴨洲故事館,述說昔日漁村故事。

●馬料水往來吉澳/鴨洲渡輪

碼頭:馬料水3號梯台(距港鐵大學站10至15分鐘步程)

班次: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一日一班

‧馬料水往吉澳:上午9:00開船,約上午10:30抵達吉澳

‧吉澳往鴨洲:上午10:45開船,約上午11:00抵達鴨洲

‧鴨洲往吉澳:下午12:30開船,約下午12:45抵達吉澳

‧吉澳往馬料水:下午3:30開船,約下午5:00抵達馬料水

收費:來回$90

查詢:2555 9269

● INFO

吉澳益民酒家

地址:吉澳大街25至26號

查詢:2679 9337、2679 9132

榮記海鮮館

地址:吉澳大街16號

查詢:2679 9259

吉澳故事館

地址:吉澳大街143號(天后宮側室)

開放時間:周六、日及公眾假期(農曆新年初一至十除外)上午10:00至下午3:30

鴨洲故事館

地址:鴨洲73號

開放時間:周日及公眾假期(農曆新年初一至三除外)上午10:00至下午4:00

文:張淑媚

圖:楊柏賢

編輯:林曉慧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