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突發頭痛!站時痛、躺下不痛 當心是腦脊髓液滲漏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3年02月20日10:37 • 發布於 2023年02月20日10:37 • 出處/康健雜誌 文/羅真 圖/Pixabay
突發頭痛!站時痛、躺下不痛 當心是腦脊髓液滲漏
突發頭痛!站時痛、躺下不痛 當心是腦脊髓液滲漏

頭痛原因百百種,如果突然頭痛,但只有直立時感到不適、躺下便能緩解,要警覺可能發生腦脊髓液滲漏,少數患者甚至會合併與額顳葉型失智類似的症狀。

一名50歲男子近日突然頻頻頭痛,他發現躺下後頭痛就消失,但坐或站起來又開始疼痛難耐。更嚴重的是,妻子察覺他近日有些異常行為,像是在公共場所竟示意想要行房。

這般在壯年時期就出現的個性、行為驟變,有的人會聯想到額顳葉型失智症,但醫師評估,這名男子的病情主訴為姿勢性頭痛,雖有個性改變,但整體而言更像是腦脊髓液滲漏,進而誘發低腦壓頭痛及行為異常。脊髓磁振造影檢查顯示,果真如此。

腦脊髓液撐起大腦 漏則腦下沉

大腦是人類產生認知、情緒及行為的重要中樞,它漂浮在清澈如水的腦脊髓液中。每分鐘,腦室內網狀般的脈絡叢會製造約0.35毫升的腦脊髓液,換算下來每日可達500毫升,持續循環更新。這些液體支撐中樞神經,在人體遭遇外力傷害時提供緩衝作用,同時協助供給營養、清運垃圾,能將代謝廢物經由靜脈系統送走,因此又有「大腦的清道夫」之稱。

中樞神經系統及腦脊髓液由腦硬膜和脊椎硬膜包裹,當硬膜破裂,液體便會滲漏出來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嚴鋒表示,自發性顱內低壓患者的腦脊髓液滲漏約有1/3在發生前有輕微外傷,像跌倒或是碰撞等,另外,也有一些病患的腦脊髓液滲漏是穿刺傷、侵入性診療或手術帶來的併發症。多數自發性顱內低壓患者沒有遭遇明顯的外力傷害,有的人可能先天上硬膜脆弱,因此日常搬運重物、大力咳嗽或排便時過度用力就引起微小撕裂口,大部份的人則原因不明。「這個疾病相當特別,雖然症狀在腦部,但病因卻是在脊椎」。

「泡在腦脊髓液中的大腦猶如一袋泡在水中的豆腐,如果塑膠袋破了,水會滲漏,豆腐會因浮力不夠而下沉。類似地,腦脊髓液滲漏,便會伴隨腦壓降低,進而導致大腦下沉。」他形容。

頭痛為最主要表現 多數人僅直立時疼痛

當大腦下沉,會進一步牽動腦膜及痛覺神經,引發的主要表現是頭痛;頭痛為雙側性,主要影響枕部後頸、前額或雙側顳部。但躺下時,腦脊髓液會回流腦部,患者會感到舒服些,因此這又稱為姿勢性頭痛。除了頭痛,患者還可能伴隨頭暈、畏光、耳鳴、聽力異常、噁心嘔吐、平衡感失調等不適。

王嚴鋒指出,大約有20%的腦脊髓液滲漏患者會合併腦部硬膜下出血,5%以下會出現腦部靜脈栓塞的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可能反而會使腦壓升高,造成頭痛的特性改變,頭痛隨著姿勢變換的現象可能消失,甚至反而是立姿不痛躺下才痛。硬膜下血腫較厚時,可能導致嚴重的腦部壓迫,甚至出現行為改變、意識不清、甚至是昏迷等情形。上述50歲的男性個案,正是因為出血壓迫額顳葉,使得理性及自制力降低,因此增加了原始慾望以及不合宜的行為表現。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說,腦脊髓液滲漏在很少數的情況會引起類似額顳葉型失智的症狀,但不同於額顳葉型失智症的是,腦脊髓液滲漏患者的主訴是姿勢性頭痛,且疾病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層。

磁振脊髓攝影+脊椎硬膜上血液貼片 精準修補病灶

最大的不同或許是,腦脊髓液滲漏是可逆性的疾病。症狀輕微的患者有機會採保守療法,也就是臥床休息、補充水分及咖啡因,讓人體自行修復,但通常需耗時數週甚至數月才能恢復。因此目前治療的主流是「硬膜上血液貼片」,能夠有效縮短病程,讓病患較快回到正常的生活。

這般療法需要先精準定位病灶,但王嚴鋒說,傳統的脊椎核磁共振檢查(MRI)不易看出滲漏點,電腦斷層掃描影像檢查(CT)相對清晰,但患者需要進行侵入性的腰椎穿刺注射顯影劑,同時得面臨輻射曝露的風險。

有鑑於此,台北榮總近十年開發了一種特殊的核磁共振影像技術,強化水與其他人體組織的影像對比,能更清楚地顯現腦脊髓液滲漏處,病人也毋須冒險進行腰椎穿刺、毋須在硬膜內注射顯影劑、或者暴露在輻射中。

精確定位脊髓液滲漏點後,再由麻醉科醫師進行「硬膜上血液貼片」療法,也就是抽取患者自身的血液、透過硬膜上導管注射至滲漏處附近,利用血液會凝固的特性,像貼片一般將滲漏處封堵住。

台北榮總的治療經驗顯示,多數病患在施打1~2次後就能獲得不錯的療效,僅有極少數的病患需進行手術修補。而針對合併腦部硬膜下出血的病患,若血腫較厚,除血液貼片外,可能還需以手術引流硬膜下血腫。

另外,美國西達-賽奈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教授沃特席文克(Wouter Schievink)等人最近發現,除了傳統上常見的腦脊髓液滲漏所造成的低腦壓之外,也有少數的病患可能在脊椎處有腦脊髓液靜脈瘻管,使腦脊髓液流至靜脈,造成腦壓不足,也可能產生頭痛或類似額顳葉型失智的徵狀。針對這樣的病患,可能需要以手術將瘻管結紮。

男性比女性耐痛 久拖當心腦內出血

腦脊髓液滲漏不算常見,有文獻估算每年每10萬人約5人罹病,據此粗估國內每年約有上百例,不過王嚴鋒觀察,實際病例可能再少一些。

半數患者年齡在30~40歲,女性略多於男性,且女性症狀往往較明顯、較嚴重,「這可能是大自然給女性的保護機制,讓女性趨吉避凶,以順利保護小孩及懷孕。很多病都有這種現象」。

相較起來,男性較耐痛,有時一拖可能發病3~4週以上才就醫。王嚴鋒提醒,如果突發頭痛,站起來痛、躺下又正常,務必警覺可能是腦脊髓液滲漏,建議及早至神經內科檢查;若不及早就醫,有些病患可能併發腦內出血,治療將會更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