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社會實驗:無血緣關係的家人 蝦仔蝦女共聚團年 留港長者展歡顏

明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蝦娘」騰婆婆的兒子到內地成婚,自此她獨居香港。在計劃中成「家」後,她日常會與「蝦」後輩到夾公仔舖消遣。有小朋友陪伴,一家人笑逐顏開。(盧曼盈攝)
「蝦娘」騰婆婆的兒子到內地成婚,自此她獨居香港。在計劃中成「家」後,她日常會與「蝦」後輩到夾公仔舖消遣。有小朋友陪伴,一家人笑逐顏開。(盧曼盈攝)
「蝦仔蝦女」日前的團年飯活動擺了27圍,多個無血緣關係的「家庭」,年少老幼在酒樓相聚、互勉。(盧曼盈攝)
「蝦仔蝦女」日前的團年飯活動擺了27圍,多個無血緣關係的「家庭」,年少老幼在酒樓相聚、互勉。(盧曼盈攝)
左起「蝦女」紅姐、「蝦娘」滕婆婆、「蝦息」阿晴、「蝦女」黃小姐、「蝦孫」阿舜和「蝦女」嬋姐,是日前團年飯活動中「四代同堂」的一家。(盧曼盈攝)
左起「蝦女」紅姐、「蝦娘」滕婆婆、「蝦息」阿晴、「蝦女」黃小姐、「蝦孫」阿舜和「蝦女」嬋姐,是日前團年飯活動中「四代同堂」的一家。(盧曼盈攝)
雖然女兒一家移民澳洲,但在「蝦仔」阿澄(左)和「蝦女」卿姐(右)的相伴下,又收到他們送上的「全家福」肖像畫,令「蝦娘」周婆婆大感安慰。(盧曼盈攝)
雖然女兒一家移民澳洲,但在「蝦仔」阿澄(左)和「蝦女」卿姐(右)的相伴下,又收到他們送上的「全家福」肖像畫,令「蝦娘」周婆婆大感安慰。(盧曼盈攝)
姚鳳(盧曼盈攝)
姚鳳(盧曼盈攝)
馮錦濠(盧曼盈攝)
馮錦濠(盧曼盈攝)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快到。與家人團年吃飯是多數港人願望,但沒有家人陪伴的獨居長者怎辦?移民潮過後,留港長者尤其多,遠在海外的子女無法親自照顧父母,令不少長者鬱鬱寡歡。黃大仙、九龍城區,有280多個家庭,正以「蝦」爹、娘、仔、女、孫、息(曾孫)的關係相處;沒有血緣關係的「蝦」後輩,填補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獨居長者需要,簡單如短訊問候,或得閒飲茶,已經讓長者很開心。在酒樓吃團年飯時受訪的兩個家庭,說自己的「蝦子女」比親子女更親。

背景

項目:「蝦仔蝦女」關懷長者社區網絡計劃(下稱計劃)

目的:配對黃大仙、九龍城區居民、學生,成為恆常照顧獨居和留港長者的義工

人物:計劃參加者及九龍城浸信會社會服務處(下稱城浸)團隊

獨居長者變「蝦爹蝦娘」

如果無端端有人要跟你「上契」,做「契仔契女」或「契爺契媽」,你可能會好擔心。跟陌生人建立關係需要一點勇氣,但九龍城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督導主任姚鳳說,獨居長者面對的孤獨感,可能更難耐,令他們渴望一段持續關係,即使是非血緣的。「『蝦仔蝦女』關懷長者社區網絡計劃」的緣起來自姚鳳,她是癌症康復者,曾經歷兩次癌症病發,亦有家人因為癌症逝世,「知道自己病情後,我害怕自己會比先生先走」。

姚鳳與丈夫同為社工,服務社會半生,開始擔心日後無人照顧伴侶。「我好想附近的中心派兩個人來,持續關心我先生。他的要求好簡單,幫忙操作一下遙控按鈕、換燈膽。不知道之後能不能安排,每逢生日送個蛋糕給我先生?我想他有力量去生活,留在社區、居家安老,不要那麼快入老人院。」推己及人的思考下,有見區內高齡人口比例嚴峻,她在2015年發起計劃,以《歡樂今宵》中長壽短劇《蝦仔爹哋》為靈感,稱將服務的獨居長者為「蝦爹蝦娘」,義務服務長者的參與者為「蝦仔蝦女」。

怎知,10年過後,計劃已有280多名長者參與。城浸團隊只有數十人,目前專責服務計劃的社工更僅有兩人;如果將長者數量除二,豈不是每個社工要服務140人?城浸社工馮錦濠笑說長者人數真的很多,但日常服務主要靠義工協助。計劃配對區內居民和大、中、小學生,恆常探訪及關懷長者,再於其中選出「樓長」和「區長」,有層級地匯報及支援,分擔社工工作。

調查:近七成留港長者有抑鬱傾向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023年「留港長者狀况及服務需要調查」發現,36%受訪長者有子女在2020年或以後移民,其中63%移民子女更是長者的「最主要照顧者」。調查顯示,相較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留港長者社交情况及情緒健康均顯著惡化,如69.9%留港長者有抑鬱傾向,約四成人表示子女移民後「記憶變差」、「更常失眠」、「影響日常開支」,並減少外出消閒活動。移民潮去年有所減緩,但2024年「留港長者狀况及服務需要調查」顯示,有抑鬱傾向的留港長者仍有49.6%。同年,經緯青年商會的調查又指出,26%留港長者疑似出現中度及以上抑鬱症狀。

留港長者的情况,出現在人口本來就持續老化的香港,令銀髮社會服務充滿挑戰。「很多時候單靠社工,未必能夠改變社會,要靠居民、有心義工幫忙。」姚鳳說。長者所求的可能不多,一句關心已經足夠。馮錦濠補充:「一個家庭不會每一天都有特別事的,例如天氣凍,我們請蝦仔女提吓爹娘就可以。有事的時候區長和樓長會第一線幫手了解,當問題嚴重,再講給我們聽;會定期開會了解每個家庭狀况如何。」

蝦娘「四代同堂」樂開懷 健康狀况改善

「蝦仔蝦女」的團年飯有27圍圓枱,與不少長者平日家中面對的摺枱形成對比。參與者包括「四代同堂」滕蓓鳳婆婆一家。67歲的滕婆婆是上海人,自兒子到內地成婚以來,過去7年獨居,一度情緒低落。她原本身體狀况欠佳,3年前跌倒後要拄拐杖蹣跚出行。不過,自「開心了、心情好了」後,她已經可以偶爾不用拐杖。讓她心情變好的原因是什麼?原來只是「蝦女」謝潔紅和麥桂嬋不時抽時間探望,「換季、天氣冷熱、落雨什麼的,都會問候我」。

「蝦女」紅姐參加計劃已有10年,滕婆婆是她第3個「蝦父母」;紅姐跟嬋姐是在計劃初期認識的義工拍檔。紅姐:「我們跟長者的相處很好,學到很多關於人生的東西,很快就過了10年。」嬋姐則說,只要是人都會老,提早感受長者的需要,日後會更能坦然面對。

團年飯時,有「蝦女」大學生在舞台上表演K-POP熱舞。滕婆婆的「蝦孫」黃舜和「蝦息」黃晴也跟着舞動。阿舜和阿晴的媽媽黃明琪則是滕婆婆的第3個「蝦女」。黃明琪看我一頭霧水,主動解釋,計劃內「孫」指小學生義工,「息」指幼稚園學生義工,阿舜自小學起參與計劃,阿晴則幼稚園起便參與,因此得名。多次跟着孩子探訪滕婆婆後,她覺得活動有趣,自己也參與其中。

全家做義工,不會很大負擔嗎?黃明琪說不會,反而時間充實了。「平時在家看電視、看電影,好容易浪費了一晚。」一家六口,平日會一起過生日,到上海餐廳食飯,也會去夾公仔舖挑選玩偶。姚鳳說明道,「蝦仔女」是最主要照顧「蝦爹娘」的人,但有更多世代參與,亦有意義。如她遇過一個「蝦女」,平日要上班和買菜,沒空照料自己的子女;她認識「蝦娘」後,蝦娘提出幫她託管小朋友,讓她放下心頭大石。

「長者不止是接受服務,而是可以有貢獻的。」姚鳳說,計劃強調持續參與,不是一次性的服務,結束後便不再見。計劃不同「契仔契女」,不涉及金錢和遺產關係,她形容義工和長者的關係,可以很深厚。有一個「蝦女」嫁女兒時,讓「蝦娘」上台接受敬茶、鞠躬;亦有「蝦仔」、「蝦女」感「蝦娘」偏心,向城浸反映,可見關係非萍水相逢。

活動完結 關係繼續

浸會大學中醫學生陳展澄兩年前透過學校活動參與計劃,為期一年,但活動結束後繼續擔任周永娟婆婆的「蝦仔」。「覺得好可惜,如果這樣就斷了關係。」阿澄說計劃好的一點,是提供家居用品,讓義工帶到「蝦爹娘」家使用,也可以轉介陪診服務——最簡單但花時間的服務。

74歲的周婆婆,女兒6年前移民到澳洲,使她失望。「很遠啊,照顧不到我,這兩個人(阿澄和「蝦女」蕭美卿)就照顧我,很夜都打給我,『著衫啦、凍啦、飲茶啦』。」據周婆婆憶述,女兒一家移民時,沒有仔細談過周婆婆的照顧事宜,「她有她的事情,她的家庭,照顧不到我」。

蝦娘:找到活下去的動力

如果不是有「蝦仔」阿澄和「蝦女」卿姐,周婆婆說自己可能不想活下去,因為做過多次手術後,「(身體)這裏不妥,那裏又不妥」,但現在有更多活下去的動力。兩年來,他們「一家三口」會一起飲茶、看電影和逛街,阿澄和卿姐又幫周婆婆家的廁所加了防滑設備,換掉壞雪櫃,在周婆婆做手術住院時輪流探訪。

宛如一家人的3人,關係熟絡後,自己的親人會否吃醋?阿澄說媽媽很鼓勵他做社會服務,卿姐則指家中小孩從小知道她喜歡做義工,所以都不介意。記者問了數名出席團年飯的參與者,都表示在跨世代互助中,學會聆聽別人需要;獨居長者得到關懷,有家人的年輕世代,也可以活用從中學到的技巧,與家中老友記相處。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全港有27萬名獨居長者。工聯會2024年10月的調查指,僅21.29%獨居長者安裝平安鐘,呼籲政府跟進。不過,在長者按鐘求助之前,社會各界還可怎樣做多幾步?近年陸續有社福機構推出新服務,如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在觀塘區推出支援留港長者的社區計劃。城浸歷時10年的計劃得到政府新一輪「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如繼續契合想付出關心和想被關心的人,排卻世代偏見和跨越代溝,會是民間的一種「精準扶貧」。

文˙ 梁景鴻

{ 圖 } 盧曼盈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