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透過遊戲治療學會釋懷 用遊戲治癒受傷心靈

Metro Pop

發布於 2022年04月11日00:00

童年本是盡情享樂的人生階段,可惜有些小朋友的心靈在成長過程中有所缺失,而遊戲和玩具就成為了他們最純粹的語言,以及情緒宣洩的出口。心理治療看似高深,但有時卻是最簡單直接將他們從深淵中拯救回來的方法。遊戲治療師Mint So坦言,遊戲治療的關鍵並不在於玩具,而是溝通的過程及當中的真誠,藉此引領他們學會釋懷。

 

 

 

何謂遊戲治療?

 

玩樂本是人類的天性,因此遊戲治療的對象其實並無年齡之分,即使長者也可以接受遊戲治療。Mint形容遊戲治療只是非藥物治療的一種,以切合心靈上的需要,例如有小朋友曾面對家暴、欺凌、焦慮等問題,他們的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妥善處理,而遊戲治療的過程就能引領他們找到情感的出口。

 

遊戲治療的遊戲大致分為兩種,分別是建構性和非建構性。前者是已定型、貼近日常的玩意,例如模型屋、煮飯仔、醫生扮演等,後者則留有較多想像空間,例如黏土、畫畫等。另外,指導式遊戲會由治療師設計或一起動手做,例如人肉大富翁,適合年紀較大的年輕人進行,對SEN兒童亦尤其有效,能夠調整他們的高漲情緒和焦慮感。

 

用遊戲打開心門

要使人敞開心扉談何容易,更何況是在短短45分鐘的療程裡,向一個陌生人揭開內心的瘡疤。「只要用真誠對待他們,他們一定會感受得到。」Mint直言,從來也沒有遇到抗拒的情況,頂多有些小朋友較慢熱,但如果父母願意配合,一般經過三至四次治療已經可以看到改變。

 

Mint表示,遊戲治療的第一步是先與案主建立信任關係,然後在他們玩樂的過程中介入,透過提出問題引導他們表達內心的想法,再加以聆聽和觀察。而提問問題也有相當的技巧,越簡單和直接的問題,就越容易反映他們的潛意識,從中更易了解他們的想法,讓內心的陰影和恐懼得以釋懷。「其實玩意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當中的帶動和觀察力。」

 

中心的牆上佈滿了小朋友的塗鴉,每一筆每一劃都映照了每一顆心靈。「如何玩玩具也是一個寫照。」Mint分享,有小朋友在玩模型屋時會將傢具丟出窗外,公仔則站在一邊觀望。在聊天過程中了解到原來該位小朋友的母親有時會呆坐在窗口,而這個場面觸發了他的恐懼。此時,她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嘗試打開話匣子,透過代入公仔的身分,從而確立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向他們多作鼓勵,「將喜悅和感恩放在心中,留待日後慢慢回味和再次運用。」

 

 

 

 

 

玩樂是小朋友的工作

 

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但顯然現今小朋友大多時間都被迫投放在讀書上。Mint慨嘆他們欠缺與玩具交流的時間,甚至有些小朋友看到玩具也不感雀躍。她指出,小朋友玩樂的過程需要符合三大條件,包括自由、樂在其中及自願,而且需要父母的合作。可惜有些父母只會袖手旁觀,不然就過分呵護,導致他們不懂與人相處。「父母應早點學會如何陪伴小朋友,不應只流於了解的層面,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陪小朋友玩。」

 

作為小朋友和大人溝通的語言,玩樂絕對有其價值。Mint形容「玩具是小朋友的工作,而收入就是學習的動力」,因為從中能夠培養小朋友對於挑戰及完成遊戲的慾望,以及建立求知慾,長久而言可以令他們更主動。

 

 

                                                                               

並非期望看到脫胎換骨

 

每次治療時間只有不到一小時,需要多久才能看到成效?Mint解釋,轉變並非即時可見,而是循序漸進,「就像服用中藥,需要時間慢慢吸收和咀嚼」。遊戲治療並非旨在看見案主脫胎換骨,而是帶領他們釋懷,擺脫一切掛念、自責等執念,然後在人生路上繼續邁步向前。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