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去年底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文體旅局時任局長楊潤雄指,文化藝術資源不應只由政府付出——市場力量要一同參與。不過,本港當下經濟疲弱,商界投資藝術與文化,對自身有何幫助?據報在藝文圈紅極一時的商場K11 Art Mall仍未能售出,而2024年整體樓價跌約6.5%,零售業總銷貨額跌逾7%;港人不斷北上。
《財政預算案》在5天後(26號)公布,《開眼》今期以啟德AIRSIDE和太古坊ArtisTree,以及未完工已宣布預留演藝空間的利園八期3個例子,邀請3間地產商分享投資藝文的思緒和打算;藝文對商業的確有點幫助,但不是一元一元地計。
利園八期 留空間予演藝院校營運
「經濟衰退是事實,但你可以見到人們仍在起樓。」早前採訪香港演藝學院前校長蔡敏志,她笑着指向記者背後多個銅鑼灣地盤說。學院旗下演藝進修學院,宣布將營運明年第二季完工的「利園八期」(下稱八期)中2萬平方呎演藝及文化設施,包括可容納約150名觀眾的黑盒劇場和展覽空間。
希慎興業對藝文的最新投入,是逆市增設劇場空間在鬧市。八期由英國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設計,是有空中花園和玻璃幕牆的現代主義建築,坐落希慎2021年與華懋合組財團以197.8億元投得的銅鑼灣地皮——本港歷來第四貴的商業地。
過往集團在不同「口袋空間」策劃藝術活動,如希慎廣場9樓約700平方呎有藝文生活空間「Urban Sky」,曾辦放映會、展覽和音樂會等。利園區去年歷時5日的「流行共響節」,吸引逾60萬人次參與;按2024年12月希慎公布,當年首10個月,訪客參與區內各類活動的實際時間共錄得140萬小時。
與這些場地比起來,八期2萬呎的演藝及文化設施面積顯得特別廣闊,為何集團會逆市行這一步?原來希慎自2022年起投入20億元升級改造利園區,希慎執行董事及首席營運總監呂幹威曾指這屬於長遠部署。八期建築總樓面面積達100萬平方呎,是罕有大型商業地塊,惟翻查資料可見有多項限制,包括要興建3所政府物業,還要預留位置建行人天橋。呂指最終希慎得到發展局支持,將演藝設施納入八期中,享有豁免樓面面積和地價優惠。
呂幹威向記者解釋,該設施收入將撥歸演藝進修學院,預期設施能帶入人流,而區內人流也助設施營運。近年希慎主力發展利園區一帶,建築群內奢侈品牌門店林立。從集團招聘廣告可見,希慎專設「Area Curation」相關職位,亦把「持續策展」寫進集團策略。希慎2024年全年業績公告表示,樓市雖疲弱,該公司年末商舖出租率達92%,寫字樓出租率達90%,全年經常性基本溢利按年增長6.8%。
蔡敏志稱只要地產商還在起新樓,就應該囊括藝文;新演藝設施能惠及學院師生,也有助周遭辦公族和遊客多接觸表演藝術。她強調學院不抗拒在商廈籌辦活動,而如八期一般,在建築規劃階段預留藝文空間是好做法,從樓底高度到節目安排,提早互通各自需要。
太古坊ArtisTree 惠下班者也吸區外人
途人未必知道,其實鰂魚涌太古坊中庭有一件昂貴雕塑,是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的鑄鐵作品SHELF II;抽象人體造型的它,伴到這兒吃飯上班族度日晨——不知有沒有人會用來暫放飯盒。公共藝術在今時今日較普及,但Gormley類似作品拍賣成交價曾過300萬元,被放在露天區域屬罕見。此舉能換來多少利潤?太古未公布這條ROI(投資報酬率)算式,這更像是一種態度宣示。
太古投資藝文的方向,是公共藝術和黑盒劇場空間。太古坊總經理鍾穎斯說,集團自1970年代起於太古城公共空間展示公共藝術,是居民日常生活一部分。鰂魚涌一帶的太古坊,是太古自船塢改造而成、10座樓連成的商業區,近年經投放150億元重建。除了大堂內有畫作、雕塑和裝置,當中有一片劃為藝術空間ArtisTree,2008至2016年間佔原康和大廈上萬平方呎,2017年搬到康橋大廈後為7000平方呎。
ArtisTree現址是黑盒劇場空間,用上千個鋁盒組成劇場外牆,由香港建築與室內設計事務所via.設計。空間也可用來辦展,門口在太古坊二座前往港鐵站的通道旁——本應是租金昂貴的地段。該空間自然為藝團提供了場地,但記者總相信營收是商業世界法則,做生意不同開善堂。問鍾穎斯集團預留大片藝術空間放在這裏的考慮,她回覆投資藝術的回報往往無形。
她續指,企業租戶選擇辦公樓時,除了注重空間規格、租金水平及管理服務,亦關注租盤能否吸引人才。在這個劇場空間,集團籌辦「PROJECT AFTER 6」等系列活動,大多免費,上班族在下班後可以親身參與,平衡工作和生活。太古公司2024年中期財務報告表示,在樓市疲弱、需求減少和供應增加等因素影響下,上半年地產部門經常性基本溢利減少9%;太古另公布,去年第四季太古坊整體出租率達93%,仍優於整體市場——2024年第四季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達17%。
部分ArtisTree活動覆蓋假日和周末,能吸引區外人到訪。近年,集團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等盛事主辦方合作,在太古坊辦相應活動,引入海內外訪客。鍾穎斯說,該空間成立至今,舉辦過200個活動,吸引百萬名訪客。太古市場營銷與社區部門,乃至管理層會一同決定所引進的藝術作品,鍾指標準有三,包括是具創意的原創作品、首次在香港展出或演出,以及能呼應場域特色。
啟德AIRSIDE 「建立興趣和社群」
啟德商場AIRSIDE屬於南豐發展項目,是集團自活化荃灣南豐紗廠以來的新嘗試。南豐在70萬平方呎購物空間內購置的藝術品有10多組,從藝術家林欣傑的媒體藝術作品,到畫家黃進曦的畫作——不便宜,均附有由文學雜誌《字花》策劃的對應文學作品;停車場樓層有裱起的噴墨打印攝影照,商場樓層還有一個常設藝廊,引入海內外機構擺展。
集團指其採用了非牟利機構的「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着重社會影響力。而在這塊南豐以246億元投得地皮、總投資320億元、請挪威建築事務所Snøhetta設計的綜合大樓,投資藝文的成績也不俗,去年6月辦公室出租率達七成;南豐2024年上半年整體經常性基本溢利則未公開。
「今年新年期間商場人次增加30%,銷售額增加20%。」集團市務及傳訊部總經理李樂敏說。她觀察到,目前不同商場各出奇招,希望在港人北上、外遊潮間,吸引本地及海外訪客:「我們在做的是建立興趣和社群,而對藝文有興趣的社群,選擇遊覽地點的時候已經不再局限購物和飲食。」
李樂敏說商場開幕初期曾被懷疑場內藝術商業成分大,不能算是純粹藝術,但一年半後漸受認可。集團市務及傳訊部策展人朱天韻曾是文化記者和選物店策展人,她說商場接觸普羅大眾的機會,比一般博物館多很多。近年香港政府推崇科技藝術,AIRSIDE內數組媒體藝術作品由專業策展人策展;導賞員則包括一般市民,過去便曾有長者帶團。
目前AIRSIDE無策劃劇場藝術項目,但李樂敏想像過把整個商場作場地,希望未來可以與藝團合作做到。記者問她,若無法計算投資藝術的ROI,那員工可以怎麼說服上司投放真金白銀?她說南豐高層自活化紗廠以來對藝文感興趣,她和團隊則為希望策劃的藝文項目,羅列能為商場和企業帶來的獨特定位、可以觸及哪類型的人,以及能否持續帶回客源,「這些東西你不會直接計算得到帶來幾多生意,但全部都是商業的價值。如果每每在想投入一元可以帶來多少元收入,其實你不會見得到商場有任何裝置藝術品」。
啟德、鰂魚涌和銅鑼灣,都是高消費人群地段。如果較接近基層的深水埗或新界各區,有更多地產商投入藝術行列,藝術或將不再局限哪個文化區和美術館。先把藝術洗白(artwashing)和士紳化的討論放在一邊,不論藝術是純粹或涉商業,這些活動亦攸關藝術家和從業員生計。
文:梁景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