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護老系列】疫後.護老新常態

明周文化

更新於 2023年04月24日10:00 • 發布於 2023年04月24日10:00

漫長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模式,令不少人突然成為了護老者。根據國際護老者組織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Carer Organization (IACO) 於2020年發表的全球護老者幸福感指數,在亞太區中有接近三成的護老者因疫情的影響而成為護老者,主要原因是家中長者的身體轉弱而需要家人的照料。「突然」成為一個護老者,難免會迷惘、和不知所措,更會因照顧長者而感到壓力。就護老者壓力方面,IACO的報告中提出了以下主要來源:

1. 負面情緒管理失衡

接近九成的護老者皆表示,長者在疫情中的健康及照顧質素,比自身的需要更應被關注。他們非常憂心長者會受到感染,以致身體出現不同程序的衰退,更甚會引發護老者出現過度焦慮。此外,長時間的照顧狀態令護老者缺乏足夠的休息,照顧壓力得不到舒緩,因而誘發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

2. 線上資訊及應用軟件繁多,難以掌握及理解

超過80%護老者反映,疫情促使他們學會於生活中運用線上工具或軟件來掌握資訊;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困難,需要向他人尋求支援。另外,線上資訊平台五花百門,且資訊經常會按疫情發展而轉變,例如防疫措施、檢疫安排等,這都令護老者出現擔憂、困擾等負面情緒。對於部份不便使用線上工具的護老者來說,難於掌握線上資訊,令他們難以應對疫情,甚至因此無法與親友保持聯繫,導致孤獨感增加及缺乏足夠的支援。

3. 獨力應付照顧工作,缺乏家居支援

持續的疫情令不少長者及護老者無法如常地接觸外界及接受支援,部份長者因缺乏外出活動而導致身體機能衰退,加上親友未能提供定期支援,令護老者只能獨力支撐照顧工作,容易感到無助及氣餒。

護老「新」常態 – 「變」則「通」

隨著疫情的持續,社會大眾對病毒的知識增加,加上不同的防疫措施,整體社會大致建立了應對方法,期望使社會運作回復正常;對護老者而言,在面對重重的照顧挑戰及困難下,已逐漸認清壓力所在,並靈活變通地以積極的態度嘗試新的照顧模式,建立新的護老常態。

疫下護老者的故事

阿蘭今年66歲,是長者中心的護老者會員。母親95歲,多年前確診認知障礙症。阿蘭是家中幼女,因兄長不在港的關係,而搬回和母親同住以便照顧母親。阿蘭的每日行程不外乎護送母親,到日間中心參與認知訓練、買餸、煮飯、協助母親進食、洗澡,以及與母親散步及進行運動等。阿蘭日復日的照顧,沒有休息,亦沒有怨言。她表示能有能力照顧母親是她的榮幸。由此可見,阿蘭十分愛錫母親,希望能夠給她最好的照顧。

在疫情較為嚴重期間,阿蘭顯得特別憂慮。因擔心年邁的母親確診,加上日間中心服務暫停,故此便和母親長期留在家中,當需要買餸或生活必需品時,她便獨自外出。儘管阿蘭如何關注衛生,做足防疫措施,最後她和母親都確診了。她埋怨自己為何讓母親受到感染,亦怕確診的後遺症會影響母親的健康。她出現了不安、焦慮等的負面情緒,擔心自己未能持續照顧母親。

幸而阿蘭有參與中心的護老者互助小組活動,透過與社工傾談和線上小組分享,她逐漸釋懷,恢復照顧母親的信心。疫情緩和後,她陪同母親參與日間中心舉辦針對曾確診護老家庭的中醫健康指導,並運用自我管理的知識應對自己及母親的健康狀況。隨著社區服務恢復,母親能返回日間中心參與訓練,阿蘭亦鬆了一口氣。

阿蘭分享這次疫情的難忘經歷,讓她能思考如何做一個更好的護老者。她認為自己於疫情中過份憂慮,忽略了得悉資訊的重要性。阿蘭回憶當時過份緊張,沒有去尋找有用的疫情資訊及相關知識,故此感到確診是很可怕的事。此外,阿蘭表示幸好中心的社工主動聯絡她,否則都只能獨自去面對,相當吃力。看到母親沒有明顯的長新冠症狀,她也放下了心頭大石,之前的艱苦都是值得。

就阿蘭於疫情中的經驗所得,護老者面對疫情會感到徬徨,但是,護老者仍能夠「自助」及「尋求協助」。只要護老者能夠認知壓力來源,願意利用不同的資源及方法,並且開放地接受別人的協助及支援,便能有效提升抗「疫」力。

在職護老者的挑戰

漫長的疫情尤其對在職護老者的影響更甚,美芳四十多歲,與確診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同住。她有兩個哥哥,一個已移居外國,另一個則和家人在港,照顧母親的重擔就落在未婚的美芳身上。疫情前,美芳每天會送母親到日間中心後上班。母親五時多由專車送回家,幸而樓下保安可以代接她,讓她坐在管理處等待美芳六時放工回來接回家中。

然而疫情爆發影響了服務的提供,美芳需要留家照顧母親,故向公司請假,但她擔心有薪假期總會有用完的一天,而長期請假亦會影響她的工作進度及表現,甚至要麻煩同事代她處理日常職務。她的處境更引致失眠及過度憂慮,令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美芳了解到照顧壓力對她的生活已造成影響,故她主動尋求社工的協助。經面談後,她決定作出行動去應對困境。美芳面對的問題包括(一) 因工作未能照顧母親及(二)情緒緊張及失眠。就工作上的安排,美芳決定與日間中心社工及居港的哥哥傾談。

日間中心得悉美芳的困難後,於疫情緩和時讓母親於每星期三天到中心接受服務,紓緩美芳擔心全天候在家照顧母親的壓力。美芳便與哥哥分享照顧壓力及困難,並一同討論如何協調照顧母親的工作。經過交流後,最後由嫂嫂於母親不用到日間中心的日子協助照顧。美芳更與工作的上司分享難處,經協調後,星期六可以在家照顧母親。

就此,美芳面對的工作困難便能大致解決。而就自身情緒及失眠的問題,美芳接納了社工的建議,為自己制訂照顧時間表,最少每天為自己安排一小時的休息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及放鬆心情的活動。美芳選擇了閱讀、看視頻及聽音樂。經過數星期後,美芳失眠的狀況已明顯改善,而情緒漸趨正面。

克服這次困難後,美芳認為護老者照顧工作繁重,為著家人不辭勞苦,但往往會忽略照顧自己。護老者面對壓力的時間不懂得與他人表達及為自己減壓,慢慢形成了惡性循環,除了會因耗盡自己而影響身心健康外,更令照顧質素下降。她覺得照顧規劃是十分重要,除了可讓自己清楚照顧的日程及往後的安排外,亦能預計一些照顧困難,並及早作出準備,以免屆時徬徨無助。

此外,照顧規劃包括家庭成員的溝通及分工,就美芳當時的狀況,如她不主動與家人訴說照顧困難,哥哥及嫂嫂也不知道她的憂慮,最後也未必能協助解困,能夠主動求助是十分重要,不少護老者都不想麻煩他人而寧願選擇在面對困難時默默承受,導致最終撐不住。當美芳發覺自己的壓力已影響身心健康時,她主動聯絡機構社工尋求協助,制訂行動方案作出改變及提升自身的健康,最後困難得以解決。美芳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鼓勵更多的護老者,當遇到問題時要主動出擊與他人分享,一定能夠解決困難。

疫‧轉

就上述兩個護老者的故事,引用前文所提及的三個壓力來源,包括負面情緒管理失衡、難以掌握及理解線上資訊及應用軟件,以及缺乏家居支援,均帶出了護老者在這三個範疇的應對及改善。

我們常說道護老者的工作是一星期七天,每天廿四小時。當護老者缺乏休息,身心的消耗會讓他們喘不過氣來。疫前護老者在照顧長者方面,雖然時間長及照顧工作繁多,但護老者可能仍有較為實在的生活作息時間表。但在疫情爆發後,除了護老者本身的生活受到影響外,照顧長者的日常程序編排也被打亂了。

同一時間,各項社會服務須回應防疫措施的收緊,在無可選擇下只能維持有限度服務,甚至須要停止運作,令到很多護老者都不知所措。有些護老者提及他們需要向公司請長假照顧長者;有的擔心長者確診或不能到醫院覆診取藥,以致護老者壓力激增。同時,長者減少外出,護老者的喘息空間隨之減少,全天候的照顧工作令到他們更為吃力。

社交的限制令護老者與其他人或同行者傾訴及分享的機會減少,負面情緒久久不能釋放,引致出現焦慮、失眠等問題。此外,因長期在家相對,護老者不時會與長者意見不合或言語衝突,積壓的情緒便會因此爆發,為家庭照顧關係帶來影響。護老者面對的壓力沉重,可嘗試「停一停、諗一諗」,找出解決的辦法。

護老者在逆境中仍然努力守護他們在家中的長者。疫情下的甜酸苦辣,的確增添了他們在生活上難以忘懷的經歷。很多護老者已逐漸適應,開始重新與社會連接起來。方法總比困難多,請大家緊記在照顧長者的同時,勿忘記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記得主動尋求支援。願各位護老者在守護家人的同時要愛錫自己,盼望疫情過後的天清氣朗。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