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其中一項最大型的世界性活動,頂尖運動員齊聚一堂爭奪最強之位,本身已令人熱血沸騰,是人類展現競爭天性的絕佳舞台。奧運選手不僅代表自己還代表國家出戰,亦是各國一掰手腕展示國力的競技場。不過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未必有一次機會親臨現場感受箇中氣氛,所以復刻賽場內外故事的奧運電影,便成為大眾了解不同運動與背後故事的最佳渠道,不少作品更頗具時代深意。
最優雅的運動,最粗鄙的運動員:《冰之驕女》(I, Tonya)
優雅的花式溜冰運動員時常被媒體封為「王子」、「仙女」,不過前美國女子花式溜冰運動員Tonya Harding的真實故事可謂180度反轉以上形象。她喜歡抽煙、滿口粗話、愛聽搖滾樂,種種行為使她與傳統溜冰運動員形象南轅北轍。但同時她實力過人,是美國歷史首位在比賽完成旋轉三周半的女運動員。本應她準備在國際最高殿堂94年冬奧比賽發光發亮,卻在比賽前夕涉嫌與前夫策劃攻擊同國另一位女子溜冰選手Nancy Kerrigan,最後更被判終身禁賽。
這齣電影光是現實藍本已經充滿戲劇性,導演Craig Gillespie選用偽記錄片的拍攝手法,不時穿插「訪問」環節讓Tonya、母親與她男友幾位主要角色打破第四面牆表達「心聲」,令觀眾更易於投入故事當中。
劇情隨Tonya童年開始順敘推進,出身在貧窮家庭的她,從小被母親以虎媽式教育強逼練習溜冰,言語與肢體暴力成為生活日常,儘管高強度訓練令她表現出色,但因溜冰是項強調階級的傳統運動,Tonya無法負擔昂貴的比賽服裝,曲目選擇不按常規,令評判經常忽視動作水平,主觀地評以低分。
電影其中一幕相當有意思,貧困的她需要獵殺兔子自製場外保暖皮草,除了展示她與其他人的生活距離,亦暗諷此優雅運動背後的野蠻血腥。從小無法感受家庭溫暖,又因出身關係未能在擅長領域取得成功,甚至被歧視取笑為「redneck」(大意為美國南部低知識水平的白人大鄉里),種種不公令她扭曲地成長,以脫序行為武裝自己,成為溜冰圈「惡名昭彰」的一位。
電影橫跨家庭教育、戀愛觀、社會規範、媒體道德等多個議題,血淋淋地展示一個潛力無限的運動新星一步步墜入深淵,還來不及發光就無奈黯然離場的悲劇故事。
摔出個未來:《打死不離三父女》(Dangal)
印度影帝AamirKhan參演的電影時常回應社會議題針貶時弊,同時不失娛樂性,因此票房勁賣之餘風評亦佳。Bollywood的《打死不離三父女》同樣是運動員傳記電影,改編自前摔跤運動員瑪哈維亞一家的真實故事。與《冰之驕女》的黑暗相比,本作更為溫情,故事焦點不在運動員本身,反而更集中在運動員父親瑪哈維亞身上。
故事開首講述鄉村出身的瑪哈維亞曾是印度國內冠軍摔跤運動員,無奈因收入和家庭壓力放棄出國爭金的夢想,他希望能有兒子可以承繼衣缽,但妻子卻連續生下四個女兒,令他十分氣餒。沒想到大女吉塔、二女芭碧塔一次在校與男生打架,令他發現兩女潛力,遂開始進行地獄式訓練,令她們一步步邁向成為奧運運動員。
雖則驟眼看《打》是上一代將個人想法強加女兒的故事,立意相當不合時宜,但故事轉捩點發生在兩女看到女同學因父母之命逼不得已下嫁不喜歡的人,驟然醒覺發現「摔跤」在社會觀念守舊的印度是她們掌握自我命運的一線生機,從而找到努力的意義。
電影最具運動精神的核心價值是「挑戰」:為了女兒營養挑戰宗教觀念極重的印度飲食習俗、剪走女兒的長髮挑戰女性傳統刻板形象、甚至讓女孩子參與肢體碰撞極多的摔跤亦是在挑戰家庭教育觀。《打死不離三父女》更像以運動包裝的社會電影,探討家庭教育手法、道出印度女性的困境、諷刺印度體育的官僚主義。有趣的是,電影令瑪哈維亞一家聲名大噪,更有不少印度家長攜同子女登門造訪拜師。
運動與政治的糾纏:《絕殺慕尼黑》(Three Seconds)
有說「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但與一般體育電影相比,本片政治味道濃厚,上映後更旋即成為俄羅斯本土票房冠軍。劇情以「前蘇聯男籃得分王」Sergei Belov回憶錄為基礎改編,回顧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奧運男子籃球決賽中,蘇聯破天荒戰勝美國,終結美國男籃奧運36年不敗63連勝的傳奇故事。
電影講述1970年蘇聯男籃國家隊換帥,由名不經傳的Vladimir Garanzhin擔任教練,新官上任對外面對的是長勝的籃球霸主美國,對內球隊軍心不穩,沒人相信能戰勝美國,連隊長都想逃至西方國家,遠離蘇聯極權統治。既有外憂又有內患,他力排眾議起用美式訓練方法,更向公眾大膽表示會在奧運擊敗美國。
當時美蘇處於冷戰時期,連文化、體育都互相對立,蘇聯體育制度主要為政治服務,比賽勝負代表國家榮譽,偏偏籃球是美國玩意,蘇聯已經連續五屆奧運輸給美國六次,再輸的話相關官員恐怕烏砂不保。
在重重劣勢之下,不被看好的underdog跌破眾人眼鏡的故事總是動人的,但坦白說電影為了增加劇情張力在細節上的描述與史實有頗大出入,畢竟電影受俄羅斯政府資助拍攝,少不免於其中傳播愛國主義。不過電影最令人稱道的是決賽的拍攝剪接,據悉團隊將比賽實況反覆鑽研300多次,以六台攝錄機封閉式拍攝了一個月,甚至球員進行了一年之久的專業訓練,令比賽臨場感極強,在商業角度不失為一齣刺激的動作片,值得一看。
延伸閱讀:2024巴黎奧運|獎牌曾是長方形?奧運獎牌沿革一覽
Follow
mensuno.hk on Instagram, Facebook & Youtube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