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我患上「強迫症」了嗎?

Metro Pop

發布於 2021年02月07日00:00

疫情一波接一波,不只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社交,亦造成巨大心理壓力,憂慮防禦功夫做得不夠,隨時受病毒入侵。 勤洗手及常用消毒劑,成為每天基本指定動作。有人因此清潔過度,引致雙手脫皮,甚至出現過敏、濕疹,從而擔心自己患上強迫症。今期邀請精神科醫生講解強迫症的病徵及治療方法,並附上由醫生編寫的強迫症測試題目,讓你了解自身的風險指數。

強迫症測試(梁婉珊醫生編寫)
1. 有強烈追求物件能夠按特定次序排列、或對稱的衝動?
2. 非常憂慮物件骯髒,即使已經清潔完畢,依然感覺物件不潔?
3. 腦海反覆出現關於性或道德問題的思想而備受困擾?
4. 憂慮自己會做出有違道德甚至傷害他人的事情?
5. 以上或其他的思想念頭反覆出現,明白到這些思想並非完全 理性,但有一種不能控制的感覺?
6. 經常反覆檢查門窗、電器或煤氣是否已經關上?
7. 重複過度洗手、清潔或消毒每天達到一小時或以上?
8. 進行一些重複的行為,為消除重複的思想所帶來的不安感?
9. 發現不能自控的思想或行為消耗過多時間(每天1小時或以上),並且已經影響了日常生活?
(從以上是非題的答案中,選擇「是」愈多,強迫症風險愈大。若有 任何健康問題或疑慮,請向專業醫療人員諮詢。)

強迫症病徵 不安思想反覆難自制
應對疫情,加強消毒少不免,但反覆清潔的行為,令不少人懷疑自己患上「潔癖」或「強迫症」。精神科醫生梁婉珊表示,「潔癖」一詞嚴格來說並非學術字眼,且較主觀,因每人衛生標準不一,「可能比一般人清潔就會被視為潔癖」;至於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則有病徵可尋,包括「強迫思想」及「強迫行為」。患者會不自主地反覆出現不安感,不安多數源於感覺雙手不潔淨、環境有細菌、物件不整齊、門窗未鎖上等,部分患者明白有關想法不合理,卻無法把其控制,「例如明知自己已洗手或抹地, 但還是感覺骯髒」。

 由困擾焦慮感覺 演化成強迫行為
為「中和」不安思想,患者會做出強迫行為,包括反覆洗手、 打掃、排列、檢查門窗等;亦有患者對數字非常敏感,不安時會不停數數字,或認為某些數字是幸運因素,「舉例他們可能會從1數至100,或關門數次,認為完成後就可告別不安或避開意外,但數字與事情本身並無關聯」。梁醫生續指,當不自控的思想或行為每天出現1小時或以上,感覺困擾、不安、焦慮,並影響日常生活,就是患上強迫症。然而,並非所有重複行為也是強迫行為,如溫書或學習新技能等,需花時間反覆練習,所以應取決於其合理性及當下情緒。

反覆洗手是典型的強迫症病徵。有研究發現,強迫症的患病率約為 1% 至 3%,男女發病率相若,約 70% 患者於 25 歲前開始發病,成年的強迫症常常在青年時或 20 歲左右時開始。

嚴重患者難應付生活 或致抑鬱症
梁醫生指出,基因遺傳、心理壓力、腦內血清素失衡,也是強迫症成因,而性格也不無關係,例如完美主義者或「緊張大師」,患強迫症的風險亦較高。事實上,不少人的情緒,也因疫情沒完沒了而愈見繃緊,梁醫生曾接觸一個極端個案,患者起初只認為自己的物件不潔淨,於是反覆清潔;其後認為家人的物件也同樣不潔淨,繼而反覆清潔全屋,並因衛生問題常與家人爭執;病情最深時,甚至覺得用來清潔的全新紙巾也不潔淨,惟有辭掉工作,終日留在床上才可中和不安感,完全無法應付日常生活,最終演變為抑鬱症。

部分強迫症個案由壓力引起,患者可能經歷環境巨變、意外事 故、親人離世、經濟壓力、工作挫敗、學業問題等,令其思想受衝擊而病發。

認知問題所在 學習與強迫症並存
強迫症可分為輕微至嚴重,但無論病情輕重也應盡快就醫,治療方案會因應患者的個別需要及病徵而調整。心理治療方面,一般會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幫助患者抽離本身思想,由另一個角度去看事物,從中了解自己不合理的行為,認知問題所在。「面對引起焦慮的環境及防止相關反應」(Exposure & Response Prevention)亦是常用的治療方案,讓患者 學習與強迫症並存,等待焦慮慢慢過去,逐漸停止強迫行為。患者亦可按需要配合藥物治療,調節腦內血清素,減少強迫思想及行為。「靜觀」(Mindfulness)則是預防負面情緒的簡單有效方法,透過學習呼吸,加強覺察力及專注力,把身心帶回當下以減輕焦慮,任何人士也可多作練習。

改善病情 患者家屬亦成關鍵角色
梁醫生提醒,家人的體諒與鼓勵,對幫助強迫症患者改善病情有著關鍵作用。部分患者擁有「病識感」,即認知自己出現強迫思想及行為,但當中不少人選擇壓抑情緒,更因怕尷尬而諱疾忌醫。當家人發現有關問題時,切勿向患者說出負面及過於激烈的話語,或要求他們停止強迫行為,以免加劇其焦慮及抑鬱,並可減低爭執的機會;當雙方均由負面情緒主導,會讓事情變得更困難重重,家人應把說教、苛責轉為關心,多理解強迫症患者的內心掙扎,鼓勵他們盡早接受專業治療,一步步走出困境。

 

梁婉珊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TEXT:Q

PHOTO:KIU、網絡圖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