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飛行日誌點止記數據 航空迷建與機師交流橋樑

明報

更新於 03月17日18:14 • 發布於 03月17日20:30 • 人物
珍貴回憶–對Leo來說,邀請機師填寫飛行日誌不僅是為了記錄飛行數據,內裏還包含了他與機師及機組人員的互動,看着日誌上的手寫字,更容易回憶起旅途中的點滴。(廖凱霖攝)
珍貴回憶–對Leo來說,邀請機師填寫飛行日誌不僅是為了記錄飛行數據,內裏還包含了他與機師及機組人員的互動,看着日誌上的手寫字,更容易回憶起旅途中的點滴。(廖凱霖攝)
貼紙點綴–有些空中服務員會用貼紙幫Leo點綴飛行日誌,有時又會送小禮物給他,就好像對待小粉絲一樣。(廖凱霖攝)
貼紙點綴–有些空中服務員會用貼紙幫Leo點綴飛行日誌,有時又會送小禮物給他,就好像對待小粉絲一樣。(廖凱霖攝)
友善服務員–Leo(前)每次均要透過空中服務員邀請機師填寫飛行日誌,他說不知對方是否認為自己是航空迷,因而對他的態度特別友善。(受訪者提供)
友善服務員–Leo(前)每次均要透過空中服務員邀請機師填寫飛行日誌,他說不知對方是否認為自己是航空迷,因而對他的態度特別友善。(受訪者提供)
有「巨無霸客機」之稱的波音747已在2023年停產,但Leo早前在內地乘搭到這架兒時最愛的客機,加上機師是華人的關係,讓他的飛行日誌首次出現中文字。(受訪者提供/廖凱霖攝)
有「巨無霸客機」之稱的波音747已在2023年停產,但Leo早前在內地乘搭到這架兒時最愛的客機,加上機師是華人的關係,讓他的飛行日誌首次出現中文字。(受訪者提供/廖凱霖攝)
Leo曾多次在飛機着陸後,獲機師邀請參觀駕駛艙,是非常難得的體驗。(受訪者提供)
Leo曾多次在飛機着陸後,獲機師邀請參觀駕駛艙,是非常難得的體驗。(受訪者提供)
這張機師送贈的pre-departure clearance,是飛機起飛前須從控制塔取得的許可信息,記錄飛機航道、通訊頻道等資訊。(受訪者提供)
這張機師送贈的pre-departure clearance,是飛機起飛前須從控制塔取得的許可信息,記錄飛機航道、通訊頻道等資訊。(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114年前的今天是香港航空史上一個重要日子,1911年3月18日,飛行家溫德邦(Charles Van den Born)駕駛一架「費文雙翼飛機」,在沙田完成香港有史以來首次動力飛行試驗,為香港航空發展史寫下序章。

許多人認為在機場附近追逐不同飛機型號,拍下其降落英姿;又或是刻意乘搭不同航空公司不同型號客機來「集郵」的,才算是航空迷。今次我們的受訪者陳利(Leo)雖沒有做過以上事情,但透過收集飛行日誌,讓他有機會體驗許多航空迷夢寐以求的經歷,包括飛機着陸後獲邀進入駕駛艙與機師交流等,從中感受非一般的人情熱度。

Leo是IT產品代理商創辦人,熱愛運動,曾參與超過20場在世界各地舉行的馬拉松及三項鐵人賽。2023年,他與朋友以4人接力方式從英國經英倫海峽游抵法國,為慈善機構籌款。勇於嘗試新事物的他,亦喜歡赤足跑步、在不同景點倒立等挑戰。不過,除了眾多動態興趣,他還有靜態愛好,就是收集飛行日誌。

有禮邀機師填寫飛行數據

Leo與飛機結緣始於1980年代,當時他在九龍城喇沙書院上學。由於啟德機場位於九龍城,每天都有大量飛機從學校上空呼嘯而過,不少學生自然地對飛機產生濃厚興趣,開始辨識不同型號。其中,波音747系列客機更是同學們津津樂道的話題。Leo解釋:「波音747是波音公司最成功、最輝煌的客機款式,機身兩翼合共有4個引擎,非常容易辨認,而且它的安全系數很高,因為即使只剩餘一個引擎運作,也能安全降落。」雖然當時對飛機有濃厚興趣,但他說還未去到「瘋狂」程度。畢業後,他雖不會特別追蹤拍攝飛機動態,但仍會持續關注,碰巧在居住地或旅行、出差地點舉辦航空展,他也會入場參觀。

那麼是什麼原因,激發Leo收集飛行日誌?他說大約在4、5年前,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在飛行旅途中邀請機師為自己填寫飛行日誌,覺得非常有趣,頓時產生同樣念頭。由於他經常乘飛機往來各地公幹及參觀國際電子產品展覽,在收集飛行日誌方面有先天之利,便決定在網上購買人生中第一本飛行日誌紀錄本。他說紀錄本內已印有讓機師填寫的飛行資料項目,只要在預留的空白處寫上幾句自我簡介或給機師的信息,便可在飛行途中委託空中服務員轉交機師。Leo強調這並非航空公司必須為乘客提供的服務,機師有權拒絕填寫,不過在他逾百次的經驗中,甚少被拒。

說到底,什麼是飛行日誌?Leo解釋,飛行日誌內的資料主要與航程中的各項數據有關,包括飛機型號、載客量、貨物重量、起飛速度及角度、燃料添加量及耗油量等。「有些機長非常認真,要等到飛機着陸及取得完整數據,才為我填寫飛行日誌,所以有時候我需等較長時間才能落機,但無論要等多久,我都會等。」

着陸獲邀參觀駕駛艙

在收集飛行日誌的經歷中,Leo曾遇到不少趣事,例如他曾多次在飛機着陸後獲邀參觀駕駛艙。除了填寫飛行日誌,有些機師或空中服務員還會給他送贈小禮物,如貼紙、飛機降落後的電腦打印紀錄、行李牌、扣針等,並將這些小禮物夾在日誌紀錄本裏交還給他,好像對待小粉絲一樣。他收到禮物後亦非常開心,會上載社交平台分享。「曾有一次我在途中睡着了,突然有人拍醒我,才發現原來是機師親自拿着紀錄本出來交還給我」,該名機師還跟他傾談一會才返回駕駛艙,讓他既意外又驚喜。

談到成功邀請機師填寫飛行日誌的心得,Leo認為只要表現有禮,大部分機師都願意幫忙。後來,他還會刻意細心聆聽機師廣播,記下機師名字後寫在飛行日誌紀錄本中,以加倍誠意打動對方;如果不太肯定其名字,他會上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求證,他笑說一般都很容易搜尋到機師的名字。不過,他亦試過被機師拒絕,「我記得那次乘搭的是航程約一個多小時的短途機,那次機師叫空姐傳話,說因為有太多工作要處理,因此婉拒我的要求」。雖然被拒絕,但Leo也明白自己的要求似乎不太合理,自此他搭短途機時便再沒向機組人員提出類似請求。

手寫回覆倍溫暖

在短短4、5年間,Leo收集超過100次飛行日誌,記者快速翻閱紀錄本,發現內裏記錄的資料幾乎大同小異,而Leo也直認其實沒什麼「特別之處」。「就好似收集郵票一樣,對一般人來說不過是印有不同圖案的郵票,但在愛好者的眼中,每一張郵票都有其獨特價值。」他認為飛行日誌是與機師交流的橋樑,「有時我會在紀錄本內寫下那次乘搭飛機的原因,例如是參加三鐵或馬拉松,而我發現原來很多機師也熱愛三鐵或馬拉松運動,因為他們都知道我參加的是什麼賽事,還會寫下叫我加油之類的留言」。而且在習慣了互傳語音、文字信息的年代,收到手寫的回覆也特別叫人感到溫暖。

Leo又說,以往他憑着護照上的出入境紀錄貼紙或蓋印,便能回憶起自己的外遊足迹,「但有些地方將出入境紀錄系統數碼化,所以這本飛行日誌便取代了護照的角色,成為獨一無二的飛行紀錄」。對Leo來說,這本看似簡單的飛行日誌不僅記錄了飛行數據,更記錄了他與機師的互動、旅途中的點滴,以及個人的人生經歷。每當翻開這些紀錄本,他便能重溫當時的情景,感受不一樣的飛行樂趣。●

文:周群雄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