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光倒流一百年,當時香港的醫院是怎樣的呢?開埠初期華人聚居西營盤,政府在此建立香港最早的公共醫療設施,記者參與由香港行跡創辦人何文傑帶領的導賞團,談到西營盤,他說此區最多的正是醫院、學校和教會,「這裏早期有人,有人就有宗教、有教育、有醫院」。這次旅程他集中講述港島西的醫療歷史,導賞尾聲還帶我們到訪鮮為人知、面臨拆卸的一座拱門。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從西營盤港鐵站C出口出發,左轉沿着般咸道走,距離錦翠園不遠的地面會發現一座刻有「AH」的界石。何文傑說雖然「AH」含意未可稽考,但有說法指與曾坐落地段盡頭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Alice Ho Miu Ling Nethersole Hospital;AHNH)有關。俗稱那打素醫院的AHNH現位於大埔,其實該院在上世紀聳立般咸道及卑利士道交界,服務許多市民。院名冗長難記,因為它由西環多間醫院合併而成,包括1893年竣工的那打素醫院、1904年由何啟爵士創立的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以及1906年興建的何妙齡醫院。
3間醫院的歷史見證香港醫療服務發展,例如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是香港第一所,乃至中國最早的產科醫院之一,何文傑介紹道:「生仔是最危險的,它(雅麗氏)是第一間西醫在香港設立的婦科醫院,還是開始訓練婦產科助產士的地方。」至於何妙齡醫院則由何啟姊姊何妙齡女士捐款而設,專門服務男病人。上述醫院於1954年合併,定名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後來政府出售該地皮作豪宅項目,AHNH輾轉在1997年遷往大埔,由醫院管理局營運。昔日醫院地段不只改建成住宅,目前亦是英華女學校的校舍。
西營盤國家醫院、性病醫院
看畢「AH」界石再往前走,佇足般咸道與高街交界,扶着欄杆可俯瞰醫院道。醫院道顧名思義聚集多個醫療設施,乘搭時光機回到19世紀,行人可循醫院道走過東華醫院(最早的華人醫院)、西營盤國家醫院及性病醫院;時至今日,後兩院歷經拆卸改建,成為贊育醫院(1955)、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1960)和菲臘牙科醫院(1980)。
國家醫院是全港首間公立政府醫院,原址遭火災燒毁之後,1878年遷至西營盤。新址本來是剛建成的性病醫院,因應國家醫院重置須擴建。比對舊地圖,現時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所在地,曾是國家醫院的婦產科和醫生宿舍。1911年香港大學成立,國家醫院轉換身分作教學醫院,直至瑪麗醫院於1937年落成為止。
至於性病醫院,雖則當年對岸的九龍樂道建有一所性病診所,但規模不及西營盤這邊。其時西營盤毗鄰的石塘嘴發展成風月區,娼妓行業大盛,被稱為「塘西風月」。何文傑描述港英政府針對性工作者的政策,與現時截然不同:「以前是很好的,很有制度。妓女(性工作者)會取得一張證,證明我自願的,唔好拉我。」當時政府要求性工作者定期到醫院驗身,而染上性病的海員或性工作者則須留院治療,故英屬殖民地的性病醫院都稱為「Lock Hospital」。
高街舊精神病院
走過一趟時光旅行,我們沿高街來到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極罕有的花崗石立面透露其不平凡身世。在因鬧鬼傳聞而得名「高街鬼屋」之前,這座巴洛克建築原建於1892年,與醫療歷史息息相關。
一街之隔的西營盤國家醫院應用西方醫學治療,其時香港未有完善的西醫培訓,自然需引入外來人才營運。不過,代入英國醫護的角度,香港不只離家數千里,更自1894年爆發嚴重鼠疫,為何要離鄉別井前來工作?「以前有個說法是『You go Hong Kong』, 即是『你去死啦』,外國人說的,因為疫症多、賊多。肯來的,都要有些優待。」何文傑指完善的住宿配套不可或缺,港英政府不惜工本,於此地建成龐大豪華的國家醫院外籍護士宿舍。舊照片可見醫生宿舍佔地面積反而較小,「早期只有幾個醫生而已,醫生『大樓』,護士『大大樓』,護士多於醫生」。
隨着瑪麗醫院於1937年落成,國家醫院漸漸退出醫療前線,護士宿舍遂改建為精神病院女病房,以紓緩鄰近精神病院擠迫情况。走到1樓拱形遊廊盡頭面向東邊街,映入眼簾正是早前兩間精神病院的舊址,較早建成的歐裔精神病院(1885)只供歐裔人使用,男女病牀各4張。「最早期是沒有精神病院的,有乜依郁,便鎖他們(病人)入大館(舊中區警署),就是坐牢。」歐裔精神病院的建設,某程度上反映社會應對精神病患的進步,不過何文傑說當時精神病「無得醫」,病人實質上只是在病院居住,沒有接受治療。後來華人精神病院落成,又在1925年與歐裔病院合併為域多利精神病院。
青山醫院成立後精神科重心轉移,高街舊精神病院改作日間門診部,並於1971年起空置長達27年,據說其間成為夜間探險熱點及道友聚集地。後來火災燒毁大部分由木材建成的主樓,政府便拆卸大部分建築,保留花崗石立面及L形遊廊。
贊育醫院新舊址、山道殮房
離開高街舊精神病院,再穿過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另一端出口會看見贊育醫院。贊育醫院由倫敦會傳教士於1922年創立,是繼雅麗氏醫院後另一間提供產科服務的醫院,原址位於西邊街,1955年國家醫院拆卸後才遷往醫院道現址。至於西邊街舊贊育醫院獲評一級歷史建築,保存得相當好,正門上方「贊育醫院」四字仍清晰可見,現為西區社區中心。
西環不只設有照顧生命起始的產科醫院,人們生命消逝之後,石塘嘴有殮房安置遺體。山道休憩花園所在地從前是香港最早的公眾殮房,由1905年營運至1964年,今天園內已不見殮房蹤迹。何文傑指着舊照片,介紹當時殮房旁還設職員宿舍,員工福利不俗。
第二街公共浴室、東華痘局
鼠疫於1894年由廣州傳入香港後,出現大規模爆發。上環太平山街一帶華人聚居地,因人口密集及衛生惡劣,成為重災區。這次導賞團走過的地方,亦可見當年政府抗疫工作,例如西邊街贊育醫院舊址旁設第二街公共浴室,目的是改善華人衛生情况;醫院另一邊則與西約華人公立醫局(現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相連,地面一層替人診症,一樓則照顧鼠疫或其他傳染病的病人,建築內還有西約鼠疫醫院處理疫症爆發。
轉眼前往導賞最後一站,我們離開西環,來到堅尼地城巴士總站旁邊的西寧街花園揭秘。東華痘局拱門和奠基石在此挺立,訴說香港逾百年前對抗傳染病的歷史。痘局於1910年正式啟用,主要接種牛痘及以中醫藥治療天花病人。天花疫情退卻後,政府1930年代收回局址改設傳染病院,二戰期間建築遭受破壞,「那時候沒有錢維修,就唯有拆,但以前清拆很有譜,這些重要的東西留着」。拱門及奠基石獲保留,並重置於西寧街花園,就這樣看着周遭建築變遷。
何文傑着團友把握機會拍照,因為政府已把所在地段賣予發展商,將有勘探工程,圍封清拆只是時間問題。參考保育往例,這些歷史遺物將會被收起,相信多年後才可在別處重見天日。
環島徑挑戰 捕捉城市風光
這次導賞團由香港行跡與香港島環島徑挑戰合辦,市民即日起至明年1月15日參與環島徑挑戰,休閒組探索路徑並完成問答遊戲後,可獲環島徑襟章和電子證書。Parks and Trails助理經理(傳訊)陳嘉晴說,每年舉辦挑戰都會發現不同風景,譬如華富邨將於2027年重建,舂坎角炮台則因9月世紀暴雨而圍封,當然還有即將拆卸的東華痘局拱門,因此鼓勵大家積極參與,趁建築改頭換面前一睹為快。
香港島環島徑挑戰:https://coastaltrailchallenge.hk
香港行跡: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icalWalkHK
文˙ 朱令筠
{ 圖 } 朱令筠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利永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