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出不了房門的我,生病了嗎?談家裡蹲/隱青現象的成因和治療

Fairy’s Heart

發布於 2021年07月23日16:00 • Ally, 邊境海

引子

 

小傑從小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他承載著父母的期望,也對自己要求相當高。周圍的人都說小傑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傑出的人。上了全區最好的高中之後,他感覺到課業開始變難,交朋友好像也沒以前小時候這麼單純,他跟父母之間也越來越少對話,他開始把時間花在網路世界裡。上網時間佔生活的比例越來越多,沒有人知道他怎麼了,後來他漸漸不出房門、避開人群。他知道父母對自己失望,周圍的人都在說他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然而對他最失望的人,其實就是他自己。

 

你的生活中有遇過小傑嗎?或你就是有著和小傑相似心情的人?為甚麼會有人一直拒絕出門?其他人又怎樣可以幫助他們?今天這篇文章會解答這些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正在面對這個問題的你。

 

不出房門是一種怎樣的現象呢?

 

這個現象最早被描述於日本,稱為「引きこもり」(hikikomori)。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叫他們做「家裡蹲/隱青」,但你也聽過其它的中文稱呼,例如「蟄居」、「繭居族」、「隱蔽人士」等。雖然這個現象是從日本開始被發現,但後來陸續在世界各國被注意。現在全日本有約115萬家裡蹲(隱青),韓國有三十萬,50個香港人當中就有一個家裡蹲(隱青)。

 

根據精神科醫生及教授加藤隆弘,家裡蹲(隱青)的判斷標準如下(來源)

  • 總是留在家中,明顯地出現社交孤立
  • 持續地出現社交孤立,情況維持最少六個月
  • 社交孤立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導致困擾

 

根據出門頻率,家裡蹲(隱青)又可以被分為不同嚴重程度:

  • 一星期出門最少四次:不屬於家裡蹲
  • 一星期出門2-3次:輕微家裡蹲
  • 一星期出門1次或更少:中等家裡蹲
  • 連房門也不出:嚴重家裡蹲

 

家裡蹲的類型

 

過去學術界一直以為家裡蹲(隱青)是由情緒病導致的,但後來研究發現兩者並不一定相關。根據一篇調查,這種一直不出房門,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的現象約只有約一半的人(45.5%)同時符合情緒病的診斷。因此,家裡蹲(隱青)又可以據此被分為兩種:第一種叫主要家裡蹲(Primary Hikikomori),他們沒有情緒病史,通常經歷過創傷事件(如校園欺凌、喪親、父母離異、曾經目睹死亡等等),而且治療難度更高,藥物治療幾乎完全無效;另一種叫附帶家裡蹲(Secondary Hikikomori),他們是情緒病患者,因為無法應對徵狀或生活壓力而成為家裡蹲(隱青)。比方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被害妄想可能令他們害怕出門,社交焦慮症患者也可能因為害怕社交場合而足不出戶。

 

在2019年,有研究探討兩種家裡蹲(隱青)的行為差異,發現主要家裡蹲一般有著述情障礙(Alexithymia),也就是無法識別及描述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同時,他們更容易訴諸直接暴力,例如用言語或身體攻擊他人,很可能因為他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而附帶家裡蹲則會出現類似持續性抑鬱症的徵狀,加上他們更容易感到焦慮,所以他們更容易出現負面的自我評價,常常扮演依賴、被動的角色。

 

既然家裡蹲(隱青)並不一定跟情緒病掛鈎,那麼它本身到底是不是一種病?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逃避人際、社會、經濟壓力的方式,逃脫既定標準或被人框架的設定,算是一種沈默的抗議。而這些不出房門的隱居者也可能在網路上形成自己的次文化來面對主流文化的敵視、排擠與霸凌。另外也有人認為,因為它影響這是一種情緒病,把它看作是一種「現代的特殊抑鬱症」。然而目前並沒有一個合適的疾病以及診斷能涵蓋這個可能融合了「社會-心理-生理」的狀況,因此需不需要再另外多「創造」出一個診斷呢?這仍充滿了爭議。

 

形成家裡蹲的關鍵因素

 

對於從來沒有遇過家裡蹲的人來說,可能很難想像為甚麼有人會常年不願意出門,因而傾向將問題歸咎於當事人「自暴自棄」、「不負責任」,或者怪責家裡蹲(隱青)的父母太過縱容等等。然而,家裡蹲(隱青)這個現象其實涵蓋了不同面向的問題,包括家庭、學業、社會、性格等等,因此只有真正理解整個機制,才能夠找到預防和幫助家裡蹲的方法。

 

那到底家裡蹲(隱青)為甚麼出現?首先,家裡蹲與亞洲的社會文化有關係。日本有一個詞叫「甘え(amae)」,指的是過度的依賴心理和行為,還有「過保護(kahogo)」,也就是過度保護和控制孩子的管教風格。這使得父母不願意對孩子放手,而孩子也無法學會怎樣獨立自主,這種情形維持到他們成年時依然不變。接下來是學業壓力,應試文化使父母和老師過度重視學業成績,班裡面的同學又常常互相攀比,令孩子長期產生焦慮及壓力。最後,經濟低迷令人更難找到上流機會,因而不少人也對前路失去希望。

 

在重重壓力之下,這些孩子長大後就成為缺乏復原力(resilience)的人,面對問題也會傾向逃避。這時候如果他們面對了重大的壓力事件,例如在學校被同學欺凌,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在公司裡被上司或同事針對等等,他們就可能出現負面的情緒及認知反應,例如抑鬱、動力不足、社交焦慮、不信任他人、憤怒、過度依賴、羞愧難當等等。加上剛剛提過他們有逃避傾向,所以他們就容易出現跟家裡蹲相似的行為,例如不想跟外界接觸、想要逃避現實、沉迷網絡世界等等。加上現在科技發達,他們即使停留在家也不會感到沉悶,所以一旦開始了不出房門的習慣,就很難有重新接觸外界的動力。一旦問題持續了超過六個月,他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家裡蹲(隱青)。

 

由此可見,家裡蹲(隱青)其實是一種面對負向經驗及回憶的應對方式。家裡蹲(隱青)在痛苦之下決定退回「家」這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並將自己與外界的危險隔絕起來。在房間內,任何在網路或遊戲上的挫折是較可以預期與控制的,獎勵也是大多數可以預期並成功得到的。而在網路上的社交是可以經由自己的選擇,非常具有目標導向或單純(例如共同組隊挑戰魔王或是討論某個主題等)且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

 

家裡蹲的惡性循環

 

 

既然有這麼多人屬於家裡蹲(隱青),而這種生活形式又造成了這麼大的困擾,那為甚麼社工、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不盡早介入呢?

 

首先,其實要發現家裡蹲(隱青)的存在本身就很困難。想想看,家裡蹲(隱青)本身就不願意跟外界接觸,又欠缺面對問題的動力,自然不會願意去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而且社會對家裡蹲(隱青)有著不少負面標籤,他們自然很難告知別人自己是家裡蹲(隱青)的事實,也很難相信那些前來幫助自己的專業人士。接著,他們的家人本身是不錯的介入點,因為他們可以積極尋找幫助家裡蹲(隱青)的方法,但是不少人都對於家裡蹲(隱青)感到羞恥,覺得「家醜不可外揚」,甚至會故意幫忙隱瞞事實,所以即使是熟稔的親友也未必知道家裡蹲(隱青)的存在。既然如此,專業人士又怎樣及時介入呢?

 

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協助,家人又不懂怎樣處理家裡蹲(隱青)的問題,他們很多時候就只能無奈地選擇接受現實。這使家裡蹲的情形持續,隨著他們跟社會越來越脫節,工作及社交能力也變得越來越生疏,要重新回到社會就變得更加困難,他們改變現狀的動力也變得越來越小。因此,家裡蹲就陷入惡性循環,始終沒有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家人該怎樣處理家裡蹲的情形?

 

 

那作為家人的一方,到底該怎樣面對家裡蹲(隱青)?筆者發現人們常常會陷入以下兩個極端:要不就是採取非常強勢的態度,認為應該要把家裡蹲(隱青)罵個狗血淋頭,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有多麼的不對,再把他踢出房門甚至家門,一旦家裡蹲發現自己無法繼續依賴下去,就會搖身一變成長起來;另一種則是採取極端的消極策略,明白到家裡蹲(隱青)也許一輩子都這樣了,作為父母只能不退休繼續工作,等到百年之後就只好讓他自求多福了……

 

然而,兩個方案都有著明顯的漏洞。先由強勢策略說起,大家想想看,如果批評家裡蹲(隱青)有助解決問題的話,父母早就這樣做了,怎麼會等到問題惡化到如斯地步?而且,不少家裡蹲(隱青)本身就已經感到很羞愧了,被罵後不就只會更加感覺自己是個無用的人,更加不相信自己有機會改變嗎?還有,家裡蹲(隱青)的其中一個特質就是不相信別人,當他們被家人大罵之後,只會更加深信「果然外面的世界就是很可怕啊」,那不就更加沒有動力去跟外界接觸嗎?也許最重要的是安全問題,部份家裡蹲(隱青)有暴力傾向(按: 不是所有,但有一部份是),一旦他們被強行拉出家門,很有可能會以極度激烈的行為反抗,對雙方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那強勢不行的話,嘗試滿足家裡蹲(隱青)的需求可以嗎?不幸的事實是,不少家裡蹲跟父母的關係都很惡劣,這一部份與童年創傷有關(因為部份曾被父母精神虐待),另一部份是因為家裡蹲感受到父母的厭惡,也有一部份是因為他們把內心的羞愧投射在父母身上。這令到他們對父母充滿著憤怒和惡意,長期下去父母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家裡蹲(隱青)本人也感到十分痛苦。

 

更何況,如果不去主動解決的話,問題是不會自己消失的。正如剛剛所說,一個人當越久的家裡蹲(隱青),就越難擺脫家裡蹲的生活方式。工作方面,他們失業多年後很難重新回到職場,即使找到工作後也容易跟同事產生衝突;社交方面,因為他們長期不跟他人來往,令他們不擅長怎樣了解他人的情緒,也更容易覺得他人對自己有惡意,所以往往在溝通上出現不少困難。因此,越早介入問題,就能越早解決問題。

 

家裡蹲的治療

 

 

儘管家裡蹲(隱青)不是一種正式的「疾病」,但是還是需要正式、系統化的治療。在兩岸三地,家裡蹲(隱青)服務的發展雖然不如日本成熟,但還是能找到相關的服務機構,例如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破格隱蔽青年生涯發展服務」和聖雅各福群會的「隱蔽青年就業及培訓服務計劃」。如果大家有需要,不妨直接求助。

 

那實際上可以怎樣治療呢?但是以下是學術人士建議的介入方法:

 

1) 動物輔助治療(Animal Assisted Therapy)

家裡蹲(隱青)一般都對人有很大的戒心,但是卻可能願意接觸毛茸茸、活潑可愛的動物。因此,透過鼓勵家裡蹲跟動物互動,這可能就成為了他們接觸世界的第一步。舉例,香港大學曾有研究人員邀請家裡蹲跟動物相處,事後家裡蹲的社交焦慮降低了,也更願意相信自己會找到工作。

 

2) 機械人治療(Robot Therapy):

就跟可愛的動物一樣,在家裡蹲(隱青)眼中機械人是沒有人類可怕的。如果家裡蹲可以常常跟機械人互動,不僅可以令家裡蹲感覺沒那麼孤獨,還可以幫助他們適應與外界互動。其中一個好例子是Sony 的機械狗 Aibo ,牠能夠像真正的小狗那樣吠叫及搖頭擺尾,也聽得懂主人的指令,所以有機會能夠幫助家裡蹲(隱青)打開心扉。不過,機械狗暫時還是比較昂貴,但未來可能成為治療的重要一環。

 

3) 進行家訪:

因為家裡蹲(隱青)往往不願意出門,所以家訪就成為了治療的重要部份。在韓國就有研究人員嘗試進行家訪計劃,個案工作者會進行五次家訪,每次會跟家裡蹲(隱青)及父母分別進行一小時的心理治療,結果顯示家裡蹲(隱青)的應付日常生活的能力及社交活動均有改善。由此可見,即使家裡蹲(隱青)無法踏出家門,善用家訪等方法也可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質素。

 

4) 針對家人的治療:

日本現在有很多針對家裡蹲(隱青)的介入方案,例如有專家設計了「家裡蹲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教家屬怎樣溝通和建立界線,讓家人學會怎樣分辨正面及負面行為,並透過改變溝通方式來鼓勵正面行為。嘗試正式實行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家裡蹲(隱青)的問題行為減少了、社會參與度增加,家人對家裡蹲(隱青)的負面標籤也減低了。

 

5) 數碼工具:

2016年,任天堂公司推出了 Pokémon GO 這個遊戲,風靡全球,甚至連以往不願意出門的家裡蹲(隱青),為了抓到心愛的 Pokémon 和在道館作戰,竟然願意主動走到街上。雖然隨著他們厭倦這個遊戲而停止出門,但這也給了學術人員很大的鼓舞,未來如果能夠引入更多擴增實境遊戲(Argumented Reality Game),也許就給了家裡蹲(隱青)足夠的動力去踏出離開家的第一步。

 

6) 社交活動:

因為家裡蹲(隱青)與社會脫節了很長時間,所以往往他們的社交技能已經衰退了不少,非常需要一個安全而穩定的環境讓他們學習怎樣跟別人相處。在日本有治療師建立了一個「開放的會員俱樂部」,會員可以每天來一次,也可以每週只來一次。在這個俱樂部中,他們不會被標籤為「病人」或「有問題的人」,而俱樂部員工則會成為塑造社交互動技能,在這種環境中度過一年或更長時間後,不少成員不但改善了社交障礙,更成功重新融入社會。

 

家裡蹲的自助方法

 

剛剛我們提過不少家裡蹲(隱青)都不願意主動尋求協助,但事實上其實有更多人是打算打開門走出,卻感到不知該如何是好。對於這群人來說,除了主動接受專業人士的治療之外,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怎樣幫助自己?在此,我們提供了幾個小方法,也許能供你嘗試一下:

 

1) 給自己訂立微小的目標

 

已經越來越少跟外界交流的你,可能感覺到越來越無力,好像就算努力了也沒用,自己永遠都不會被融入這個世界。要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可以從訂立微小的目標開始,例如:睡醒時把棉被摺好、一週簡單打掃一次房間等。你可能會覺得太小的目標沒有完成的價值,但是在一天之內完成自己所訂立的目標,其實能讓你重新獲得一定的自我掌控感。

 

2) 試著抽離網路一段時間

 

將一天的某個時段建立為「網路抽離期」,不去碰電子產品而改去做別的事。不只可以讓你發現自己的日常產生了變化,更能帶動生活的多樣化。重點是藉由簡單中斷一陣子上網的時間,你可以重新找到自我控制的感覺。當然要完全戒除網路成癮不是件簡單的事,但紀錄自己每日上網的時間、查看自己上網大多花在什麼程式或遊戲上、又中途暫時休息了多久等,慢慢聚集起來的習慣都會帶來不小的幫助。

 

3) 從微小的交流做起

 

如果你覺得不大信任這個世界、感覺別人都不理解你,要重新再敞開心扉去跟別人交流,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可以列出焦慮排行榜(Fear Hierarchy),排列出事物的恐懼等級,例如用自助收銀機買飲料是 Level 1,到收銀處跟售貨員對話是 Level 2,跟售貨員四目交接一秒鐘是 Level 3,如此類推。這些交流不會浪費你太多時間,你真的很害怕也可以隨時離開,但是卻能幫助你慢慢適應外在世界。

 

4) 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也許你暫時沒有能力出門,但是你可以提升你在房間內的生活品質。舉例,你可以定時整理房間,把房間裝飾成喜歡的樣子。你也可以維持規律的生活,例如三餐定時、做做運動、維持正常的作息而非日夜顛倒。同時,你需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維持身體與衣著的清潔,才不會導致身體或心理的疾病產生。我明白有時候是知易行難,但回到剛剛說的「訂立微小的目標」,你可以先由簡單的任務開始,哪怕每次只改善0.1%,慢慢累積下來也會有不錯的成果。

 

5) 接受自己的特殊性

 

由於社會上對「家裡蹲」及「隱青」帶著不少負面標籤,所以很多人對自己不能出門這個事實感到羞愧,認為就算出門了也會被視為異類,永遠不會被這個世界接受。然而,正如剛剛介紹的那樣,大部份家裡蹲(隱青)都經歷過創傷事件,內心有不少傷痛,其實他們需要的是擁抱而不是批判。如果你是因為過去的挫折而選擇待在房間內的話,請正視自己「確實受傷了」的狀態,而不要過度苛責自己。也許這只是你生命中的一個章節,你還不知道自己有著多大的彈性。也許房間外面充滿著危險,但同樣代表著可能充滿著驚奇。如果需要別人幫忙,就喊一聲吧!

Fairy's Heart 介紹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習慣了要獨自扛起所有壓力,累久了有時候就忘記了,其實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不管你是遇到情緒困擾,還是想讓生活變得更幸福,Fairy's Heart 都可以幫到你。請記得:沒關係,我們在。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心理健康資訊的話,歡迎大家到我們的網站 、Instagram (@fairiesheart) 或 Facebook 關注我們吧!

資料來源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LoL
    家裡蹲之所以蹲,是因為出街沒必要啊。吃可以靠網購,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電腦完成啊。如果有必要出街,就不會在家裡蹲啊。每天家裡蹲風評被害。
    2021年07月25日11:1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