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ADHD屬精神科範疇的疾病,但亦緊扣心理學層面,精神科醫生與臨牀心理學家在治理ADHD患者上,可說是合作無間。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以往在醫院管理局工作,處理ADHD患者,精神科醫生負責診症及開藥,心理學家則協助診斷及訓練患者。
心理學家會用測試、臨牀觀察、問卷等方法協助診斷。測試包括智力、專注力,以及標準化的持續專注電腦評估等,可以作出患者(主要是兒童)與其年齡層常模之比較;問卷則有統計學特質,評估此年齡層患者專注力及活躍程度,當然亦要臨牀觀察,才能確診。
至於訓練上,心理學家會集中改善患者視覺、聽覺的專注及持久度,令患者不容易分心。通過遊戲或以「腦神經反饋」的治療工具,蒐集患者腦電波活動,讓他在電腦上完成任務,例如「吹脹個波」,以改善其專注力。另外,視覺圖卡亦是一種提升患者專注力的工具。一般來說,專注力與腦部的執行功能有關,但ADHD患者的執行功能「錯晒」,通過圖卡的視覺提示,可提醒患者「停一停,等一等」,安撫情緒,從而增加專注度及減低衝動。
朱嘉麗分享個案,一名小六女生個性乖巧「坐定定」,但經常「遊魂」,善忘,考試甩漏,家長以為女兒智力有問題,求診評估後,發現她原來屬於ADHD上的專注力失調缺損較多,因而集中改善其專注力。另一個案是小二男生,周身郁兼功課差,被家長帶往求診時,男生哭訴「我都控制唔到我自己(不斷郁)」!服藥後有所改善,「定性咗」及「好似醒晒」,家長報喜指「他終於可以講到學校有什麼通告及功課」!
帶子女求診才發現自己患病
至於成人ADHD患者,朱嘉麗指出,部分是兒童患者的家長,帶子女求診時赫然發現自己亦有類似專注力失調病徵,因而需要求醫跟進。成人與兒童的ADHD患者,表徵略有不同,成人患者受社會規範,「未必似小朋友般郁唔停」,但可能會有「彈手指、䟴腳、拔頭髮」等小動作反映出來。
針對成人患者的治療,要向他們作「心理教育」,令他們知道患病不是個人能力有問題,而是受腦神經缺損所影響;並加強他們執行功能的訓練,例如「計劃好每天工作和行程」。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