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眠師先前在「不同年紀的孩子會怕什麼?」聊過各個階段會害怕的事物。例如:小嬰兒會怕突如其來的聲音,一歲最怕與父母分開,兩歲怕黑,三歲怕夢等等…. 這些概括的講法,對於爸媽雖然有個大概印象。但是實際在生活中,每個孩子怕的「細節」可能不一樣,影響睡眠的方式也不同。好眠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會因為家庭的狀況、孩子的個性,有不同的引導方式。
比方說,跟我們分房睡的小蘇打這陣子會「怕黑」、「怕爸媽不在」。怕黑好解決,我在她房裡留一盞不太亮的燈,不要直接照射孩子即可。而「怕爸媽不在」就需要深入的了解,我會試著用他的語言來了解真正害怕的是什麼。
第一點:同理、傾聽,並完整了解孩子的想法
小蘇打所謂的害怕爸媽不在,他的意思是入睡的時候不敢睡,因為「他怕閉上眼睛就看不上爸媽」。所以我們在做睡眠儀式時,我坐在身旁,請他把眼睛閉起來,問他「媽媽還在嗎?」
他笑著說:「還在啊」
「可是你有看到我嗎?」
「沒有」
「所以看不到媽媽,但你知道媽媽還在,對嗎?」
我就解釋「看不到」和「爸媽在不在身旁」之間的關係。即便看不到媽媽,爸媽仍然在這個屋子,在隔壁房間,而且我會過來看看你,所以其實媽媽在你身邊。他在入睡這塊比較釋懷,但是又拋出另一個問題給我
「可是半夜我醒來的時候,會忘記爸媽還在,就會很害怕」
小蘇打有幾次半夜跑進來找我們,就是因為想看看我們還在不在。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呢?是再次強調爸媽還在,不需要害怕嗎?還是再睡回去就可以了,不要起來呢?我的作法是問更多細節,一方面讓孩子釐清他的想法,另一方面我也從這些線索,來思考如何回應。
當蘇打說她夜醒想看到我們時,他的意思是他半夜醒來會「忘記」我們其實就在隔壁房,所以我的第一個溝通(看不到爸媽,但其實我們還在)就無效。
「所以你忘記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提醒你,對嗎?」
「對,你要提醒我」
那麼,有什麼方式可以提醒半夜醒來的孩子呢?我們後來想到,小蘇打最喜歡的畫畫。他畫了一張有爸爸媽媽小蘇打的畫,貼在床邊。這樣他一醒來,看到這幅畫就可以「提醒他」爸媽在身邊。
當然,光是提醒還不夠,還可以搭配「自己乖乖入睡、一直到隔天早上才起床」的獎勵。獎勵不需要是昂貴的物質,我一般來說只提供榮譽貼紙,或者是獎勵板。我們在想對策時,必須參照平常和孩子的互動方式、孩子的個性、表達能力。但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當孩子在述說他的害怕時,我們需要先積極聆聽,而不是否定,或者急著安撫他。
你可以想像你是個汽車業務,一個好的業務,是會好好傾聽客戶完整的需求:有家人嗎?有小孩嗎?在乎的汽車條件是什麼?買車的用途?完整了解客戶需求,才會提供方案,甚至還想到客戶沒想到的需求。這樣的方式比較容易「成交」,而不是急著賣出最想賣的產品。
當爸媽也是的,假設你的孩子(客戶)還沒有好好表達他的感覺和想法。你就急著安撫他:告訴他不可怕、這是假的,這樣很可惜,也比較難有效果。
所以傾聽,而且肯定孩子的感覺,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點:有創意!如果你沒有創意,就跟孩子「借」創意
接著,是要有「創意」。先前我錄製的情緒魔法 Podcast,應用的技巧就是創意和好玩,這樣孩子才會覺得新鮮有趣。
你想想看,長輩說話之所以無聊,多半是因為重複、太教條式。「你要好好念書、要乖」「要聽媽媽的話」「要記得吃飯」「不要跑來跑去」,都是一些肯定句。如果連你都聽不下去,就不要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因為孩子比我們更害怕無聊啊!
你可能會問好眠師,可是我從小就是這麼無聊長大的,我不是有創意的人,該怎麼辦呢?
說真的,好眠師的培訓裡頭並沒有教我要怎麼回答孩子。而有些辦法,事實上是和孩子一起「玩出來」的。孩子比我們有創意許多,我們需要的是讓孩子多多發言、多多表達。試著丟出一些疑問句。「要怎麼樣才能提醒你呢?」「你最喜歡媽媽怎麼陪你呢?」再從這些回答裡,往細節鑽。
我知道大家最想要的是,遇到A問題,就提供B解答。一個蘿蔔一個坑,知道如何回答孩子所有的困難和害怕。但事實是,孩子比我們有想像力很多,如果能「借用」孩子的創意來應付孩子,那就是事半功倍。
時間回到蘇打說她夜醒會「忘記」爸媽還在,我當下問她:「那我們要怎麼提醒半夜的她呢?」。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就會使用拖延戰術。假設孩子溝通能力已經不錯,就可以邀請他一起「想辦法」。我們一起想了幾個辦法,包括「進房找爸媽」「請夢仙子提醒」「大哭一場」,最後才選出比較可行的「用預先準備的全家圖畫」。這個辦法孩子也有參與,所以他也會比較願意執行。
家庭實際案例:怕影子
先前有個合作過的家庭,寫信來問說他的孩子半夜突然醒來,試圖爬出嬰兒床,而且很害怕的回頭看,急著找媽媽。當天晚上孩子不肯睡覺,慌亂中說了一句話「我在公園玩,影子出現了」。隔天早上幾番溝通後,媽媽才知道,孩子是「怕影子」。而剛好最近唸的一本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某一頁有提到一個很大的影子出現了,繪本裡的小企鵝因為媽媽大吼,身體都散了。當下孩子很害怕,所以媽媽想可能是這個因素
哇!竟然是因為繪本的關係!我覺得這個媽媽很厲害,因為他做到最重要的一點:傾聽、觀察、並且嘗試找線索。所以他來找我時,已經很明確的知道孩子是「怕影子」。很多小童的案例,爸媽沒有給線索,都是「我孩子不願意睡覺」「他一直哭」,這樣很可惜。因為好眠師也不會讀心術,只能旁敲側擊,去揣摩孩子的狀況。
知道對手是誰,才能對症下藥
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這樣的…
先聽聽孩子怎麼形容影子,僅可能傾聽,先不要急著跟她解釋。讓孩子知道,媽媽可以理解並且感受他的害怕。讓孩子把恐懼說出來,本身就是種療癒。記得不需要直接跟孩子說「這不可怕啊」。因為你不害怕的事情,不代表孩子不能怕,孩子擁有害怕的權利,害怕也是人權。
但我們可以試著創造和影子「新的經驗」,把影子轉化爲一種遊戲。比方說,在白天找陰影玩「影子的遊戲」。你可以帶著他一起探險,去玩各種物品在燈光照射下,會變成不同的影子。這個過程不需要跟孩子解釋「影子不可怕」啊~ 而是透過遊戲讓影子變得有點「好玩」。你看,又是好玩,好玩很重要啊!
這塊單純解釋孩子不見得能懂,但是透過遊戲,讓他去觸碰、經歷影子,是希望孩子把「可怕的印象」轉化為「有趣的印象」。想想我們小時候遇到很兇的大人,這個大人跟你說他不兇是沒用的,但如果這個大人做一些有趣的動作表情,或一起玩耍,新的印象就會蓋過舊的印象。
但這也不是唯一解法,因為有些孩子玩遊戲時可能會更害怕。事實上,我們很難有標準解法,這塊會需要一些隨機應變,去觀察孩子的反應才做解釋。有些孩子適合遊戲化,有些孩子不適合。
而你的孩子適合什麼,這會是你的功課。我們需要一些時間摸索,來找出和孩子溝通的那個「通關密語」。如果可以找到通關密語,往後在跟孩子溝通上,會變得順利許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