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3D修復百年影像 一戰士兵活現銀幕

明報

更新於 2019年04月11日19:03 • 發布於 2019年04月11日20:30 • 文化力場
《不老的戰跡》修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影片素材,3D效果讓士兵活現眼前。(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提供)
《不老的戰跡》修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影片素材,3D效果讓士兵活現眼前。(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提供)
一戰初期使用馬匹運送物資,後來被機械及車輛取代。(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提供)
一戰初期使用馬匹運送物資,後來被機械及車輛取代。(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提供)
片中講述1916年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坦克,用以破壞戰壕等攻擊。(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提供)
片中講述1916年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坦克,用以破壞戰壕等攻擊。(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提供)
Helen Upcraft(劉彤茵攝)
Helen Upcraft(劉彤茵攝)
導演捕捉軍營日常生活,包括士兵參與運動競技。(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提供)
導演捕捉軍營日常生活,包括士兵參與運動競技。(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提供)
英國政府策動14-18 NOW計劃,舉行一戰停戰百周年藝術活動,圖為在32個沙灘繪畫人像致敬。(14-18 NOW網上截圖)
英國政府策動14-18 NOW計劃,舉行一戰停戰百周年藝術活動,圖為在32個沙灘繪畫人像致敬。(14-18 NOW網上截圖)

【明報專訊】一名老兵說,泥濘裏他見到某個受傷的士兵,眼球已掉出來,身體血肉模糊。因而他開槍,了結對方短暫而長久的痛苦。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至1918年)無疑是人類文明重大的傷痛事件。時光飛逝,現代人只好透過一幀幀黑白照片、傷亡數字與文獻紀錄追溯歷史。為紀念去年一戰停戰百周年,《魔戒》導演彼得積遜(Peter Jackson)執導電影《不老的戰跡》面世。團隊修復大量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館藏影片,利用高端技術上色及配音,讓士兵的經歷真實地重現眼前。

為準備一戰停戰百周年,英國政府策動及有份資助14-18 NOW計劃,舉行一系列相關的藝術文化項目,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社區活動等。當中,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邀請《魔戒》電影三部曲導演彼得積遜利用館藏影像,創作一部全新長片。原來彼得積遜向來對一戰大感興趣。因為爺爺曾經參戰,戰後身體大不如前,於上世紀40年代逝世。彼得積遜曾經提及由小到大,家中書房均放置大量有關書籍。有幸有不幸,此段家庭歷史驅使他參與創作,埋首博物館的存庫影像。帝國戰爭博物館助理策展人Helen Upcraft說:「博物館關於一戰的館藏,單單計影像大概有超過200小時。」早前她應香港國際電影節邀請來港,見證電影節3場《不老的戰跡》場次全部爆滿,反應熱烈。

專家讀唇 讓士兵「說話」

帝國戰爭博物館為世上擁有一戰西方戰線影像的主要機構之一,歷來為不同機構及創作提供零碎資料片段,某些經典片段被「用完又用」。今次導演挑選大量士兵營中生活的影像,包括進食、玩耍、步操等,剪輯成約100分鐘作品,公開珍貴片段。彼得積遜曾在訪談提及,作品最重要是把士兵活現眼前。他們不止是黑白,不會是一堆快速進帶的影像。那麼,百年影片如何「起死回生」?Helen Upcraft指出片段本為2K格式,團隊追求轉為4K格式及提供影像的原膠卷重新修復。當中必要配合細緻的去塵及修補技術,將影片幀數由每秒10至13格,加插至流暢的24格,才進一步化作彩色。透過修復,逼真畫面有助縮減觀眾距離感。

曾經有畫無聲,電影卻令士兵得以再次「發聲」。由於昔日影像本為默片,器材不能同時錄音,團隊堅持重塑完整的環境聲音。無論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走在泥濘的腳步聲,搬運的吵雜聲等,光是一個鏡頭就包含數十種聲音,經過後製而成。更神奇是,為令影像中的人物「說話」,團隊特意找了讀唇專家,推斷士兵當時的講話。他們亦追查某些小隊的士兵來自英國何方,從而配上合適口音。Helen Upcraft解釋當時官方鼓勵從軍,年輕男子均會大伙兒湧到鎮中心報名。來自某些地區的男生可能被編成同隊,由此追蹤。她說:「當然,這亦代表如果某些小隊慘敗,有機會代表一個小鎮便痛失整個年代的年輕人。」

「未夠秤」士兵 一夜夠19歲

一名老兵說,軍中派發的香煙就像用馬糞製成。《不老的戰跡》從小人物角度出發,吃發霉餅乾,參與競技大賽,訓練用刺刀插入敵人身體,一一重現大銀幕。戰爭不如戰爭片,士兵更多時間經歷苦候與苦幹。士兵對着鏡頭,悶中一點趣,竟然能展露燦爛笑容。配音對白曰:「兄弟們,我們將在電影裏呢!」至於旁白,片中負責說故事的人均為倖存老兵。博物館聯同英國廣播公司提供逾600小時老兵訪問,導演從中挑選、抽取及剪輯。彼得積遜收聽老兵訴說自身經歷,發現重複程度很高。許多人起初抱懷興奮,形容參戰好比一場冒險,更可鮮有地前往家鄉以外的地方。Helen Upcraft指出英軍當時招募鬆散,很多年輕人「未夠秤」:「其實官方要求19歲或以上才可參軍,但當時軍隊需要很多人力。據說如果你15歲去報名,登記的人會說,噢你現在應該回家,明天回來你已經19歲『生日』。年輕人沒有任何經驗,甚至14歲便參軍出戰。」

改動原意還算紀錄片?

電影到後半部漸趨緊湊,當中大約10多分鐘講述主要戰事的衝鋒陷陣,槍林彈雨,死的死,沒死的繼續前進。Helen Upcraft解釋西方戰線一場主要及死傷慘重的索姆河戰役(Battle of Somme),於1916年年中發動攻勢,戰役後期更首次使用新武器——坦克。此段把老兵驚慌可怕的描述剪得緊密,畫面主要配上舊插畫,而非真人影像。他們一句又一句,觀眾根本難以知道「誰在說話」,反映戰場人人皆可能犧牲的無名感。由於當時官方拍攝軍中片段的原意主要用作宣傳,彼得積遜加上錄音剪合成片,引起有關「紀錄片」之討論。本地資深影評人陳志華表示,《不老的戰跡》稱為紀錄片也許不太準確,「雖然材料都是真的,但影像經過重新調整,加上顏色和聲音後,嚴格來說,某程度是『以假亂真』,是一次再造,亦改動了影像原本的意思」。他認為,彼得積遜不是還原真實,而是模擬真實。不是講述某些士兵的真實故事,而是用現代的眼光重塑一戰的集體記憶。

「特朗普時代」應該看的戲

「彼得積遜選擇了一個很個人,甚至有幽默感的方式去處理。這亦是博物館希望做到的。當世界在經歷另一波極端主義、愛國主義,或者我們要留意,最終會受苦的是平凡人。」Helen Upcraft表示彼得積遜嘗試由人性角度出發,有助觀眾投入。導演曾表示,看過德軍及英軍相處的珍貴片段,包括交換軍帽玩,大為震撼。士兵進攻時要殺敵,但情况控制之下他們多數捉拿對方作俘虜,所以造就兩方共處的情况。一名老兵更陳述有德軍主動協助拯救受傷英軍,雙方年輕士兵經歷相似,「均是受驚的靈魂」,而產生莫名的感同身受。Helen Upcraft認為透過感受昔日士兵處境,觀眾可以反思現狀。作品在歐洲放映後,有外媒曾刊登評論文指《不老的戰跡》是一部於「特朗普時代」應該看的戲,將片中內容連繫至「美國強大」及仇外情緒。回看中國模式,豈不如出一轍。今時今日戰爭彷彿遙遠,或者,它只是用上另一個模式出現。百年已過,究竟世界步向前方抑或後退?

(《不老的戰跡》本港上映:5月23日)

■誰拍下戰事?

電影與世界大戰息息相關。一戰爆發初期,英國政府不太願意派官方攝影師到戰場,Helen Upcraft解釋早期主要播放招募及訓練等片段。直至1916年,官方派人追拍最大規模戰事之一索姆河戰役並製成電影,引起極大迴響。英國國家檔案館資料顯示共有逾1000萬觀眾曾經觀看。宣傳電影於二戰沿用下來,英國官方由Ministry of Information負責,近年劇情片《編寫美好時光》便以此為故事背景。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美術/SIUKI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