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北市聯醫提供
進入秋天後,許多人常會覺得眼睛酸澀、眼屎多到黏在睫毛上,有些人甚至會出現紅目腫脹的問題,讓人好不困擾。中醫師指出,這是因「秋燥」引發的乾眼症,建議日常可以枸杞和菊花煮泡飲用,多食用富含維他命A、B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胡蘿蔔、茼蒿、魚油和亞麻籽油等,有助於滋潤眼睛,減少乾澀感。
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表示,近日在診間遇到一位43歲女性求診,她近幾年只要接近秋天,就出現眼睛酸澀、眼屎多、紅目腫脹等症狀。回顧每次發作時間,大概都是每年9月上旬節氣「白露」之後,眼科醫師通常會開立維他命眼液及人工淚液給她,但症狀總是起起伏伏,不過通常到了春天就會好轉。
黃鋒榮指出,近期這類因「秋燥」引發眼睛不適的病人大增,像這位女病患有「陰虛火旺」及「燥熱傷津」的情況,而且平常都在冷氣房工作,下班後在住家也是長時間吹冷氣,空氣太乾燥,加深乾眼症的發生。
「秋燥」指的是時序轉秋後空氣逐漸乾燥,燥氣易導致身體缺水而上火,產生發炎、乾燥等不舒服症狀,包括口乾舌燥、皮膚癢、皮膚乾裂、乾咳及眼睛乾澀、嘴角炎等。其中,乾眼症患者(中醫稱為白澀症)因淚水蒸發太快或分泌不足,容易被引發,如果患者又是長期在冷氣房或長期對著3C,發作的機率就更高了。
延伸閱讀:
「紅黃紫」地瓜吃哪款最好?營養師揭「這顏色」熱量低、高飽足感,還能護眼:連皮吃更好
按摩眼周穴道,舒緩改善酸澀
黃鋒榮表示,黃帝內經記載「肝開竅於目」,在中醫來看,眼睛功能和肝血的調節功能有關,如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就會出現兩眼乾澀、視力減退等現象,所以在用藥上,需要疏泄肝氣及濡養肝血,因此他開立龍膽瀉肝湯、洗肝明目散,佐以杞菊地黃丸、決明子、夏枯草等藥方。
黃鋒榮說,除了藥方,再對病患針灸,於眼睛周邊的攢竹穴、睛明穴、迎香穴、印堂穴、太陽穴等穴位施針,舒緩眼睛周邊的經絡、肌肉及活絡精氣。經過2週後,患者的眼疾就大幅好轉,也請其養成眼睛周邊穴道按摩的習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則表示,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腎陰虛會導致眼睛失去濡養,進而引發乾澀。
在治療上,常使用內服中藥如明目地黃丸,來滋補肝腎、養血明目,並以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鬱,配合夏枯草以清肝明目,從而減少因炎症導致的眼睛乾澀,也可改善失眠。此外,若患者還伴有口乾、皮膚乾燥等症狀,可加用生地黃、麥冬、玄參等藥物以滋陰潤燥。
4日常飲食+習慣調整改善乾眼症
謝旭東建議,對於乾燥症引發的乾眼問題,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至關重要:
●避食辛辣刺激物:避免過食辛辣、油炸及燥熱的食物,如蔥、薑、蒜及麻油等,這類食物易加重陰虛燥熱的症狀。
●攝取護眼維生素: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南瓜、胡蘿蔔、茼蒿、魚油和亞麻籽油等,以及全穀類、奶類及肉類等等含有維他命B的食物,有助於滋潤眼睛,減少乾澀感。平日也可以枸杞和菊花煮泡飲用。
●調整生活作息:接觸3C時要多讓眼睛短暫休息,可在冷氣房擺放一杯水以增加空氣濕度,也要有充足睡眠和適度運動,有助於改善體質,促進氣血循環。
●眼周穴位按摩或熱敷:每天可進行眼周穴位按摩或熱敷,並結合按摩手上護眼三穴位,以促進眼周血液循環,減輕眼睛疲勞。
《手上護眼三穴位》
液門穴、珠圓穴、三間穴,此三穴能夠改善眼睛周圍循環,減少發炎並有明目的功效,建議睡前雙手輪流按摩各3分鐘。
1、液門穴
●手背部,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指腹按揉。
2、珠圓穴
●拇指背指間關節,橫紋兩側五分處。
●用另一隻手的食指及中指夾住,左右扭轉。
3、三間穴
●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後方橈側凹陷處。
●微握拳,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指尖按壓。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