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自己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問題,很多長者都會每天量血壓、測血糖,以免慢性病帶來更大的健康危機;不過,對於「三高一低」中的「低骨密度」,乃至於骨質疏鬆症可能帶來的風險,國人對它的認知依然不足;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提到,由於門診患者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骨鬆的情況非常普遍,當他提醒長者們須留意骨密度過低的問題時,通常得到的回應都是:「難怪我最近膝蓋很痛!」骨鬆是沒有症狀的疾病,老人家卻常把它和退化性關節炎搞混,等到骨折時才開始認識骨鬆,「這樣其實都太慢了,我們不希望患者直到骨頭斷掉時,才知道保骨的重要性!」
「又老又瘦的人最容易骨鬆!」詹鼎正醫師提醒,骨質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流失,因此年齡絕對是骨鬆的危險因素之一;此外,更年期停經、慢性病及治療藥物、活動量不足或抽菸喝酒等,都會提升罹患骨鬆症的風險。詹鼎正醫師建議,身高比年輕時矮4公分以上、駝背或年齡減體重大於20的人,最好進一步進行脊柱X光檢查加上骨密度檢測,以確認自己是否為骨鬆一族。
骨密度降1單位 骨折風險提升2倍
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中,一定會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項目,同樣屬於國人常見慢性病的骨鬆,卻沒有包含在裡面。詹鼎正醫師認為,低骨密度衍生的骨折後果也不容小覷,建議不妨利用長輩生日時帶他們去檢測骨密度,65歲以上的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至少測一次,將關心化為實際行動。
「高血壓平時也沒有症狀,但若沒有控制好,就有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同樣的,如果對骨鬆置之不理,下次就可能發生骨折!」詹鼎正醫師指出,骨折風險會隨著骨質流失而提高,例如T值-2.5的80歲長者,骨密度每降低1個標準差,未來5年脊椎骨折風險將提升2倍。不過,有骨鬆問題的人也不用太過緊張,只要定期接受治療,就能有所改善。
治療骨鬆為預防骨折 藥物降低一半風險
「藥物可以減少50%以上的骨折風險,相較於高血壓用藥僅能減少1/4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骨鬆治療效益算是非常高。」詹鼎正醫師表示,治療骨鬆是為了預防脆弱性骨折,例如髖部、手腕或脊椎壓迫性骨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壓迫性骨折並不是骨頭斷裂,而是脊椎骨坍塌,患者可能只是打噴嚏、彎腰、提重物,輕微的力道就能讓原本方形的脊椎骨被壓扁成楔狀。此外,脊椎壓迫性骨折大約只有20%患者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常常被忽略。
骨鬆治療藥物又分為一線及二線用藥,前者主要作用是延緩骨質流失,後者則能促進骨質生長;不過,二線用藥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很多骨折高風險或極高風險患者都未必符合資格。詹鼎正醫師建議,只要屬於骨折高風險者,即使未達健保給付標準,最好仍選擇接受骨鬆藥物治療,例如他自己的患者中,就有大約四成是自費使用骨鬆藥物。
此外,慢性病防治皆須長期抗戰,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已經有健保的個案管理計畫,而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則全力推動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LS)。詹鼎正醫師表示,目前全台約有30多家醫院設立骨鬆FLS,以個管師為中心,提供骨鬆骨折患者完整的照護機制。根據健保資料顯示,一般門診中,只有20%骨鬆患者一年後還會持續使用藥物,而FLS收治的患者,70%以上一年後皆還在接受骨鬆藥物治療。
治療與用藥皆可討論 持續不中斷最重要
「疫情讓慢性病回診率變低,骨鬆的治療當然也不例外,不過,有骨鬆FLS的醫院,個管師都會打電話追蹤患者,並且提醒他們回診,因此回診率高很多!」詹鼎正醫師指出,有些骨鬆藥物一旦停用,骨密度就會快速往下掉,骨折的風險也會跟著提高;他有一名年約80歲的女性患者,原本沒有骨折,因疫情拖延了一年半才回診,經檢查發現脊椎已出現壓迫性骨折,所以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真的害怕到醫院看診,都可和醫師討論改換其它藥物或方法。」詹鼎正醫師提醒,最重要的是唯有繼續治療,才能降低發生骨折的危險性。
疫情除了影響患者回診的意願,也讓很多長者擔憂出門運動會不小心染疫,詹鼎正醫師認為,運動量衰減不只會讓骨密度下降,也會造成肌肉流失,大幅提升跌倒骨折的風險。如果長輩真的不想外出,可以在家裡進行簡單的肌力訓練,例如扶著椅子單腳站立、單腳半蹲,或者上網找一些簡單而安全的居家運動,經常變化運動方式,長者比較不容易感到無聊,更願意持之以恆。
想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資訊,就看 全台骨鬆良醫。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03461-PRO-2022-Sep
留言 0